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技术和运营基础的奠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金融业务进行了大范围内的电子化改造。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子金融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金融骨干网开发出比较具有规模的金融系统应用软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金融传统业务处理的电子化。金融信息系统、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金税信息系统还有中国证券交易系统这四个系统是金融卫星通信网上运行系统的主要部分。这是个金融系统软件的开发以及应用普及密切了金融界各个金融机构的电子支付系统和金融数据的传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切实提高了金融行业的实际工作效率,最大化地方便了客户减轻了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提高了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金融数据通信网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成。金融数据通信网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一九八九年中国人民银行筹建金融卫星通信网,一九九一年开始运行到今天,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已覆盖了我国所有地市和大部分经济发达县,由此成为我国最大的卫星数据通信网。
第三、互联网金融新兴项目的不断出现。从1993年提出的三金计划,即“金桥”工程(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金卡”工程(电子货币工程)和“金关”工程(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信息网工程)。随后又提出“金税”工程(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系统工程)到后来推出的一些其他的“金”字工程,包括现在大家已经熟知的网络银行,网络支付,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业务等新型金融服务项目。通过遍布全国各地的金融信息传输系统,如ATM系统、EFT/POS系统、家庭银行系统、企业银行系统、自动清算系统和各种汇款系统、网络证券交易系统,网络保险交易系统,极大的方便的客户的使用。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内金融市场逐步放开,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正在来临。在已经过去的“十五”期间网络金融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等网络金融业务发展迅猛。如电子商务业务连续保持40%以上的高速发展。网上证券交易在国内依托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辐射全国。在进入“十一五”后,网络金融新的发展目标又让人翘首期盼。首先是各大金融机构继续全面推动上述网络金融业务,其次各商业银行依托IT和WEB,推动银行业务流程的、功能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再造,健全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为网络金融的发展扫清壁垒。对于监管部门,要逐步建立现代化的综合金融监管系统,完善网络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我国防范金融风险能力,保障网络金融应用系统的安全进行。总体上讲就是继续加大金融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铺平道路,赶超发达国家水平。
1.2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
第一、网络金融服务更全面直接广泛,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网络金融的发展,客户对原有的传统金融分支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则是网络交易。网络交易无须面对面进行交易,这样在客户服务方面,金融机构所需的不再是原有的柜台人员,而是一套套功能完善、使用方便快速的软硬件设施,如Web站点,POS机,ATM机,网上银行以及客户终端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满足他们随时随地的需求,标准化和规范化了所提供的服务,不仅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质量,还提高了客户的金融交易需求。


第二、网络金融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网络金融机构无需构建庞大的办公场所,雇佣众多的营业员工,在各地开设分支机构,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根据美国的金融业务运行数据显示,网络银行的开办费只有传统银行的1/20,业务成本的1/10。联系到我国的实际情况,金融业务的开展受到的限制相对于国外较多,能够进行网络金融业务的也只是原有的大中型银行,但这样也就更加方便的开展新网络金融业务,整合原有的优势,如资金优势、人力优势、技术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第三、网络金融服务打破了传统金融业的地域限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金融服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科技软件的应用可以突破语言的限制,这就为网上银行拓展跨国业务提供了条件,使得其服务能够接触的客户群更大,打破传统金融业的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信息技术的充分投资,就能够以相当低的成本、大批量地迅速处理金融业务,从而降低运营的成本,实现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
第四、网络金融将使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金融中介化加剧
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的信息,原来体制下严格的专业分工将经受强烈的冲击,各种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日趋类似,同时,非金融机构同样也有实力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2、中国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1 我国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于2000年推出网上银行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依托其强大的电子化系统、全国数据集中优势和功能强大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网上银行业务目前己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内商业银行。2002年国内网上银行交易额为7万亿元人民币,工商银行的网上银行交易额就高达5-3万亿元,占了总交易额的80%左右。2007年,工行电子银行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个人网上银行客户1583万户,累计达到3908万户;新增企业网上银行客户37.6万户,累计达到98万户。网上银行总交易额为89.9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36%。
工商银行于2002年成功推出了“金融e通道”电子银行整体品牌,全面涵盖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并将其锻造成为国内电子银行业中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在企业网上银行方面,融合现代现金管理服务理念,推出了“金融财e通”品牌,涵盖了集团理财、B2B在线支付、银企互联、网上结算、网上收费站、贵宾室、财务室、现金管理、网上支付结算代理等多种产品,以电子化现金管理为设计理念,为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和集团类客户提供了具有国际水准的资金管理平台。在个人网上银行业务上,推出“金融@家”品牌,基金买卖、外汇买卖、证券服务、网上黄金、网上保险等投资服务,集市场信息、市场行情、投资交易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投资者24小时随时随地进行网上投资的需要。在电子商务领域,工行创新推出了面向企业问大额批发电子商务的B2B在线支付平台,极大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前行。
工商银行在网上银行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被国内外的权威机构和同业所认可和赞赏。分别于2002年被国际金融界的权威杂志《银行家》杂志评为2002年“全球最佳银行网站”,这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国内商业银行网站首次在国际上获得此殊荣,同时被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为2002年“中国最佳企业网上银行’’。2003年被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为2003年“中国最佳个人网上银行”,函资料柬源: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07-2008中国网一J:银行市场研究报告》,2008年显示了其朝阳行业的强大生命力,迈入了国际金融网站的先进行列。
