草根网络民族主义者“虚拟自我”的形成机制之新闻媒体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7854 论文编号:sb2018120815490123973 日期:2018-12-1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发现,草根网络民族主义者在接收他人的观点和态度后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做出了回应,在后续的符号互动中,他人对其的态度形成了“客我”,草根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主我”以他们认为的具有理性的语言符号对“客我”做出回应,在符号互动中形成草根网络民族主义的“虚拟自我”。

第一章绪论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民族主义者提供了愈来愈多的新平台,从论坛、贴吧到社交媒体,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民族主义也产生了诸多变化,这促使我们重新对民族主义进行探索、描述与验证。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浪潮始于上个世纪末,具体来说,指的是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等的爆发引发了中国民众的不满,于是他们通过网络表达不满与抗议,并在线上进行社会动员发起线下示威活动。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传播媒介从最初的论坛,如“强国论坛”、“铁血社区”,发展到后来的诸如“爱国者同盟网”及“918爱国网”等网站。随着社交平台的兴起,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传播媒介变得更加丰富化了,如分享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在线问答社区“知乎”、以“与中国共同崛起”为理念的视频网站“独家网”,在新的传播媒介上,网络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与动员形式都发生了诸多变化。
网络民族主义者可以是自发性地,也可能是自上而下由官方进行引导而集结起来的,例如在201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南海仲裁案的“中国一点不能少”的相关微博,引发了各大媒体及至少三十位明星的转发与点赞,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度与讨论。但是相比之下,由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草根网络民族主义更为显著。网络民族主义者关注的话题颇为广泛,主要包括经济、地缘政治、体育、娱乐、教育等,在相关事件中都能看到网络民族主义者进行意见表达的身影。
....................

第二章文献综述

1.符号互动论
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社会群体如何决定成员个体的经验与行动,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主要有四种流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以及符号互动学派。符号互动论通过分析日常环境中人们的互动来研宄人类群体生活、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与规律。194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乔治赫伯特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对自我形成过程的符号互动论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呈现。米德认为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他把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思考者、行动者的主体,客我是一个人采取的影响其行动的他人的态度,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出现在社会经验中的人,即在符号互动中自我得以形成。社会心理学把个体的活动或行为置于社会过程中来研究—个体是恃定社会群体的成员,个体的行为只有根据认识整个群体的行为才能得到理解。作为社会心理学范畴内的理论之一,符号笼劫论是“自下而上”理解社会运作的理论方法,即通过研宄组成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及其他符号来认识社会。
符号互动论是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成就,其思想背景是美国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提出了关于心灵、自我和社会关系的假说,即人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是通过符号化的沟通过程,在此过程中生成自我、意义与社会。
在米德看来,“自我”的形成是一个社会体验过程,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只有在一个共同体中,向我才得以形成。在共同体的活动中,个体的自我已经成为参与这一活动的所有其他人——泛化的他人”,所有他人的态度或角色被个人接收,构成了“客我”,个体进行交流所作出的反应就是“主我”,“主我’’是个体基于他人的态度(客我)做出的反应,因此个体的发展就是不断吸纳外界的态度并作出反应的过程。社会经验与活动过程主要通过语言这一表意符号反映,语言创设了一种情境,在这一情境之下,如果某些个体的言行能够被其他个体所理解、接受或信任的话,这些个体的言行便有了一种新的普遍性——社会的普遍性,社会规范藉以形成。
.......................

2.虚拟自我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人的问题非常复杂,人具有现实性和虚拟性。对于“虚拟自我”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英国学者内尔-巴雷特于1996年出版的《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在此之前,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于1995年出版著作《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后来德国学者巴巴拉贝克尔认为,在网络社会中,一组代码、一个角色符号,便成了身份的维持物。学者们对于“虚拟自我”的研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虚拟自我”的特征与呈现2、“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相互影响.3、虚拟社区中的“虚拟自我”。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虚拟自我”是指自我利用技术手段在虚拟空间中的存在方式、状态及体验,或者说是人们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建构的自我。有学者将“虚拟自我”分为两类,一是在数字化时代之前产生的叫做表象“虚拟自我”,具体来说,就是人观念地或在实践中超越现实性的能力,表现为主体用意识、观念反映、把握或创造现实的能力。徐琳琳也认为,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前,“虚拟自我”业已存在,表现为理想的自我、想象的自我、矛盾的自我。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西方宗教信徒追求的神圣境界,还有一些人向往的乌托邦生活,都以“虚拟自我”作为体验载体。第二种“虚拟自我”是存在于网络空间、各种软件技术空间及虚拟现实技术空间中的“虚拟自我”,称之为网络“虚拟自我”。
.......................

第三章研究方法..........11
第四章研究结果.............13
1.高频词分析结果...........13
2.情绪分析结果............16
第五章讨论..............27
1.微博评论互动特征..........27
1.1贴标签化..............27
1.2语言暴力与情绪宣泄..........27

第五章讨论

1.微博评论互动特征
1.1贴标签化
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对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作出如下描述:“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是先看东西后下定义,而是先下定义后看东西”,这种“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就是刻板印象。网友在微博评论时大量使用“贴标签”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感并利用“贴标签”来回应他人。例如,在赵薇声明微博下方评论中,网友们对赵薇所贴标签包括“卖国贼”、“台独”、“汉奸”、“戍子”、“间谍”,网友采取这种先入为主的手段首先将、赵薇定性,然后对赵薇本人或者电影事件展开观点的表达。除此之外,赵薇声明微博下方存在持对立观点的网友之间的大规模“论战”,在辩论过程中,一方网友往往直接将另一方定义为“喷子”、“水军”、“小粉红”、“脑残粉”等。
草根网络民族主义者之所以喜欢使用贴标签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政治本身就关乎阵营,无论是“左翼”、“右翼”,还是“蓝营”、“绿营”,标签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语言;其次,“贴标签”符合互联网“快速、高效”的特征,在互联网平台上,信息的收发都是即时性的,经过长时间思考后整理出来的“长篇大论”极有可能已经错失了浏览量及关注度,微博的评论限制在140字以内,要求网友言简意赅地表达观点,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表情包成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第三,“贴标签”可以大大简化网民的认知过程,根据人格特质理论,一个事物或者个人本身具有着非常复杂的特点,但是人们往往会更关注自己对他人或者事物熟知的一面,然而这一面不一定是该事物或者个人最显著的一面;最后,在一些情况下,“标签”是一些评论者故意创造出来的,目的是将某一事物或者个人污名化,是故意为之的。
.....................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