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2014 年 12 月 21 日,大型古装电视剧《武媚娘传奇》正式亮相荧屏,该剧除了重金打造场景和宫廷斗争情节吸引广大观众外,各位身着唐代服饰女演员们的“斗颜比胸”也让该剧收视率居高不下。但没过多久,“满屏尽是白花花”的《武媚娘传奇》便被广电总局暂时叫停,后于 2015 年 1 月1 日起才重新得以继续播出。
电视剧因尺度过大被广电总局叫停引起众声吐槽与声讨,从一个侧面呈现出网络舆论场的价值迷失和文化冲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关于媒体融合的底层设计旨在“巩固宣传文化思想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体现了新媒体时代“执政党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决心和意图”。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电视业在改革开放中重新起步。80 年代,收视率从国外被引进国内,并逐渐成为电视节目评估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导致电视节目娱乐化、同质化、低俗化现象严重,商业逻辑成为内容生产的至高准则,银屏上充斥着一些不仅远离百姓实际生活,同时也缺乏精神信仰、传统道德、社会责任等主流价值取向的电视节目。
一些抗日“神剧”粗制滥造,缺乏常识。例如,在电视剧《利箭行动》中,男主人公飞刀秒杀在场所有日军;电视剧《箭在弦上》中女侠被强奸后竟飞箭射毙一干日本兵等。在民生、法制节目中,暴力、色情、冲突等场景的自然主义描写比重较大,突出新闻的视觉性、娱乐性、窥秘性。一些节目在“调解矛盾”的名义下,赤裸地将家庭暴力、矛盾争吵甚至个人隐私展现在大众面前。而由各种真人秀节目建构的媒介镜像则是处处谈情说爱,神州歌舞升平。到目前为止,全国相亲节目就有十多档,其中包括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爱情连连看》、贵州电视台的《相亲相爱》、东方电视台的《百里挑一》、《爱情保卫战》、上海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安微电视台的《缘来是你》、山东电视台的《爱情来敲门》、辽宁电视台的《超级乐八点》、广东公共频道的《电视相睇》、青海电视的《欢迎爱光临》等等。这些节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观众解闷、排忧,但是矫揉造作的秀场远离百姓实际生活。以《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出彩中国人》等为首的草根真人秀节目,以《我是歌手》、《花儿与少年》、《一路有你》等为代表的明星真人秀节目称霸荧屏。其中虽不乏亮点,口碑不错,但包装过度、人为策划的悲情、苦情、奇情、滥情故事被质疑动机不纯,欺骗观众,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同质化的节目形成娱乐至死、全民狂欢的媒体幻象,对现实图景的片面呈现极易产生社会的理性迷失和价值误导。“一唱成功、一秀成名”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追逐的梦想。
.........................
第二节 理论资源与逻辑起点
一、 关于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研究
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国外学界、商界在电视节目评价指标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学界,Ehrenberg(1988)、Leggatt(1996)、Carter(1998)、Liehty(1999)、eampbell(2000)、wammes,B.M.(2007)等人研究了电视节目的视听率、欣赏指数和受众反应等;作为广播电视节目调研机构中的权威者,美国尼尔森、英国收视率调查公司、日本媒体研究公司、法国广告载体研究中心等第三方调研机构对广播电视节目做了系统的量化研究。研究结果不仅能体现节目的收视听率,还能看出观众对节目的反应,由此衡量节目的品质。
总结起来,目前国外评估电视节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对电视节目观众行为的定量评估,二是对电视节目观众偏好和反应的定性与定量评估,三是对电视节目内容本身的定性评估。
在评估的具体操作上,欧美国家采用的收视率调查方法主要有日记打卡调查法、电话访问调查法、入户访谈法、仪器调查法等。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调查法越来越取代人工方法,日益成为最重要的调查手段。为了获得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收视态度研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法国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设计不同的调查方法,以期获得收视行为在质量方面的评价信息。在对受众态度的研究方面,欧美国家已经有了许多先例,如英国曾用“反映指数”来度量电视节目质量,它主要采用分级打分的形式,请观众选择评价。美国则通过电视份额调查、电视品质比率调查、ASI剧场测试等方法来对电视节目进行评估。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美国开始引入在线测试的方法,主动邀请电视观众在上网对电视节目进行方便快捷的评估。
此外,(美)阿德斯·布罗德里克·索恩的《媒介管理案例研究法》、菲利普·南波利的《受众经济学——传媒机构与受众市场》分别从媒介经营管理和受众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媒介包括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建立的原理及其与内容生产的关系。这些对国内研究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
第二章 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国外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发展变化
当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国际主流的电视节目评价方法。前者以美国为代表,通过指标对电视节目进行量化,并对量化结果进行分析和嫉妒。后者以英国为典范,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对电视节目评价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 以美国为代表的定量研究
(一)强调商业性 过分注重收视率
商业化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个特征也烙印在美国的新闻事业制度上。在美国,广播电视业以商业赢利为主要目的,而很少关注节目本身的社会文化属性。因此,美国媒介呈现出以收视率为节目评估主要指标的特性。
美国电视台为了争取高收视率,必须播出那些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受众收看的节目,进而获得广告商的青睐。为此,商业电视台就要努力制作迎合多数观众口味的节目,并以此赚取高收视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台播出节目就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以高价将其二次转卖给广告商。
因为受众观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多少决定了广告时间的大致价格,所以如果某一节目的收视率高于平均收视率四分之一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节目的广告收入可能到超过两三千万美元。此外,因为华尔街股市的股票价格和尼尔森电视收视率的公司捆绑在一起,因此公司上市资产的评级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对商业电视台来讲,由专门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能够初步测量某个节目是否受大众欢迎。
在美国,电视台对节目的评价可以分为播前和播后两个阶段,而对数据的采集和运用始终贯穿在这两个过程中。
播前评价。美国电视台新增节目的方式除自己制作外,还可从第三方电视节目代理公司手中购买。在购买节目时,节目代理公司必须向电视台提供一份该节目的评估说明,这是对节目的第一次数据分析。之后,电视台以第三方调查公司的客观数据,再结合电视台的要求和目标,对该节目进行主观分析,即二次评价,以确定是否要购买该节目,并确定在何时段播出。经过这几个环节做出的决定可以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减少电视台的经济损失。为保证电视节目收视率,美国的很多商业广播公司逐渐达成了以“最少人反对”为原则的节目编排标准,“少数人的声音”较少地出现在美国主流电视媒体中。
.........................
