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2544 论文编号:sb2021083113584737163 日期:2021-09-1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本文对提出的三条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实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能有效通过这三条传导路径传导至我国的物价水平。在油气产品传导中,布伦特原油的价格波动在第 3 期对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的正向冲击表现最为显著,为 1.250,正向冲击持续到第 5 期,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受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变动的反应在第 2 期最为敏感,达到了 0.071;轻质原油的价格波动在第 2 期时对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的正向冲击表现最敏感,为 0.649,正向冲击持续到第 5 期,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受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变化的冲击反应在第 2 期表现最明显,为 0.10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石油资源是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部门、工业品生产部门及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发展都无一例外地与石油及其衍生品息息相关。
石油的自然属性及其从工业生产原料发展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决定了石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在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石油危机对许多国家经济造成极大冲击的案例中可见一斑。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致使美国经济“萎缩”三分之一,通货膨胀率从 3.4%激增至 12.2%,失业率从 4.9%上升到 8.5%,美国经济和社会产生剧烈动荡;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则致使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出现严重负增长,两个国家的GDP负增长率在这一时期分别达到了0.2%和 2.4%。可见,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能显著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一国经济可能因此出现严重衰退,甚至负增长。
前几次石油危机爆发时,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形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实现了从石油出口国到石油净进口国的转变,主要以石油进口来满足高涨的国内需求,我国石油市场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联动影响也随之加深。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我国石油价格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敏感度也急剧上升。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向我国石油市场传导的过程中,各行业会因其石油需求量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进而影响我国物价水平和经济平稳运行。
石油是保证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原材料,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广泛,在价格链的传导下,石油价格的变动可以通过影响石油化工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各类中间投入品及终端消费品的价格,并最终影响我国的一般价格水平。在我国石油需求的对外依赖度持续高涨的背景下,我国石油价格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逐渐演变成我国物价剧烈变动的一大诱因。鉴于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就是稳定物价,物价稳定是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条件,物价水平持续攀升会加剧通货膨胀程度,造成国内经济动荡,因而我国对稳定物价,降低通货膨胀风险,稳定宏观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此背景下,对国际石油价格和我国物价水平之间价格传导机制的方向及效果的全面揭示和探究则对制定和实施稳定物价及反通胀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合国内外各学者的研究思路,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定性分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影响的传导路径,结合中国石油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详尽阐述每条传导路径提出的合理性;定量分析各个传导路径的有效性的大小;对比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确定在各个传导路径中传导效应强弱的排序。在本篇文章结构安排上包括以下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本章详细阐述和总结了国内外各学者提出的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各学者研究思路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作了详细评述。
第三章:国内外石油价格波动趋势。本章详细分析了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趋势,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的原因,并对中国石油市场状况进行了简要概述。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国际石油价格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本章先介绍价格传导机制在市场中的作用,接着结合中国的石油资源在各行业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对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三条传导路径假设进行全面剖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其中,基于油气产品的传导与基于化工产品的传导是从以石油为重要生产环节的上游及下游产业生产的相关产品的影响关系为出发点分析的,而基于食品的传导则是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主要构成部分的角度来解释的。
第五章: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国内物价水平的实证分析。本章根据上一章提出的三条传导路径的假设,分别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以更全面地评估每一条传导路径的有效性。最后,综合三条有效的传导路径,选取各路径的代表变量并构建模型,对比分析以确定三条有效的传导路径在传导过程中的影响力强弱。
