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瘤周硬膜血管增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在凸面脑膜瘤切除中的作用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55
论文字数:36254 论文编号:sb2015071012283513334 日期:2015-07-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前言


脑膜瘤的是烦内肿瘤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肿瘤,约为25%,大部分能够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1]。但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仍然有约9%-15%的脑膜瘤术后出现了复发,引起脑膜瘤术后复发的因素很多,而脑膜瘤的切除程度以及其恶性程度目前来说被认为是其复发的主要原因。近些年来,脑膜瘤源于多中心生长的学说的提出则进一步解释了该类良性肿瘤复发的来源,这个学说认为脑膜瘤的生长是成簇状生长的,硬脑膜上存在众多的肿瘤细胞簇以及肉眼不可见的肿瘤结节,而术中切除的肿瘤仅仅是众多肿瘤簇中生长趋势旺盛的肿瘤簇,这可能是导致了多数良性脑膜瘤患者即使是进行了Simpsonl级手术切除后,其肿瘤仍然复发的原因[2]。而脑膜瘤的生长及复发离不幵肿瘤血管的营养作用,有研究证明,脑膜瘤于影像学上所表现出的“尾征”(dural tail sign,DTS)可能就为肿瘤细胞侵烛的硬膜血管,而肿瘤的复发也与肿瘤血管的侵烛有密切关系.[3]本文从影像学,病理学,以及术中所见瘤周硬脑膜的形态学观察的角度,对脑膜瘤瘤周硬模血管增生进行描述,提出“血管增生带”这一概念,探讨其在肿瘤切除过程中做为切除范围标志的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
2012年11月-2013年12月于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42例首发凸面脑膜瘤患者,男19例,女23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9.6岁,按年龄将对象人群分为两组,年龄大于等于40岁组,与年龄小于40岁组;术前均行头须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全部病例均接受脑膜瘤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肿瘤及其瘤周0.5cm硬膜常规行石蜡切片及免疫病理诊断(其中硬膜要求加行CD34染色),釆用WHO 2007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新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W。对照组硬膜来自急性颜脑外伤脑减压术中的正常硬膜。经同样方法送病理切片,并行CD34染色。


1.2MRI影像的观察
因患者首次就诊所在医院地区性差异,所用的MRI仪及成像系统的不同。但所有病例均于首次MRI检查时静注对比剂Gd—DTPA,常规行T. WI、T2WI矢状、冠状、轴位扫描,层厚为5mm,层间距为2.5mm,观察增强MRI中硬脑膜的变化,特别是脑膜“尾征"(DTS)的变化。DTS的判定为[4]: (1)在相同的部位图片上至少一个扫描层面上有"尾征"表现;(2)与肿瘤相邻的越近的部位硬膜越后,随距肿瘤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薄;(3)增强图片上其增强程度超过或等于肿瘤本身。根据图片确定尾征与肿瘤的相对关系,在MRI图片上依据图片所给比例尺计算出尾征最远处距肿瘤边缘的距离。


1.3术中瘤周硬膜血管增生的判断
术中由主刀以及第一助手(均为副主任医师职称及以上)观察肿瘤附着处周围硬膜是否有蔓状毛细血管丛状生长,迂曲,扩张,符合上述征像者判定为血管增生,使用显微镜镜下投影坐标测量瘤周增生血管丛中心与肿瘤边缘距离,否则则判定为血管增生不存在。


1.4标本的留取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在脑膜瘤切除过程中分别留取瘤体,肿瘤附着处,瘤周血管丛增生处硬膜,瘤周血管丛外侧显微镜下肉眼所见正常硬膜(如瘤周未见血管丛,则取据肿瘤边缘外20mm处硬膜)四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标本送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检查,行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并切片,HE染色。其中瘤周血管从增生处硬膜加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应用t检验,水准取P值为0.05,计数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检验,水准均取P为0.005.
……….


