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1 研究背景
2017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不断修订与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公众的健康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关注度日益高涨,从受者需求维度上客观刺激了食品安全报道的变化。而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也在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绿色、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高品质、原生态的放心食品和高疗效、低副作用的药品成为大家实现“健康梦”必不可少的元素。
目前,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在食品安全领域,主要安全问题是食品化学添加剂问题,食品病虫害问题,食品过期和卫生问题,食品监管漏洞问题等;在药品安全领域,主要安全问题是药品添加剂问题,假药问题,药品冷冻保存不善问题等。而且,我国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存在屡禁屡发、屡禁不止的现象,如“瘦肉精”、“三聚氰胺”和疫苗事件。这与我国媒体报道未从实质上促进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修改与完善,未引导有关部门建立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测系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与此相反,美国历史上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有许多优点,采用食品药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监测系统以及药品售后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等,为减少美国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影响深远。而且,历史上,美国媒体在食品药品安全报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们不仅注重对单个事件本身及食品药品安全行业的报道,也竭力通过相关报道来促进联邦有关立法部门以及 FDA 等机构不断完善细化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细则,并对食品药品安全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建议。比如,在美国“黑幕揭发时代”,在药品方面,《柯里尔》杂志的塞缪尔·霍普金斯·亚当斯(Samuel Hopkins Adams)于 1905 年和 1906 年间发表了多篇取名为《美国大骗局》的文章,揭露了许多“包治百病”的药品是假药,并证明其中某些含有有毒成分,《妇女家庭杂志》的主编爱德华·W·博克也对专卖药业进行了抨击。在食品方面,罐头食品厂在食品中掺假和操作不卫生的行为被揭露;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在其作品《屠场》一文中描写的关于食品生产的不卫生部分骇人听闻。而早前一些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官员已在化学师带领下查明了食品制造商在食品中掺假和加入化学及人工染料的现象极为普遍,但他们并未将之公之于众。这场斗争促使了 1906 年 6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物管理法》和《肉品检查法》,制定了食品和药品制造商必须遵守的规定。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框架理论视角,首次将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报道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而且,对中国和美国媒体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进行对比研究,拓宽了以往的研究范围,也为食品药品安全报道跨国对比研究增添新思路。
本研究将从框架理论视角对比研究 2006 年至 2016 年间《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四家主流媒体对各自国内的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报道,采用质化研究方法,运用内容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透视中美两国媒体在重大食品和药品安全事件中的相关报道。将困扰社会及民众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报道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研究,旨在通过对中美四家主流媒体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报道的对比分析,分析四家媒体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报道数量、报道议题、新闻来源、图片使用、报道时效性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各自呈现出的报道框架,进而为我国媒体借鉴美国媒体在食品药品安全报道中的长处,为我国媒体改进其在两大领域的报道方式,增强其报道效果与社会影响力提供借鉴,提高我国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能力,满足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求知欲与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来龙去脉与应急处理过程的知情权,增强我国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为食品药品这两大与中国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的健康发展献绵薄之力。
..........................
二、文献综述
2.1 框架理论的定义
框架理论又称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它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研究范式。框架理论有两种起源:社会学和心理学。在社会学方面,最初,人类学家格里高利·贝特森(GregoryBateson)在其《游戏与幻觉理论》一书中提出“框架“概念,他将“框架理论”定义为“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①认为“人们是将日常生活的现实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景进行理解与反映”。②他系统阐发了基于人类学视角的人际互动的传播分析的理论和与方法,提出由主体认知和传播环境等多重因素构成的框架决定了传播意义的生成。后来,德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借用贝特森的概念,在其 1974 年出版的《框架理论》一书中提出框架理论。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有基模和范式的含义,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科学走向整合、期待创新与构建新的研究范式的趋势相吻合。③他认为,框架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基模,所有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使人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而且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相转换成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④在心理学方面,理论层面上则形成了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假设建构---基模。
对于框架理论的定义,学者瑞兹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侧重于新闻框架的效果。恩特曼认为,“框架涉及选择和凸显,框架一件事,就是选择所感知的现实的某些方面,并使之在传播文本中更加突出,用此种方式促成一个独特问题的界定、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以及如何处理的忠告。”第二类把框架看成是积极的意义生产过程。美国学者盖姆森(Gamson)曾指出,“框架是有组织的中心观点或线索故事,为一系列的事件提供意义。”第三类定义认为框架不仅是意义的生产,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筛选手段。吉特林认为框架就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框架理论被应用于媒介研究。自框架理论问世并得到传播学界青睐后,国内外关于框架理论的研究很多,而在框架理论下研究食品药品安全报道的研究者却并不多见。
2.2.1 框架理论研究现状
在框架理论研究方面,学者研究众多,经关键词搜索,中文文献共有 570 篇,外文文献共有6795 篇。本文共挑选了 14 篇代表性核心期刊进行梳理。
框架理论最初发端于人类学和社会学,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传播学等领域。框架理论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其填补了人际互动传播中的非符号表达研究的空白,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人类学的视角与研究范式。①框架理论于 1990 年被引入中国,受到中国传播学界的一致追捧,并于 2000 年以后得到中国大陆学者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框架理论的研究大多集中文学、翻译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领域。在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学者大多对框架理论进行文献综述,用框架理论来研究医疗报道、交通事故报道、国际关系报道、涉华报道、政策改革报道、国家或个体形象报道、不同媒介的报道、环境报道、矿难报道、选举报道等领域,但对食品药品安全报道却鲜有相关研究。而且我国内地对框架理论的研究以实证为主,认识论研究不足。
在框架理论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框架研究方法,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媒体报道,对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何框架理论发展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贾国飚认为,框架理论研究兼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去阐明成因,归纳分类是学者今后研究的目标。在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新闻的研究中,学者主张采用纵向分析法和横向分析法来研究文本。纵向分析法即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研究新闻框架的演变过程,横向分析法即是对不同国家的媒体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进行横向对比。在对媒体报道内容的框架分析上,不仅分析国内媒体的报道框架,也分析国外的报道框架,并对两岸何国内外报道框架进行对比,得出二者的报道框架不同。
..........................
三、中美媒体的报道特点....................................14
3.1 中国媒体报道特点:严肃官报与活泼都市报............................14
3.1.1 严肃官报:《人民日报》...............................14
3.1.2 活泼都市报:《南方都市报》..........................25
四、中美媒体报道之异同:框架的倾斜与平衡.......................... 56
4.1 中国官媒与都市报的对比......................56
4.1.1 中国媒体之同:图片新奇多样,报道持续时间短...................56
4.1.2 中国媒体之异:官方主导的倾斜框架 Vs.民间发声的平衡框架................57
四、中美媒体报道之异同:框架的倾斜与平衡
4.1 中国官媒与都市报的对比
从 2006-2016 年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来看,中国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表现在:食品中添加有害化学物质,农作物虫害疫情,食品过期和变质,食品卫生状况不佳,食品质检、监管存在漏洞,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不规范。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食品从业者道德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保护监管力度不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和知识匮乏。中国的主要药品安全问题表现在:药品中添加有害化学物质,工业用品进入药用品,药品质检、监管存在漏洞。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药品从业者道德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薄弱;药品生产流程监管力度不够;药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消费者药品安全教育和科学知识匮乏。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中国两份报纸在报道中均有体现。
...........................
五、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不仅是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的体现,更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是由新闻传播的社会公器角色所赋予的,该角色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坚守客观、真实,守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良知,追求公共利益、社会效益,对社会公众利益负责。社会责任是新闻传播作为一种职业或专业的核心支撑,是新闻工作者道德自律的目标指向,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①禹建强认为,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心智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