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以上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具体传导机制效用的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分析,对有效降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冲击程度,稳定物价水平,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出符合中国发展现状的相关政策建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文献中关于此题的研究主要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侧重于研究石油价格波动对不同国家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影响。Abdelmoula M.(2020)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线性模型:集合 OLS 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动态 GMM 系统来探究油价变动对中东和北非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证实:这四种线性模型均支持了油价变化对中东和北非国家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的观点。他利用 Q.R.方法得到了基础关系分布的整体图像,在进行定量分析后,得出相对于低分位数上油价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大小,油价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高分位数上更为显著,并且制度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的结论。Mansour A.和 Abdi M.(2017)利用伊朗中央银行 1980-2014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 GARCH 模型提取石油价格波动的时间序列来检验其对伊朗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研究得出石油价格波动对伊朗经济增长的有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的结论。Jalles J.和 Cavalcanti T.(2013)对比研究了近 30 年来石油价格冲击对巴西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活动的影响,发现尽管美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有所提高,但其产出增长波动率却持续下降,且石油价格冲击对这种波动的贡献也在下降。在巴西,石油价格冲击似乎并未对产出增长产生明显影响,石油的价格效应仅占巴西通货膨胀和产出增长率波动的很小一部分。他们假设美国的石油净进口份额与巴西的情况相似,以探究美国的实际产出增长变化特征。他们研究得出:在这种假设条件下,美国与巴西的的产出水平大致相同,但如果美国拥有巴西石油的实际进口份额,那么波动幅度将减少约 10%。Ju K.等人(2016)利用离群值检测方法,研究了石油价格冲击对 19 个主要石油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GDP、CPI 和失业率)的内在影响。他们研究得出:在油价冲击中,俄罗斯的反应表现最为稳定,其次是欧盟、日本、美国和中国等国家,油价冲击效应强度与这些国家的石油消费和国际石油市场的宏观经济形势是一致的。同时,从异常值角度得出的结论支持了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受油价冲击与该国宏观经济之间呈现不对称性的观点。Wei Y.和 Guo X.(2016)选取 1996 年一季度至 2014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研究了油价与中国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他们研究得出:中国的产出和利率对石油价格的冲击反应敏感,而产出对石油价格冲击的积极反应源于石油价格冲击对出口的影响;出口对石油价格冲击的反应是对称的;对油价的研究对于预测近两年的中国出口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Success K.和 Anthony N.(2020)利用了 1990 年至 2019 年期间的次级数据,构建ARCH/GARCH 模型,研究了石油净出口国尼日利亚的经济受油价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这 10 年的范围内,71.31%的经济增长差异可以用冲击解释,而其余的 28.69%则是由全球原油价格的变化造成的。他们研究得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国际油价变动在短期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全球油价冲击和尼日利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虽不稳定,但也存在波动聚集的证据并据此提出该国必须考虑经济多样化,探索其他途径使其经济有活力,而不是仅仅依赖石油商品的政策建议。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国际石油价格与一个或几个代表国内价格水平的价格指数的影响关系及效果评估来探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周德田,于海艳(2016)主要侧重于国际原油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影响的对比研究,他们研究得出:国际原油价格对 PPI 的冲击效应大于对 CPI 的冲击效应。此外,他们还以构成 CPI 的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为立足点进一步探究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具体影响,并得出国际原油价格对各类价格指数的影响都存在滞后效应的结论。杜金向,孙钰(2012)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向我国价格指数 CPI、PPI 和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传导的具体路径,也即以油气产品的直接传导和化工产品的间接传导为理论支撑,构建 VAR 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等,最后得出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 PPI 和 PPIRM 均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冲击效应,但对 CPI 的传导效应却不显著的结论。解静(2020)在探讨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时,选取 CPI 及 CPI 的几个主要类别作为研究对象,构建 VAR 模型并运用一系列检验方法,证实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可以直接显著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但影响效果有限。此外,油价波动的价格效应在冲击不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类别时,其传导路径也是不同的,与参考的其他价格指数类别受冲击的程度相比,交通运输类价格指数以及食品类价格指数受油价波动冲击的程度更深,且后者对前者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冲击效应。任悦,阮蓉(2011)认为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通过依次作用于 PPIRM、PPI 和 CPI 而对我国物价水平产生影响,他们研究得出国际油价波动对 PPIRM 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而对 PPI 和 CPI 并没有直接相关影响的结论,而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国际油价对国内石油产业的影响随着产业链的传导逐渐递减。许光建,吴珊,吴岩,戴李元(2015)借助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得出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总水平影响不显著的总体结论,他们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来评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各行业的具体作用路径和影响,以进一步探求不显著的原因,最后研究得出国际油价对我国物价总水平的最初影响效果在经过产业链的多层价格传导机制作用下会被削弱。
图 4-1 供给冲击效应
图 4-1 供给冲击效应
..............................