2.结果


2.1性别与凸面脑膜瘤瘤周硬膜血管增生的关系
42例凸面脑膜瘤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3例,术中检出脑膜瘤瘤周血管增生的39例,其中男性17例,占男性病例数的89.5%,女性22例,占女性病例数的95/7%,经卡方检验分析,两组人群中出现脑膜瘤瘤周硬膜血管增生的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5),提示脑膜瘤瘤周硬膜血管增生与性别无明显关系。(见表1)


2.2年龄与凸面脑膜瘤瘤周硬膜血管增生的关系
根据既往研究表明,脑膜瘤髙发于50-60岁之间,平均年龄40.8岁,因此我们将人群分为80岁组与<40岁组,人数分别为27人及15人,其中在30岁组人群中,有25人术中可见瘤周硬膜血管增生,占该组人数的92.6%;在<40岁组的人群中,有12人检出瘤周硬膜血管增生,占该组人群的80%,根据卡方检验结果,两组人群中存在瘤周硬膜血管增生的的群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5),提示瘤周血管增生可能与年龄无关。(见表2)


2.3凸面脑膜瘤部位与瘤周硬膜血管增生的关系
凸面脑膜瘤位于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其中额叶及顶叶脑膜瘤出现瘤周脑膜血管增生的发生率最高,共有22例,分别占26.2%,而颜叶及枕叶脑膜瘤发生瘤周血管增生率则较低,为23.8%,经卡方检验分析,脑膜瘤瘤周硬膜血管增生与脑膜瘤部位之间无明显关系(P〉0.005)。(见表3)
…………


对象方法........03
结果....... 04
讨论....... 10
结论....... 14


3.讨论


3.1.瘤周硬膜血管增生带的形成
就目前医学界较一致的观点来看,大多数专家倾向于认为脑膜瘤来源于蛛网膜细胞,其主要证据为:(1)蛛网膜细胞是一种来源于网状内皮系统细胞,能演变为成其他细胞,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可像巨嗟细胞一般做阿米巴爬行,一次具有迁移能力,而在组织修复过程中有句有成纤维能力,可演变为成纤维细胞,这个特征与脑膜瘤的多种组织学特征相符;(2)蛛网膜可形成蛛网膜域毛,伸入硬脑膜中,扩张形成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结构,该颗粒主要分布于颃内大静脉旁,如上矢状窦,横窦,以及颉底嘆沟等处,而这些部位也是脑膜瘤好发的部位,此外,蛛网膜纸毛在形成初期首先形成的蛛网膜续毛细胞巢在组织学上呈旋祸状排列,可有韩化的沙粒体等,这些结构都与脑膜瘤的结构相似[5]。可是,由于妹网膜本身无血管,而脑膜瘤又是一类血管丰富的肿瘤,因此,很多学者提出,来自于硬膜的血供是脑膜瘤赖以生存的条件[6]。近年来,脑膜瘤的多中心发生学说逐渐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该观点认为脑膜瘤细胞的生长是成簇状(cluster)生长于硬膜上的,而术中切除的往往是肉眼可见的优势生长簇,而肿瘤周边往往还存在着肉眼不可见的肿瘤簇[7],而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猜测瘤周血管增生带的形成可能主要起源于肿瘤对硬脑膜的侵烛,肿瘤细胞侵入硬膜血管后,通过释放一系列生物因子,如VEGF,NO, Cox等[8]导致硬膜血管出现增生,迂曲,扩张,同时产生新生血管。硬膜中的这一系列改变,导致了瘤周血管增生带的形成。由于瘤周硬膜血管增生带可能是伴随脑膜瘤侵烛硬膜产生的,因此,本文就参考影响脑膜瘤生长及复发的几个临床因素,对瘤周硬膜血管增生带进行研究。

………


结论


仅以本文研究结果成果总结如下:
(1)凸面脑膜瘤瘤周血管增生带存在,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病部位以及病理级别无关,而与脑膜瘤是否存在"尾征”密切相关。其可能是脑膜瘤"尾征”的形态学表现。
(2)脑膜瘤瘤周血管增生带病理学结果显示组织均存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血管密集,充血,扩张,部分病例可观察到血管内皮被瘤细胞突破,进入血管腔内。提示瘤周血管增生除新生血管外,原有硬膜血管亦可能被侵蚀,导致其迂曲扩张。
(3)瘤周硬膜血管增生带可在脑膜瘤切除术中对切除范围起到标志性作用,沿血管增生带外侧缘切除肿瘤及其附着硬膜可达Simpson 0级切除。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