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ption Plan,简称 ESOP)的构想诞生于美国,由律师 Louis O. Kelso 首次提出,旨在通过让劳动者同时肩负资本所有者的身份来解决美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该方案被采用之后,美国公司的员工收入及企业利润都出现了明显地提高。1974 年,员工持股计划首次以养老金的形式进入美国法律中,其作为一种缴费方式用于员工的养老金储蓄,存在一定的税收优惠,因此能够增加员工的退休福利。
此后几年,其他的发达国家也开始陆续颁布员工持股计划的具体实施政策,其激励对象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主要是经理人,90 年代主要是技术核心人员,20 世纪末范围扩大到所有员工。日本企业成立了员工持股会,来作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一种重要方式,员工可以自由缴纳资金将自己的收益来和企业的股票市价挂钩,收益虽然相对较少,不过这一政策的出台却对稳定日本的证券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今员工持股计划主要目的是通过赋予公司员工本企业的股票或期权来分享公司的所有权与剩余收益,力图有效地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国从 20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进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探索,相对时间较晚,不如发达国家开始时间早,因此会相对有些落后。
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早期被称为“职工持股制度”,实施背景是政府力图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但因为缺乏完整有力的监管体系以及制度本身的设计存在缺陷等问题,使得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贪污腐败现象,所以该制度很快就被中止。2005 年 12 月 31 日,我国证监会正式公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计划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推动实行,标志着我国股权激励机制正式开始建立。此后,一直到 2014 年 6 月,《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颁布,我国员工持股计划才相当于正式进入相对来说比较规整的阶段。因此其实我国员工持股计划正规的发展历程只有短短几年而已。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本文选择从融资约束的角度出发,研究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对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2014 年 6 月 12 日《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才标志着我国员工持股计划正式进入较为规范化的阶段,因此本文选择2014 年 6 月至 2019 年 12 月作为样本区间。
本文采用各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对外捐赠数据来衡量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构建了规范的融资约束指数,且区分了企业性质,来探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是否针对会鼓励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缓解融资约束是否能成为调节因素,以及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对于企业进行慈善捐赠行为的刺激作用是否存在相应的差异以及差异表现情况具体如何。最终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融资约束能够削弱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促进作用,且在非国有企业中效果更加明显。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及实证研究法。
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现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整理相关理论来更深层次地理解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重要的研究假设,以及找到适合本文使用的调节变量,从而便于进行下一步的实证研究部分。
其次,采用实证研究法,以 2014 年 6 月 30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0 日我国 A 股市场已公告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构建融资约束指数,运用 Stata 计量软件来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股权激励的概念更常被应用于现实生活或者文献之中,而股权激励根据激励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员工股权激励、高管股权激励。这里对于员工的定义是剔除董事会等高管后的管理层、重要的技术人才和其他相关员工。员工持股计划更多的是针对员工进行管理、筹资等的制度安排,而高管股权激励是以对管理层的激励为主,主要手段包含折价优惠等。
在美国,股权激励计划比员工持股计划发展早,所以早期学术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股权激励计划的研究,而不是对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直至 2000 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员工持股。而在我国,绝大多数公司的激励对象会同时包含高管与非高管员工,混合了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因此会有学者将其不做分类就直接进行研究,这其实有失偏颇。股权激励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力图保证企业所有者利益和员工利益的一致实现,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和治理水平,但它们其中在制度设计中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文献的整理分析应注意将股权激励计划与员工持股计划分开讨论。
1956 年,美国律师 Kelso 首次提出员工持股这一理念,他认为员工作为劳动力本身也应该算是资本的一种,因此也应该得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部分利润,以平衡分配,因此被多数学者称为员工持股计划之父。Kelso and Adler 于 1968 年提出双因素理论,其认为能够创造财富的两大因素为:资本、劳动,但实际上,美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社会上出现了资本对于财富的分配地位远远比劳动要高的现象,由此也给当时的美国社会造成相当严重的贫富差距。在此背景下,员工持股计划由于其可以实现资本劳动双因素的结合,就应时代背景而出现了。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马丁·L·威茨曼在其《分享经济》一书中提出了分享经济学的理论,其主张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等同于给予员工一定的企业所有权,从而能更好地鞭策员工来努力工作以获取更高的收益,这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问题。
................................