第三章 石油价格波动状况及原因分析......................................11
第一节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状况及原因分析..........................................11
一、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状况分析........................................... 11
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原因分析................................. 12
第四章 国际石油价格影响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研究................................. 15
第一节 国际石油价格影响物价水平的机制分析....................................15
第二节 国际石油价格影响物价水平的传导路径..............................17
第五章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国内物价的实证分析.............................. 24
第一节 模型设定................................................24
第二节 油气产品传导路径的实证分析...................................24

第五章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国内物价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定
从上一章分析我们得出,国际石油价格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传导路线可能有三条,分别是,基于油气产品的传导,基于化工产品的传导和基于食品的传导。这三条传导线路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相反,存在于这三条传导路径中的中间传导变量之间还可能相互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存在于某一传导机制中的几个变量的叠加作用和共同影响传导效果的可能性。此外,生产链始端的价格效应在向中下游传导的过程中,传导效果可能会因存在时滞而减弱。而这种时间上的延迟在通过不同的传导路径,作用于不同的变量的过程中,其表现也有差别。因此,我们还需要分析不同的时间序列变量和其滞后项之间的联系,还需要考虑由随机扰动项的变动而引起的各个变量的变动。在这些综合考量下,本文选择向量自回归模型作为主要的研究模型。本文通过建立 VAR模型来证实国际石油价格变动通过油气产品、化工产品及食品这三种假设途径来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合理有效性,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比分析在上述三个传导路径中体现的这种影响的程度大小。
本文采用 Stata 计量软件来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选取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Brent)、轻质原油期货价格(WTI)、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1)及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CPI1)这四个变量作为油气产品传导路径的代表。在这条路径中,我们分别选取这四个变量从 2002 年 2月至 2020 年 12 月的月度数据来进行研究。其中,PPIRM1 所代表的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作为这个传导链中主要的影响变量,它不仅能够很好地体现传导链始端能源价格的变动,该指标还能解释消费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而交通和通信价格指数能够作为由能源价格变动所引发的消费领域价格变动这一传导机制中的重要解释变量,是因为其作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重要构成,可以很好地刻画消费市场的价格变动状况,此外,该价格指标还能很好地对价格链始端能源价格的变动作出反应;选取布伦特原油价格代表国际石油价格是因为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主要以布伦特、轻质原油和迪拜原油价格为基准和参考,而中国原油进口合同交易量的近 70%是以布伦特原油价格为准;选取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国际石油价格的另一个参考变量则是因为仅参考布伦特的数据得出的实证结果相对片面,而综合轻质原油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会更全面些,也有利于我们从实证结果中对比得出二者在冲击中国石油市场时体现的冲击效应的差异。其中,布伦特原油价格和轻质原油价格的月度数据来自英为财经官网,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及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的月度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官网。
表 4-1 2015-2018 年全国石油消费的行业分布情况
表 4-1 2015-2018 年全国石油消费的行业分布情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对提出的三条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实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能有效通过这三条传导路径传导至我国的物价水平。
在油气产品传导中,布伦特原油的价格波动在第 3 期对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的正向冲击表现最为显著,为 1.250,正向冲击持续到第 5 期,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受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变动的反应在第 2 期最为敏感,达到了 0.071;轻质原油的价格波动在第 2 期时对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的正向冲击表现最敏感,为 0.649,正向冲击持续到第 5 期,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受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变化的冲击反应在第 2 期表现最明显,为 0.106。
在化工产品传导中,布伦特原油的价格波动在当期对国内石油价格的正向冲击最剧烈,为3.601,生产者价格指数受化工原料购进价格指数变化的影响反应在第 2 期表现最敏感,为 0.199;轻质原油的价格波动在当期对国内石油价格产生的正向影响最强烈,为 3.529,生产者价格指数受化工原料购进价格指数冲击的反应变动在当期表现最敏感,为 0.151。两种原油的价格变动对国内石油价格的影响均在短期表现强烈,而长期较平稳微弱,不过这种冲击效应长期存在。
在食品的传导中,布伦特原油的价格变动对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在当期表现最显著,为 0.784,国内食品价格指数受国际粮食价格指数的冲击反应在第 2 期最为敏感,为 0.516;轻质原油价格变动对国际粮食价格的冲击在第 2 期达到最大水平 0.387,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受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冲击反应在第 2 期表现最强劲,为 0.564。
最后,对比三条传导路径有效性的强弱,由强到弱依次排序为:化工产品传导路径>食品传导路径>油气产品传导路径;对比两种原油的价格效应在每条传导路径中的强弱,可以得出结论:在油气产品和化工产品传导路径中,布伦特原油的价格效应更显著,而在食品传导路径中,轻质原油的价格效应更显著。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