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女性群体污名化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污名化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污名与污名化的内涵
“污名”(stigma)—词起源于古希腊,最初指的是身体上的一种标记,之所以做这种标记是为了凸显携带标记者社会地位的低下。这些记号和烙印一旦被印在身体上,就代表着要告知他人记号的携带者是奴隶、罪犯或叛徒等带有不光彩背景的人,人们要避免在公共场合与之接触。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最初将“污名”指代某种让人倍感“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存在使得被污名者自身的身份受损。同时,戈夫曼对“污名化”也做了系统的阐述,戈夫曼将“污名化”一词引申为一个人实际的某些特征和想象应该成为的样子之间的差别特征。从戈夫曼对污名的内涵分析来看,污名是一种与社会认同偏离的个人特征,这种特征使得个人被社会认为是失败的,使个人承受着社会的贬低。
第一节 污名化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污名与污名化的内涵
“污名”(stigma)—词起源于古希腊,最初指的是身体上的一种标记,之所以做这种标记是为了凸显携带标记者社会地位的低下。这些记号和烙印一旦被印在身体上,就代表着要告知他人记号的携带者是奴隶、罪犯或叛徒等带有不光彩背景的人,人们要避免在公共场合与之接触。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最初将“污名”指代某种让人倍感“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存在使得被污名者自身的身份受损。同时,戈夫曼对“污名化”也做了系统的阐述,戈夫曼将“污名化”一词引申为一个人实际的某些特征和想象应该成为的样子之间的差别特征。从戈夫曼对污名的内涵分析来看,污名是一种与社会认同偏离的个人特征,这种特征使得个人被社会认为是失败的,使个人承受着社会的贬低。
二、污名的划分种类污名是给人施加的一种不光彩的、甚至具有侮辱性质的特征,不用类型的污名所表现的特征也不相同,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污名研究的深入,不断对污名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污名被逐渐区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精神疾病的污名、传染疾病的污名、性取向的污名、种族的污名、身体的污名等等。
根据污名的内容,戈夫曼将污名分为种族身份污名、个人特质污名和身体污名。韦斯特布鲁克和布劳曼从污名产生的来源把污名划分为个人污名和社会污名;赫里克和米特尼克根据污名产生的原因将其划分为“象征性污名”和“工具性污名”。虽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甚至同一学科领域的学者对污名的划分不尽相同,但分类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大体一致的,都是为了探究污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旨在寻找如何去除和避免污名的具体措施。此次研究在参考其他学者对污名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传播时代污名发展的新特点以及污名产生的原因对污名进行了分类研究,将污名划分为个人污名、媒介污名和公众污名。
.................
.................
第二节 污名化的形成过程
污名包括了承受污名者、施加污名者和污名化等几个重要角色。林克和费伦对污名定义的延展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污名与污名化产生的过程。林克和费伦认为,当同时出现贴标签的现象、产生刻板印象、产生被区分的状态、产生身份受损以及受歧视等几大元素时,污名化的过程就出现了。①即人与人之间会存在着的众多的差异,在差异的比较之下,社会中的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存在着不受众人欢迎的差异的人贴上标签,而所贴上的标签又与一些负面的特征相联结,使得这部分人背负上负面标签。其他人会对被贴标签的群体产生刻板印象,之后人们会将这部分被贴上负面标签的人与其他人进行区分开来,并伴随着一定的情绪表达,造成被贴负面标签人的身份的受损,歧视行为产生,相应的污名化的过程也就完成了。笔者结合女性身份污名产生的社会大背景以及林克和费伦的定义,探讨了污名化的形成过程。
污名包括了承受污名者、施加污名者和污名化等几个重要角色。林克和费伦对污名定义的延展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污名与污名化产生的过程。林克和费伦认为,当同时出现贴标签的现象、产生刻板印象、产生被区分的状态、产生身份受损以及受歧视等几大元素时,污名化的过程就出现了。①即人与人之间会存在着的众多的差异,在差异的比较之下,社会中的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存在着不受众人欢迎的差异的人贴上标签,而所贴上的标签又与一些负面的特征相联结,使得这部分人背负上负面标签。其他人会对被贴标签的群体产生刻板印象,之后人们会将这部分被贴上负面标签的人与其他人进行区分开来,并伴随着一定的情绪表达,造成被贴负面标签人的身份的受损,歧视行为产生,相应的污名化的过程也就完成了。笔者结合女性身份污名产生的社会大背景以及林克和费伦的定义,探讨了污名化的形成过程。
一、贴负面标签
污名产生的起始环节就是贴标签。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人们会按照对差异特征的喜好作出区分。对于相对来说不喜欢的差异特征的拥有者,人们会对其贴上带有负面特征的标签,代表着对其的不喜欢。标签贴上以后,被贴标签者与施加标签的人差别更加明显,人们在认识这类被贴标签的人时,不再需要观察其特征,而只是通过标签就可以判断这类人。
二、从“我们”被分离成“他们”
负面标签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标签的携带者容易被其他人予以诟病,也使得个人从社会群体中逐渐被分离出来。原本可以称之为“我们”的同一社会群体被分离成两个部分即“我们”这类一般人人和“他们”这类带有负面标签的人,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隔离。
...............