第二节 关于企业慈善捐赠的研究
有关企业慈善捐赠方面的研究大多数会集中在动机、影响因素和结果等方面。关于企业慈善捐赠动机的研究,国外学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对比之下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成果较少,并且我国学者使用的方法大多为规范研究以及问卷调查,很少有实证研究,因此对此研究领域还有待继续探索。
一、慈善捐赠的动机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文献中关于该动机的分类后,本文认为慈善捐赠的动机大体可以分成三类:利他动机、战略动机以及政治动机。因此本文对于慈善捐赠动机相关的文献梳理也从这三个角度出发。
(一)利他动机
利他动机主要是指企业处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从而选择进行慈善捐赠。Joh nson(1966)、Schw artz(1968)两位学者都认为企业进行慈善捐赠是因为想要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理应算作是处于利他动机。Jos van Iwaarden(2009)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企业应该把社会期望以及大众满意度当作其捐赠动机的测量指标,来进行公益的慈善捐赠,进而使得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社会价值。刘新玲、张金霞(2009)认为企业在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下会选择慈善捐赠,同时当企业不断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时,企业也会出于社会责任感而主动去实现慈善捐赠。梁传龙(2018)也认为利他动机是企业慈善捐赠动机中的重要一点[30]。
(二)战略动机
战略动机主要是指企业通过进行慈善捐赠行为来推动企业自身和社会实现双赢。Porte、Kramer(2002)、Godfrey(2005)两位学者的观点是企业能通过进行慈善捐赠从而提高企业的战略地位,并就此提出了战略性捐赠的定义。Brown 等(2006)学者认为,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种广告,在实施捐赠行为的过程之中,企业的高层以及管理者能够获得良好的声誉,从而去积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资本。Elizabeth Parsons(2007)认为企业慈善捐赠是为了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高公众对于其产品、服务、品牌的满意度,从而间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利润。王朝阳、熊楚伊(2014)认为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有利于实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能,还能提高员工积极性,使其对企业更加忠心,也有利于企业知名度的提升,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绩效[41]。

表 4-1 融资约束指数的变量定义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5
第一节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及发展........................................... 15
一、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理论....................................15
二、员工持股计划发展历程............................16
第四章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22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2
第二节 主要变量定义................................. 22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25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25
第二节 相关性检验.................................... 26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下表给出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指标包括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可以继续进行回归分析。

表 5-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了 2014 年 6 月 30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0 日我国 A 股市场连续 6 年已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并按标准进行筛选,捐赠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各年年报中的对外捐赠支出。剔除异常值后,最终样本数为 3821 个,其中国有企业样本为 1602 个,非国有企业样本为 2219 个。主要数据来源于 Wind 和 CSMAR 数据库。本文进而对这 3821 家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深入分析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后,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通过对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非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捐赠倾向,这是因为非国有企业能享受到的政府扶持政策没有国有企业多,其在银行信贷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中都会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非国有企业无论是在融资方面还是债务方面都会比国有企业受到更多的压力,这是由于体制关系决定的,导致其没有办法和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拥有同等的待遇。因此其自身需要通过较多的慈善捐赠来建立声誉资本,进行自我积累,进而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其次,通过构建融资约束指数以及建立相关模型后进行回归分析发现:(1)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也即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会对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起到激励作用,这也验证了本文在第三章提出的假设一。(2)调节变量融资约束指数(FC)对员工持股计划(ESOP)影响企业慈善捐赠行为(Dona)存在反向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明融资约束能够削弱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慈善捐赠的促进作用,这与本文第三章提出的假设二结论相符。
再次,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企业中实行员工持股计划比非国有企业中实行员工持股计划更能促进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而融资约束的削弱作用会在非国有企业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性质的优势,就算其面临财务上的困难,政府也会出面帮助,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国有企业无论在前期还是中后期其真实融资约束都相对较低,所以其产生的额外现金流与非国有企业相比会更多地用于慈善捐赠。同时,非国有企业会受到更为严格的融资约束,因此融资约束的存在对其的削弱作用会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