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其地理位置是亚洲的中心,其省会城市--昆明,不仅是亚洲大陆五小时航空圈的中心,而且是贯穿亚洲大陆南北方向泛亚铁路关键的交通枢纽。因而,云南省具有十分明显的地理优势,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逐渐体现了出来,其经济规模逐渐扩大,居民人均收入也在逐年提高。据云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2018 年,云南省城镇长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4299 元增长到 33488 元,农村长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7456 元增长为 10768 元,短短 5 年间分别提高了 1.38 倍和 1.44 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7.56%和 8.88%。而在 2014 年,全国城镇常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8844 元,全国农村常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0489 元,分别是同年云南省的 1.19 倍和 1.41 倍;2018 年差距依旧存在,2018 年全国城镇常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9251 元,全国农村常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4617 元,分别是同年云南省的 1.17 倍和 1.36 倍。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云南省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其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仍旧存在一定差距,仍旧处于落后地位。此外,上述数据还揭示云南省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且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云南省城乡差距也同样巨大,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4 年的 3.26 倍下降为 3.12 倍,这说明该省城乡收入差距有减弱趋势,但城乡差距仍旧悬殊,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据云南省扶贫办数据显示,2019 年云南省 27 个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有137.8 万人,全省贫困人口总人数为 181.1 万人,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很大挑战。云南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的重要一员,其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与否关系到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上数据共同反映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关阶段,云南省亟需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金融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核心,其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当地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当下正值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收关阶段,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际,研究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金融发展的概念界定
金融通常被理解为货币或货币资金余缺的融通、调剂活动的总体。金融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内涵可以被表示为:经济生活中所有货币借贷、买卖活动以及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这两个不可分割部分的集合体。金融这一概念的出现得益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出现带动了金匠业的发展.成为金融产业的原始机构—货币铸造业。随着货币的广泛使用并参与交易过程,为金融活动的产生创造了可能,尤其是当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成为商品交易的必需环节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行业—货币兑换业。伴随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张,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货币开始不均衡的分布在不同人的手中,货币的取得和使用在时间上出现了明显的分离。一些人手中有货币但却没有现时消费或者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欲望,而另一些人他们虽然有消费或者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欲望,奈何手中却没有货币。为了均衡货币的分布,更加充分的利用货币,满足社会上不同人的需要,诞生了一种新的信贷形式兼专业的货币中介机构—银行。这是金融作为一个独立行业的开始。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活动虽有多方面联系却始终各自独立发展时,这是两个范畴;而当两者密不可分的结合在一起时,那么与货币和信用范畴存在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个由这两个独立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金融。
金融发展的概念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在学术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金融发展”这一新概念。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经济学兴起的影响,麦金农(McKinnon)和莱文(Levine)(1973)将金融发展系统化,他们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资产类型的增多以及各种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建立。在论及金融发展如何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麦金农和肖开拓性地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理论,即金融抑制论以及金融深化论,象征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在论及金融发展如何定义方面,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王步芳(2006)在做了相关研究后发现,金融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伴随社会分工的细化之后,各家企业与与金融业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组织形式方面,金融发展一般是通过将金融资源聚集起来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生态组织。在功能方面,金融发展往往牵扯到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组织的成长,以金融集聚的姿态呈现出不弱的稳定性以及持续性。
.........................
