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中我国对外报道的新闻媒介话语研究——以 China Daily 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4524 论文编号:sb2018051113285421117 日期:2018-05-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就针对性地提出了媒介要转变传播模式,淡化中国式宣传,政府要着力打造多元化对外传播体系等具体策略。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南海领土纷争不断,菲律宾、越南等国频频对南海岛礁提出主权申索,美国、日本等国势力也趁机介入,引发了诸如中菲黄岩岛事件、中越981 钻井平台事件、美国航母驶入南海事件等地区摩擦与冲突,南海问题已成为我国崛起之路上的一大阻碍。2016 年南海局势颇不平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菲南海仲裁案,该案于2016年7月12日由海牙国际仲裁法庭作出最终“裁决”,海牙法庭妄称菲律宾“胜诉”,并否定中国对南海海域应有的所有权主张。在南海仲裁案前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除了在政治外交领域积极作为之外,还在国际舆论方面加强表达、争取支持,以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在地区争端中,国际舆论对事件的发展与走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引导国际舆论、掌握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捍卫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其中新闻媒介尤其是对外传播媒介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近年来有了显著提升,以 CCTV-NEWS、中国国际广播台、China Daily(即《中国日报》,下文统称为“《中国日报》”)等为代表的对外传播媒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围绕中菲南海仲裁案,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片面性、误导性,影响着国际社会对案件形成客观认知,菲律宾、越南等南海声索国的媒体则对中国的维权行为多有指责,企图塑造中国“强势”、“不遵守国际法”、“破坏地区稳定”的国际舆论。在这场国际传播较量中,对外报道是主战场,英文报道是最前线,面对政治力量与话语权的博弈,《中国日报》大量而及时的相关报道在表达中国立场、争夺国际话语权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例如在 7 月 12 日南海仲裁案结果出炉当天,《中国日报》的头条即采用 Arbitration invalid(仲裁无效)的标题,并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表明了中国不承认裁决结果的立场与原因,对减少国际舆论的误解和偏见起了积极作用;仲裁案过去近一个月之后,8 月 9 日《中国日报》刊发 Manila and Beijing canmake breakthrough(马尼拉和北京可以做出突破),为接下来中菲重启对话合作创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除了对现实形成影响,南海仲裁案中我国媒体的对外报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新闻媒介在对外传播中的话语模式、传播特点、传播能力等,能够借此反观我国国际传播的软实力。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由于中菲南海仲裁案本身是一项国际政治议题,加上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国日报》的官方背景,因此本研究涉及的对外报道方式与内容都带有鲜明的政治化色彩。费尔克拉夫在其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指出,作为一种政治事件的话语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场所,而且也是权力斗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在南海仲裁案中国对外报道中,媒介话语是如何通过话语类型的特殊化构建出来的?政治权力话语是如何通过新闻文本被编码的?媒介话语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权力图谱和关系生态?中国的对外传播媒介在实践中有哪些利弊得失?本研究将对以上问题一一进行深入探究。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就理论价值而言,本研究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综合运用国际传播学、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南海仲裁案中国对外报道,能进一步拓宽话语分析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议题,也为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另外,在当今国家间软实力较量升级的背景下,本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对外传播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就实践价值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就,但在对外传播能力等软实力建设上落后于欧美、日本等传统发达国家,也与自身日渐强大的硬实力不相符,这意味着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因此,通过对我国新闻媒介的对外传播话语特点、现状和改进策略进行研究,为对外传播媒介、宣传部门等的实际工作提供参考,推进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与完善,帮助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中国日报》2016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期间对中菲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在报纸种类和报道时段的选择上都有其合理性。
选取《中国日报》是因为:
第一,对外报道的权威性高。创刊于 1981 年的《中国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份国家级英文日报。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国日报》拥有一支全国最大规模和专业的国际新闻人才队伍,在包括伦敦、纽约在内的40 多个海外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且在报道我国官方消息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其报道质量和水准能够代表我国对外传播媒介的顶尖水平。
第二,对外报道的国际影响力大。《中国日报》在全球期均发行 90 余万份,其中海外期均发行 60 余万份,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它是唯一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也是国内承办大型国际会议会刊最多的媒体,被誉为“非英语国家中创办得最好的一份英文报”。创建于 1995 年 12 月的中国日报网,是中国八大国家级重点媒体网站之一,截至目前是亚洲最大的英语新闻网站,日均页面访问量超过 3100 万次,其中 60%来自海外,以欧美政界、学界、商界精英等中高端读者为主。无论是纸质版还是网站,《中国日报》都拥有广泛的海外受众群体。
第三,对南海仲裁案的报道数量多。《中国日报》对国际议题向来关注度高,且作为国家级对外传播媒体,对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南海仲裁案的关注度更是高涨,围绕 2016 年 7 月仲裁案,《中国日报》从“裁决”前对事件进展的报道,到“裁决”结果公布后对各方态度的呈现,再到“裁决”后期对事件影响的持续关注,2016 年全年进行的一系列报道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

