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 3678 亿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900310 亿元,上升了近 245 倍,在此期间,我国农村农业也经历了迅速的发展,农业总产值大幅提升,到 2018 年达到 61453亿元,相比于 1978 年增长了近 55 倍,农民可支配收入在 2018 年达到 14617 元,大约是 1978 年的 109 倍。但是,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依旧没有改变,为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新时代农村发展指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强调要发展壮大农村产业,以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由此可见,农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是保持农村活力、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已被提上日程,农村产业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发展,而是要求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所有产业共同发展。因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要着力在发展壮大农村产业上下功夫,以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受农民收入的限制,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储蓄难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且农村地区财政投入也有限,不可能大包大揽,相比于城市,农村更加迫切需要金融的支持。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把‘三农’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用好金融工具,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改善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单向要素流动、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极为重要。
........................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基于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
(1)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内学者对于“产业振兴”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农村产业发展也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蔡丽君(2018)[1]认为“产业振兴”是一个崭新而又全面的概念,不同于以往“农业发展”的性质,“产业振兴”是指包括农村一二三产业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融合全面发展。朱启臻(2018)[2]认为对于现代农业而言,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不仅仅单靠一农业的发展,而是农村产业整体的进步,并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链延伸,二是产业融合,三是产业功能拓展。韩长赋(2018)[3]认为农村产业振兴体现在农业现代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不断深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提高。任常青(2018)[4]认为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在于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此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
(2)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历程
纵观世界各国乡村发展进程都不可避免经历一段低谷期,出现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引发了国外学者的大量关注,并且各国围绕振兴乡村、提升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及创新,针对促进乡村发展做出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实践,尤其日韩两国为代表振兴乡村产业的实践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日本为促进乡村发展曾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及 70 年代末先后开展了乡村振兴运动和造村运动,两次运动的开展均旨在振兴乡村产业、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扭转乡村日渐衰落的局面。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1996)[5]首次提出“六次产业化”的概念,由于一二三产业中的“1+2+3”等于 6,“1*2*3”也等于 6,故称为六次产业化,但是“六次产业化”更强调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乘数效应,认为其是乡村产业结构的最高形态。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产业融合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在农业领域的突破性的进展,农业不仅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种植、养殖业,还延伸至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农资制造业、农资流通业、乡村旅游观光业等服务业,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从而创造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工藤康彦等(2014)[6]认为改善乡村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促进农业一体化发展不仅要加强社会团体间的合作,还要促进不同地域间农业互动。鉴于日本“六次产业化”在乡村实施的成功经验,韩国为促进乡村发展于 20 世纪 70年代开展了新村运动,韩国学者对于振兴乡村产业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农村产业的概念
早期的农村产业泛指农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社会各界对农村产业有了更加明确清晰的界定,可以概括为:除农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以外,还包含休闲旅游业、农村服务业、农村特色产业等新兴产业模式,其全面涵盖了农村一二三产业,代表了农村所有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其具备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健全以及农业功能充分发掘、农村价值深度开发、农村就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特征。
2.1.2.乡村产业振兴的概念
由于乡村“产业振兴”是本文的切入点,充分认识和理解乡村产业振兴有助于明确农村产业发展的的方向和路径。因此,明确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首先要厘清乡村产业振兴的概念。
乡村产业振兴并不仅限于农业发展,而是指农村产业的综合全面发展,是涉及农村发展的所有产业的共同振兴,即包含了农业振兴,也涵盖了农村二三产业的振兴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力求在保持农村传统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首先,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是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农业作为农村地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产业,其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乡村产业振兴要求农业生产不能仅限于对“量”的追求,而是转向对“质”的追求,实现农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向“精细型”经营,促进农业从“低端”供给转向“高端”供给,从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其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是为了补齐农村产业发展的短板、扩大农村经济的增值空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延伸农村产业链、促进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形成、带动农民增收就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推动力。乡村产业振兴不仅在于提高农村产业规模和效益,还在于推动农村产业增长模式的转换,从要素投入带动规模增长转化为新产业新业态为驱动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空间。
.....................