第二节 我国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发展变化
一、 总体发展历程
(一)以“传播者本位”为主导的初级阶段
上世纪 80 年代前,观众来信、不定期召开受众座谈会是当时我国主要的受众调查方法,其的手段和方式比较单一和不完整,不能及时收集观众的反馈,所收集的数据可信度也较低。这种方式能让媒体了解一些受众对电视节目评价的情况。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这只是进行定性数据的“经验性研究”,还没有真正评价体系的概念。
我国的电台、电视台属于国家经营型的媒体,由政府领导,运营经费由政府拨款,这决定了媒体是党政机关的宣传喉舌,它既要对党和政府负责,又要对人民负责,宣传功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各级领导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节目评价的主要任务。此外,从事节目生产与研究的专家也构成了节目评价的一支主要力量。
这种以专家和领导为主要评价者的方法虽然体现着人文主义的关怀,但过于主观,没有体现以“受众为本位”的导向,过于传统和僵化。只重视了节目本身的内容,没有在大的市场环境下去全方位评价节目,缺乏市场分析和调查,节目的经济效益容易被忽。同时,这种非“受众本位”的评价方式也没能体现电视节目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性。因此,在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发展初期,我国的评价方法和操作过程还有很多不足和局限的地方,难成体系。
(二)评价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节目评价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电视节目评价真正步入定量研究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1982 年,我国对北京地区的广播、电视和报纸受众进行抽样调查;1986 年,央视开始尝试收视率调查。从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白热化,媒体开始从受众的角度换位思考,谋求发展。此时,以受众为本位的观念得到重视,受众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受众研究也在这时还是备受关注,“传播者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让位于“受众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至此,我国电视节目评价开始从唯视听率向重视受众满意度的方向转变,受众调查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
第三章 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重构的当代价值...................20
第一节 关于社会责任理论的阐述......................20
一、 社会责任论的提出.............................20
二、 社会责任论的具体内容.............................20
第四章 社会责任导向下我国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建构............................25
第一节 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的原则与内涵阐......................25
一、 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的指导原则.........................25
二、 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的对象与内容..............................26
第五章 结语......................38
第四章 社会责任导向下我国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建构
收视率是一个舶来品,不过包含收视率因素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我国电视业具有自己的特色,既非纯粹的公共电视也非纯粹的商业电视,这决定了我国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电视实践,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第一节 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的原则与内涵阐
一、 我国媒体社会责任的指导原则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原则
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因此,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是统一在我国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指导原则中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写道:“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要把对国家、党和人民的责任结合起来,实现党的意志、国家的意志与人民意愿统一。
(二)坚持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统一的原则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党管媒体,是我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上保持与党高度一致是对我国媒体政治功能的要求。这要求媒体要自觉增强引导舆论的能力,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固守政治功能不仅有利于媒体全面、准确地把党的路线、方针传播到群众中去,有利于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来,还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巩固壮大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舆论,集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正能量。
........................
第五章 结语
作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电视台,需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样在兼顾“双效益”的前提下,更注重社会效益在节目评价中的作用,如何进行节目评价体系的修正与改进,以适应受众需要,实现电视节目在节目管理、传播形式、价值引导等层面的长足发展,成为摆在学界和业界面前一项有待解决的新课题。本研究尝试着解决两大问题:1 我国媒体的社会责任维度有哪些?2在此维度下,应搭建一个什么样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
本篇论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的状况。作者认为,我国媒体社会责任应该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持党管媒体这三大原则。接下来,作者通过深度访谈,辅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归纳出社会责任理论在我国国情下应有的维度,即包括政治宣传、传播信息、舆论监督、社会协调、传承文化、社会进步、组织管理、提供娱乐、职业道德九大维度。
基于这九大维度,作者建构了一个社会责任导向下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总的来说,这套体系包括四大指标:专业价值指标、社会效果指标、竞争力指标以及其他指标。其中,专业价值指标下有三个二级指标,即思想性(政治宣传、价值取向、思想深度),艺术性(修辞性、想象性、情感性、接受性),观赏性(视觉独特、形式新颖、内容感染)。社会效果指标下也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即传播力(传播信息、收视率、观众规模、忠诚度),引导力(社会协调),影响力(舆论监督、满意度、社会进步、提供娱乐、传承文化)。竞争力指标下有二个二级指标,即生命力(稳定性、辐射力),成长性(组织管理、融合度)。其他指标主要是针对职业道德这一维度。
在四大主指标中,由于专业价值指标关系到电视节目的文本专业价值,所以都应由专家组成专家团进行评判。在社会效果指标中,观众规模、观众忠诚度、观众满意度需要通过观众调查的方式得到量化数据;收视率需通过收视调查获得;传播信息、社会协调、提供娱乐需要比较客观、中立、全局的视野,所以建议由专家进行打分;舆论监督、社会进步、传承文化与受众息息相关,建议由专家打分和观众调查共同进行。考虑到竞争力指标打分的专业性与熟悉度,作者建议由专家和领导打分共同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