工行网上银行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拥有了过半的市场占有率,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银行业获得了领先的地位。但是,与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而且由于目前网上银行处于超竞争时代,竞争优势都是暂时性和临时性的。在发展初期,工行网上银行主要致力于中高端客户的营销宣传,营销的重点主要是行业龙头和优质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等,个人客户主要是中、高收入和专业人士,以此满足他们对交易和服务的方便、快捷性的需要,来留住优质客户,提高账户的资金存量流动性和使用率。但是,随着网上银行逐渐向成熟阶段发展,营销的重点应该发生变化,转向大众客户,从而提高网上银行业务在一般客户中的渗透率。工行如果只着眼于满足中高端客户的需求,一味追求功能完善,将导致资源浪费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同时,造成大众潜力客户的流失,想获得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工行在注重中高端客户的同时,必须超越竞争范围,探寻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开创一片蓝海。
2.2我国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
第一、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协调。互联网金融市场代表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方向,各国金融机构都在努力扩展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然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巨大风险又使监管者无法任由互联网金融无限创新,严格的监管会削弱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甚至阻碍技术进步与业务创新,监管者面临着创新与监管之间的两难选择。应建立统一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进行适度的监管,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实时监管,防止风险的过度集聚,同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抢占未来国际金融市场。
第二、消费者权益与金融机构利益的协调。互联网金融市场在提供给消费者高效交易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权益之争,监管者既要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以维持市场的信心,又要维护机构的权益,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二者的协调性问题便显得格外重要,消费者在权益的分配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更是市场得以运行的基础,因而,监管者应格外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维持金融市场的信心,另外,互联网金融机构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改进相关服务,加快创新步伐。
第三、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协调。我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分业监管模式,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施监管,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突破了这一界限,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益多样化,分业监管的模式无法对互联网金融的综合业务实施有效监管,不仅会造成重复监管,而且各部门间的信息协调问题也会影响到监管效果。尽管监管机构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对于传统金融的分业经营还可实施有效监管,但互联网金融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对监管机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分业监管模式也受到挑战,应协调分业与混合两种监管模式,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综合监管。
第四、国内与国际监管的协调。互联网金融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世界金融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而是面向全球范围,一国居民的服务选择也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这就对单独的国内监管提出了挑战,同时,互联网金融交易的风险可以快速地在世界金融市场之间传播,风险的传染性进一步扩大,单独依赖一国的监管机构无法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进行监管,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然而,各国的权责分配以及本国金融机构的利益优先使得国际合作充满困难,即便如此,国际监管合作不可避免,应该努力探寻国际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合作渠道,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加强沟通协调。
2.3 我国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以及建议
第一、大金融相互融合,网络金融为金融企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一站式服务)提供了便利。
从二十世纪末的近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金融产业重组,兼并的趋势不断加大,这些事件的目的是愈来愈向业务集成的方向发展,并且还体现了当代金融服务业向综合业务集成发展的趋势。典型例子就是花旗银行和旅行者公司的合并。花旗银行是著名的国际性银行,服务范围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一千多个分支机构,并且是国际上最大的信用卡发卡行。旅行者公司是全美最大的投资、保险公司之一,业务涉及财产管理、投资管理、人身保险、财务报信等领域。两大公司的合并,将得到优势互补,使花旗银行成为一个集银行、投资和保险为一体的全能的金融服务体,大大增强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优势。


第二、未来金融业的电子数据交换量将成几何数级增长,IDSS(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渗透至个人客户的理财服务。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所拥有的金融业务量也不断提高,如何在理财服务中获取财富增值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考虑的问题。在EDI交换量增长的同时,获取有用的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财决策,就成为IDSS系统的任务。
第三、内部管理的模块化,业务服务的虚拟化、实时化。
网络金融的开展,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更具有如同计算机系统的模块化思想。每一个业务功能都相当于一个大系统中的小模块,因此在进行管理时也具有了模块化的思想。对于网络金融业务,由于依靠的是高速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业务服务因此也就具有了虚拟化、实时化的交易方式。
参考文献:
[1] 罗剑;;浅谈我国商业的现代化[J];商业研究;1980年05期
[2] 王才楠;对调整和改革我国商业所有制结构问题的看法[J];税务与经济;1981年01期
[3] 陆国泰 ,王奇华;对我国商业所有制结构问题的探讨——兼同高涤陈同志商榷[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4] 唐伦慧;我国商业经济效益的特点[J];财贸经济;1982年09期
[5] ;江苏省常州市的贺信[J];商业时代;1982年01期
[6] 沈萼邨 ,王文举;浅谈我国商业的产生[J];财贸研究;1984年01期
[7] 王瑜;略论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J];兰州学刊;1984年05期
[8] 萌明;走我国商业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道路[J];商业研究;1984年01期
[9] 刘桂慈;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史[J];商业研究;198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