负面标签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标签的携带者容易被其他人予以诟病,也使得个人从社会群体中逐渐被分离出来。原本可以称之为“我们”的同一社会群体被分离成两个部分即“我们”这类一般人人和“他们”这类带有负面标签的人,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隔离。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媒体研究对象的选择
网络传播时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网络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这反过来也促进了网络的发展,网络媒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网络的发展也使得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纸媒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年轻人来说其受欢迎程度日渐减弱,而声文并茂的网络媒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比较直观的视频新闻和图片新闻,因此,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以其较大的自由度和开放度而备受人们喜爱,同时它也迎合了人们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对于快餐文化的需求。当下,网络媒体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但具有较大影响力、受众较多的网络媒体却并不是随处可见的,百度新闻媒体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之所以选择百度公司推出的中文新闻搜索平台——百度新闻媒体作为此次研究的媒介对象,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媒体研究对象的选择
网络传播时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网络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这反过来也促进了网络的发展,网络媒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网络的发展也使得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纸媒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年轻人来说其受欢迎程度日渐减弱,而声文并茂的网络媒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比较直观的视频新闻和图片新闻,因此,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以其较大的自由度和开放度而备受人们喜爱,同时它也迎合了人们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对于快餐文化的需求。当下,网络媒体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但具有较大影响力、受众较多的网络媒体却并不是随处可见的,百度新闻媒体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之所以选择百度公司推出的中文新闻搜索平台——百度新闻媒体作为此次研究的媒介对象,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百度新闻作为国内知名的新闻搜索平台,具有极其强大的信息资源整合功能。新闻源包括 500 多个权威网站,来源极其广泛,汇聚了大量的来自中央、地方各级的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提供的各类新闻信息。以百度新闻作为样本,为本次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新闻素材。
二是因为百度新闻也是国内起步最早的且受关注较高的新闻平台,提供 24小时的新闻服务,百度每天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发布众多新闻。百度新闻与其他新闻服务不同,它从上千个新闻源中收集并筛选新闻报道,将最新最及时的新闻提供给用户,真实地反映每时每刻的新闻热点。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媒体公信力,且其受关注度性极强、互动性极强,影响力极大。因此,选择百度新闻作为样本媒体很具有代表性。
................

参考文献(略)
二是因为百度新闻也是国内起步最早的且受关注较高的新闻平台,提供 24小时的新闻服务,百度每天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发布众多新闻。百度新闻与其他新闻服务不同,它从上千个新闻源中收集并筛选新闻报道,将最新最及时的新闻提供给用户,真实地反映每时每刻的新闻热点。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媒体公信力,且其受关注度性极强、互动性极强,影响力极大。因此,选择百度新闻作为样本媒体很具有代表性。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新闻学领域的相关理论为支撑来开展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内容分析法
是对大众传媒传播的具体新闻信息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研究。本研究运用该方法对选取的样本媒体中的女性群体的污名新闻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总结样本媒体中的负面新闻报道所呈现的女性消极的媒介形象,得出污名化结论。
二、文本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新闻学领域的相关理论为支撑来开展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内容分析法
是对大众传媒传播的具体新闻信息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研究。本研究运用该方法对选取的样本媒体中的女性群体的污名新闻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总结样本媒体中的负面新闻报道所呈现的女性消极的媒介形象,得出污名化结论。
二、文本分析法
这是研究者用来描述和阐释新闻讯息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描述文本的内容、结构和功能,更能剖析文本深层的潜在意义。本文在对选取的被污名的女性的相关新闻进行定量分析基础上,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比较有代表性的涉及女性群体污名化的新闻从标题到内容的措辞进行深入分析,探寻污名化报道形成的方式。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也叫对比分析法,该方法通常是将两个相互关联的客观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更好地认识事物、发现规律,以便做出正确的结论或评价。本文在此次对于女性污名研究过程中就首先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中国大爷和中国大妈、男司机和女司机的新闻报道量的对比,凸显了女性被媒体过度关注这一事实。
.................
第三章 网络传播过程中女性群体污名化现象分析.................26
第一节 网络新闻中女大学生的关注度及报道倾向分析.............26
第二节 网络新闻中对于中国大妈的关注度及报道倾向分析...............29
第四章 女性污名化的形成机制及扩大趋势分析..........36
第一节 女性污名化的总体发展特征概述....................37
一、形成容易,消解困难..................37
二、往往伴随着网络暴力............37
..................
第四章 女性污名化的形成机制及扩大趋势分析
第一节 女性污名化的总体发展特征概述
第一节 女性污名化的总体发展特征概述
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以来,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女性污名化发展程度,这种污名既有对女性个体的污名,也有对女性群体中的某一小类的污名,纵观这些污名,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形成容易,消解困难
自从微博诞生以来,网络自媒体发展迅速,微博上一有热点事件发生就会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和评论,这种网络评论具有即时性,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很快就会被其他网民看到,这种即时性的特点,也使得一些网民的观点会影响到他人,进而引发跟风走的从众行为,这种从众行为多数是以负面倾向为主,因为负面报道更能吸引公众的神经,引发公众的谩骂热情,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比如 2014 年 8 月份发生的一系列女大学生失踪被害事件,几起事件的一起发生使得众多网民由抨击罪犯的恶行迅速转向谴责女大学生的个人行为,给她们贴上了“愚蠢”、“天真”、“无知”的污名标签,即使一些主流媒体像人民网、京华时报等为女大学生正名,不断为女大学生去污名化,但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污名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消解。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