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相关概念梳理
第一节 框架理论
一、 框架理论的概念
本章将对框架理论和新闻扶贫进行概念梳理,明晰这些理论对于本研究的指导意义,其中在第二节中将明确“新闻扶贫”和“扶贫报道”两个词语间的关系,以及于本研究中的应用。
(一)框架理论的内涵
第一节 框架理论
一、 框架理论的概念
本章将对框架理论和新闻扶贫进行概念梳理,明晰这些理论对于本研究的指导意义,其中在第二节中将明确“新闻扶贫”和“扶贫报道”两个词语间的关系,以及于本研究中的应用。
(一)框架理论的内涵
学界对框架理论内涵的定义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着重研究新闻框架的选择功能。舍费尔(D. Scheufele,1999)图解了“同等框架”概念,认为“框架的核心在于‘选择’”。恩特曼(Entman,1993)倾向于认定框架的选择和强调功能,新闻媒体通过有选择性地强调某一事件,这个过程就是框架的过程。第二种倾向于把新闻框架看成一个积极的意义生产过程。甘姆森(Gamson,1987)定义从两个方面定义框架理论,首先框定需要框架的事件,其次在事件之上架构意义,从而形成看待事件的价值观。简单理解为框架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第三种定义基于第二种之上,认为框架具有“筛选”的功能。吉特林(Gitlin,T.)将框架理解成一种类似于价值观或世界观的范式,其具有解释和选择、强调功能,且具有持久稳定性。以上三种关于框架理论内涵的观点有一个相通点在于,框架是选择凸显事件,从而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并进一步成为人们采取行动的依据,这一切的前提是框架通过对事件的取舍和组合,这也给媒介操纵框架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坦卡特进一步提出了“框架列表”,突破了以往新闻框架局限于质化和文本分析,引入了量化分析。他所理解的框架即新闻的核心内容和主题思想,人们可以借此理解整个新闻事件。以此为背景,坦卡特认为可以通过量化指标确定新闻的框架,这些指标组织的“框架列表”包括以下 11 项:新闻标题包括主、副标题,新闻图片,图片说明,新闻导语,消息来源,引语的选择,引语的强调,文章所属的系列的标识,数据和图表,文章的结论。“框架列表”的建立为框架开启了新的研究范式,给单一的质化分析添加了量化元素。
...............
................................
第二节 新闻扶贫
一、新闻扶贫的概念
主流定义下的扶贫是指在某一社会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等)对处于贫困环境中的地区和个人予以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援助,帮助其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行为。我国于 1986 年正式开展扶贫工作,国家号召各行各业参与进来,其中就包括新闻媒体,于是就产生了“新闻扶贫”的概念。对这一概念尚未统一的定义,根据上文对新闻扶贫的文献梳理,作者将 “新闻扶贫”的概念归结为两点:一是新闻从业人员进入到贫困地区,身体力行为该地区脱离贫困做出贡献;二是新闻媒介利用其平台和版面,反映有关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引发社会的关注。本文以第二个范畴即扶贫报道为研究对象,也就是将扶贫报道作为新闻扶贫的子概念,两者同根同源,本研究在具体操作上使用“扶贫报道”一词,在理论梳理上使用“新闻扶贫”一词。
一、新闻扶贫的概念
主流定义下的扶贫是指在某一社会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等)对处于贫困环境中的地区和个人予以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援助,帮助其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行为。我国于 1986 年正式开展扶贫工作,国家号召各行各业参与进来,其中就包括新闻媒体,于是就产生了“新闻扶贫”的概念。对这一概念尚未统一的定义,根据上文对新闻扶贫的文献梳理,作者将 “新闻扶贫”的概念归结为两点:一是新闻从业人员进入到贫困地区,身体力行为该地区脱离贫困做出贡献;二是新闻媒介利用其平台和版面,反映有关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引发社会的关注。本文以第二个范畴即扶贫报道为研究对象,也就是将扶贫报道作为新闻扶贫的子概念,两者同根同源,本研究在具体操作上使用“扶贫报道”一词,在理论梳理上使用“新闻扶贫”一词。
二、新闻扶贫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第一篇扶贫新闻报道产生于 1984 年 6 月 24 日,针对当时一封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贫致富”群众来信,《人民日报》刊发的《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就是领导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让这些贫困现象长久继续下去,不但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愧对那里曾为革命做出过牺牲的父老乡亲”。正是这篇评论引发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促成了之后政府的一系列举措的产生,同时也开启了扶贫新闻报道的先河。
第二章 扶贫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
第一节 理论架构
一、“框架列表”的概述
一、“框架列表”的概述
坦卡特提出的“框架列表”突破了以往新闻框架局限于质化和文本分析,引入了量化分析。他所理解的框架即新闻的核心内容和主题思想,人们可以借此理解整个新闻事件。以此为背景,坦卡特认为可以通过量化指标确定新闻的框架,这些指标组成的“框架列表”包括以下 11 项:新闻标题包括主、副标题,新闻图片,图片说明,新闻导语,消息来源,引语的选择,引语的强调,文章所属的系列的标识,数据和图表,文章的结论。