第二章 金融发展影响居民收入的相关理论介绍
第一节 金融发展概述与发展历程
金融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金融结构的内在改变,在时间上跨越了短期和长期。金融结构是指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和相对规模,即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了金融结构。我国的金融市场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时间上基本一致。一般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时段。
1978-1984 年,这 6 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快速恢复期。1978 年 12 月,我国进行了金融改革开放,1978 年以前,我国仅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次年,地处我国河北的某城市信用社率先取得了上市资格并成功上市。1983 年,我国对中国建设银行施行了改造。次年,央行宣布不再向社会各家企业以及居民开放信贷业务,此后,央行转身变成了一家专业从事金融管理以及代替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应政策的银行。同年,我国新的中国工商银行得到重建,至此,央行体系的基本架构雏形已形成。
1985-1993 年,这 8 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全面建设时期。1985 年 1 月 1 日,“统一规划、资金分配、实物信贷、互助融资”的信贷制度在我国首次实施。1990 年 11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成立,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首家证券交易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3 年 12 月,《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该“决定”明文赋予了央行具有金融监管以及代替国家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利。至此,专业银行逐步开始向商业银行进行转化。经过这一关键时期,我国金融市场逐步迈向法制化,金融体系日趋完善。
1994-2002 年,这 8 年是我国金融的全面配套改革期。1994 年,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国家财政的改革措施。1995 年,我国金融监管拉开了新序幕,在法制化、规范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998 年 11 月,我国保监会宣布成立。次年 5 月,我国上海期货交易所宣布成立。这一阶段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推进,央行进一步强调了货币的调控职能,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开始着手银行外部的金融监管。
.......................
第二节 金融发展影响居民收入的内在机理
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门槛效应、排斥效应、涓滴效应和减困效应作用于居民收入。其中门槛效应和排斥效应会进一步扩大居民收入差距;涓滴效应和减困效应则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影响的传导机制如下图:

图 2-1 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影响的传导机制
门槛效应是指,居民在获取金融市场的资源时必须要支付一定的固定成本,即“门槛费”,初始的收入分配外生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居民对金融市场资源的使用存在一个门槛,即要想使用金融资源必须先支付一定数量的固定成本即“门槛费”,例如交易手续费,资金使用成本,抵押成本等,由于门槛费的存在,金融市场的资源仅仅为拥有较多财富的人群所拥有,而财富水平较低的人群则由于支付不起门槛费而得不到金融资源,这就造成了富人和穷人获得金融资源的机会存在很大差异,而获取金融资源的机会差异必然导致金融投资收益率存在差异,穷人越穷富人越富,造成所谓的马太效应,由此影响居民收入的理论。基于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适当降低“门槛值”。在不降低投资收益的前提下2,让更多的金融资源为各个财富层次的人所接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
第三章 云南省金融发展现状分析..........................16
第一节 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16
一、金融发展规模................................16
二、金融发展效率...............................16
第四章 云南省各州(市)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和分析.................21
第一节 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方法.........................23
第二节 云南省各州(市)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结果分析.................25
第五章 云南省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31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32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32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33
第五章 云南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一、 面板平稳性检验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样本数据 2011-2018 年云南省下属各州(市)的面板数据,既包括了截面数据也包括了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首先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其稳定性。本文借助 Stata 软件,运用 LLC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滞后阶数根据 AIC 信息准则自动选择最优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如下表 5-3 所示。

表 5-2 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研究了 2011-2018 年云南省下属 16 个州(市)的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首先本文通过欧式空间距离法构建云南省各地区金融发展综合指数、金融发展规模指数、金融发展效率指数以及金融发展结构指数,对云南省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进而运用面板回归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总体指标来看,云南省整体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各地区平均金融发展(综合)指数仅为 0.3828,除省会城市昆明较高,达到 0.8190 外,其他各地区均较低,普遍在 0.3 和 0.4 左右徘徊,部分州(市)像西双版纳和昭通,其金融发展指数甚至在 0.3 之下,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也不均衡,云南省金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从单维度指标来看,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的金融在发展规模、发展效率以及发展结构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除去个别州市(昆明、丽江)其金融发展在规模、效率以及结构上比较平衡外,其他各地区三者之间均出现不匹配现象,比如临沧、迪庆,其金融发展效率以及金融发展结构在整个云南省处于领先水平,但其金融发展规模在云南省各地区却是垫底。再如德宏、大理等,其金融发展规模以及金融发展结构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其金融发展效率水平却很低。金融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想搞好金融,不能仅从某一个方面着手。
第三,从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通过经济增长以及减困等效应,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但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以及金融发展结构单独并不能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产生效果,即单从扩大金融发展规模、提高金融发展效率亦或是改善金融结构,单个层面并不能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产生实质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