2.2.相关理论基础
2.2.1.金融发展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名经济学教授 Ronald I.McKinnon[41]and EdwardS.Shaw[42](1973)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这是金融发展理论的最初发展,后经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逐步完善, Hellman Murdock andStiglitz(1997)[43]又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标志着新金融发展理论的产生。
(1)金融抑制理论
Edward S.Shaw and Ronald I.McKinnon 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抑制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及金融制度的不完善,政府对金融发展进行了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金融资产价格无法反应其真实价值,造成其价格的扭曲,制约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抑制现象的存在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财政负担以及通货膨胀压力等一系列经济衰退现象,对此政府将强化金融管制,进一步加剧金融抑制,由此造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均停滞不前。
(2)金融深化理论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现象,Ronald I.McKinnon and Edward S.Shaw认为应该采取金融深化的手段促进金融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金融深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扩大金融规模,二是优化金融工具和结构,三是完善金融体系。并且,该理论主张从三个方面进行金融深化:首先,取消信贷配给政策,要求政府不再对信贷配给进行行政干预,主张由市场机制对信贷资源进行配置,促进信贷资源的自由流动;其次,取消利率管制,政府不再对利率进行限制,利率水平的大小完全由金融市场机制决定,使利率充分反映了资本的价格和成本;最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主张建立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并降低准入限制,打破金融体系中的垄断现象,以此提升金融机构的效率、扩大金融规模。如此一来,可以避免政府对金融发展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金融资源供需由市场决定,以此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表 3.1 中国农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指标设置
第三章 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及农村金融支持现状 ...............14
3.1.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14
3.1.1.指标的选取 .......................14
3.1.2.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测算 .......................15
第四章 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27
4.1.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27
4.1.1.农村金融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的总体效应分析 ....................30
4.1.2.农村金融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33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41
5.1.研究结论...............................41
5.2.对策建议.............................41
第四章 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4.1.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1)指标的选取
由于农村地区是金融发展最为落后的地方,目前金融功能中的证券、投资、担保、租赁、信托等业务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且相关数据难以获取。综合国内学者现有研究现状,大多从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两个方面对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衡量(张林和温涛,2019[31];刘世波,2020[45]等),因此,本文对农村金融指标的选取具体如下:
①农业信贷(fin)。该指标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村生产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涉农人均贷款来衡量。
①农业保险(ins)。该指标以农业保险密度来衡量,农业保险密度是反映农业保险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农业生产者对农业保险的参与程度(王志伟,2017)[46],以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农业从业人口数比重来表示。
(2)变量的设置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前文中测算出的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考虑到其它因素对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添加的控制变量如下:①城镇化水平(urb),城镇化将会促进乡村的发展(涂丽和乐章,2018)[64],本文以城镇化率来衡量;②农村人力资本(edu),农村人力资本会对乡村发展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整体效益取决于两者相抵消后的结果(张林和温涛,2019)[31],本文以乡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③财政支农水平(gov),根据经济发展预期,财政支农将会对农村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以地方政府农林水事务支出来衡量;④经济发展水平(gdp),根据经济发展预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本文以当地生产总值来衡量。

表 3.2 熵权法计算权重结果汇总表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上章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对农村产业发展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农业信贷对农村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明显,而农业保险对农村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弱,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且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协同对农村产业发展的作用为负,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协同服务机制。
第二,农村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区域异质性在农业保险方面较为明显,东部及中部地区农业保险促进作用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这与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相关,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较为先进,因此对农村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显著。
第三,农村金融在不同的机制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促进农村金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针对性地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分配,使其能够在有效的作用机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第四,我国农业信贷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现行农业信贷投放水平下,我国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农村金融的运行制度和管理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