二、基于“框架列表”的理论架构
本研究试图借鉴坦卡特“框架列表”作为研究框架,并结合《四川日报》新闻报道的风格特点,如几乎不使用引语、较少使用主副标题,以及为方便作者操作,如将数据图表和图片纳入报道体裁类别,以此为原则选取并修改框架列表中的 6 个方面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区域和版面、报道主题、报道视角、报道倾向、报道体裁、稿件来源。
第二节 样本分类
本研究选取《四川日报》2013-2016 年间的“扶贫报道”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选取《四川日报》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由于其党媒的权威性和对四川省扶贫事业的强烈关注,其多年丰富的扶贫报道实践为本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研究素材;另一方面在于作者有渠道接触报社相关编辑,接受一线编辑人员的指导,从而保证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而选取 2013-2016 年间的扶贫报道,其一由于《四川日报》为配合 2012 年底十八大后四川省委骤然加快的脱贫攻坚节奏,自 2013 年起对版面作出相应调整,为扶贫报道开辟了大量版面,可将 2013 年看作一个承前启后的分水岭;其二因为作者于 2017 年 5 月做数据搜集分析,不能搜集 2017 年全年数据,因此未将 2017 年纳入研究样本。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研究范围是《四川日报》2013-2016 年间的扶贫报道。
本研究选取《四川日报》2013-2016 年间的“扶贫报道”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选取《四川日报》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由于其党媒的权威性和对四川省扶贫事业的强烈关注,其多年丰富的扶贫报道实践为本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研究素材;另一方面在于作者有渠道接触报社相关编辑,接受一线编辑人员的指导,从而保证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而选取 2013-2016 年间的扶贫报道,其一由于《四川日报》为配合 2012 年底十八大后四川省委骤然加快的脱贫攻坚节奏,自 2013 年起对版面作出相应调整,为扶贫报道开辟了大量版面,可将 2013 年看作一个承前启后的分水岭;其二因为作者于 2017 年 5 月做数据搜集分析,不能搜集 2017 年全年数据,因此未将 2017 年纳入研究样本。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研究范围是《四川日报》2013-2016 年间的扶贫报道。
区域分布:四川贫困地区和人口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布极广,地域几乎涵盖全省,集中分布于高原藏区(甘孜州、阿坝州)、大小凉山彝区(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秦巴山区(绵阳市、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南充市、广安市)、乌蒙山区(宜宾市、泸州市)这 4 大片区,此外在中部较发达地区(成都市、眉山市、雅安市等 7 市)也有零散分布。按照报道涉及的地区划分,每地区的报道篇数和所占的比例。
.................
.................
第三章 扶贫报道经典案例借鉴分析…………………27
第一节 南方日报: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结合的典范 ………………27
一、舆论监督报道的概述 …………………27
二、舆论监督报道的经验总结 ……………………28
第四章 新闻框架下的扶贫报道对策………………34
第一节 平衡新闻框架,丰富报道内容和形式 …………………34
一、平衡新闻框架的重要性 ………………34
二、新闻框架的平衡方式 …………………34
第四章 新闻框架下的扶贫报道对策
第一节 平衡新闻框架,丰富报道内容和形式
一、平衡新闻框架的重要性
一、平衡新闻框架的重要性

................
结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想法,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社会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贫困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12 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公布截止到 2011年底中国有 1.28 亿的贫困人口,国家出台一系列扶贫政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扶贫工作,到 2017 年 2 月 28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按照每人每年 2300 元(2010 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 4335 万人。”可见我国扶贫的成效是显著的,这一份成绩并不是政府以一己之力,而是凭借全社会共同努力达到的。在我国现如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下,扶贫成效显著,而新闻扶贫始终具有其独特和创新的优势。有力推动了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