2.2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具有系统性、客观性和定量性特征,内容分析法提供了有效的描述媒体内容特征和检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方法。针对搜集到的 230 篇有效报道样本,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新闻标题的句型、高频词进行了分析,对文本内容作精确的量化描述,用数字和图表将内容分析的结果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总结新闻文本包含的特点和趋势,从总体上把握报道中的媒介话语样态。
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机构,本文运用于新闻报道。本文选取 2016 年 1 月 1 日-12 月31 日《中国日报》对南海仲裁案的报道,总共得到 230 篇报道,再从中选出 8篇报道作为个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宏观主题构建和微观话语表达的定性分析,发现媒介话语构建的深层逻辑,弥补定量研究对文本内涵解读的不足。
文本分析法:旨在分析文本的结构与意义,对文本内容进行不断的挖掘与发现,探索意义的不同解读方式和文本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力量。本文在综合梳理了 230 篇报道的文本内容基础上,综合探究了报道中的话语修辞、话语策略与互文性运用,以此作为本文论证资料和阐释基础,从而揭示出《中国日报》南海仲裁案报道的媒介话语构建过程与隐含的意识形态力量。
........................
3 数据分析..............................(20)
3.1 文本视角:南海仲裁案中我国对外报道的媒介话语呈现........................(20)
3.2 语境视角:南海仲裁案中我国对外报道媒介话语的社会文化构建........(52)
4 结论与建议......................(60)
4.1 南海仲裁案中我国对外报道的媒介话语特点.....................(60)
4.2 南海仲裁案中我国媒介话语运作的不足之处................(62)
4.3 中国对外传播的提升策略....................(64)
5 结语.................(67)

4 结论与建议

4.1 南海仲裁案中我国对外报道的媒介话语特点
4.1.1 媒介话语随事件发展呈现差异化样态
领土争端是国际冲突的常见形式。中国与菲律宾等国的南海领土争端近年来呈现加剧之势,南海仲裁案又是双方矛盾的激烈化体现。透过《中国日报》对南海仲裁案的报道,本文发现其中的媒介话语随着事件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

5 结语
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不仅体现为经济、基础设施、国防等硬实力,还体现在文化、制度、传媒等软实力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硬实力迅速提升,建设与硬实力相符的软实力成为现实的迫切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媒介承担着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使命,尤其是通过对外报道,新闻媒介可以在国际舆论场发出中国声音、争取有利舆论、塑造国家形象。在南海仲裁案中,作为我国国家级英文日报的 China Daily,通过报道主题构建、修辞等手段表达隐含的意识形态,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现出了不同的媒介话语,对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产生了积极意义。
而与 CNN、BBC、纽约时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介相比,国内媒介的对外传播能力还较为薄弱。China Daily 在南海仲裁案报道中,暴露出对外传播议程设置能力不足、话语传播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其他对外媒介中同样存在,是未来我国对外传播事业所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本研究就针对性地提出了媒介要转变传播模式,淡化中国式宣传,政府要着力打造多元化对外传播体系等具体策略。
由于时间等限制,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一,本研究选取的样本较少,特别是只选取了 8 篇报道用以分析媒介话语,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结论的全面性;第二,没有加入与其它对外传播媒介的对比分析,只选取了 China Daily 一家媒体作为分析我国对外传播媒介话语的样本,使结论较为局限,也无法直观地呈现出我国对外传播媒介之间、我国对外传播媒介与国外媒介之间在同一事件中的媒介话语差异;第三,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使用较少,注重对细节的研究而欠缺对整体情况的宏观把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