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比建国初期增长了 100多倍,GDP 年均增长率达到 8.1%,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有所减缓,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金融产业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同时外部监管逐步趋向严格,国内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正面临机遇与挑战,中小银行应尽快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以优质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高效率、低成本、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95%,为社会提供了 80%的就业岗位,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纳税分别占 60%和 40%。中小企业向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国内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在客户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大客户”和“大项目”,这也造成大型的央企、国企、上市公司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重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7 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7 年末本外币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 81 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24.3 万亿元,仅占企业贷款总额的 33%,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和其对整个社会的贡献相比仍然较低。目前在信贷市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广泛存在,金融机构在授信审查方面持审慎态度,尤其关注企业的还款能力及信用水平,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经营中存在规模小、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公司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中小企业经营方式有一定的随意性,自身的经营透明度低,这也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无法准确了解投资对象的实际经营情况,使其融资的成功率大大降低。
供应链金融由于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措施要求不高,与传统信贷相比,解决了中小企业担保措施弱的问题。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整合在同一链条上,依托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与核心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以及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增信作用,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提供适当的融资额度,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供应链金融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供应链产生的交易数据,能够从侧面验证上下游客户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了15%,以 2006 年至 2015 年这 10 年为例,2006 年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为 3.7 万亿,而到了 2015 年末这一数字达到 11.72 万亿,增幅超过 3 倍。通过对 A 股 3635 家上市公司的预收账款、应付账款进行分析,预收账款总额为 3.3 万亿,其中超过 30 亿的有 138 家,应付账款总额为 4.96 万亿,其中超过 30 亿的有 280 家,仅 A 股 3000 多家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总规模就达到 8 万亿,因此市场上还有海量的供应链业务机会等待金融机构发掘。
供应链金融作为 Z 银行践行商贸物流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在该行业务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提升风险管能力,才能为业务的发展提供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操作环节更多,在风险管理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这些又恰恰是商业银行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一直是制约其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金融机构之间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以及 Z 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本文以 Z 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 Z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状况,提出合理的优化对策,以促进其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具体来讲,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了15%,以 2006 年至 2015 年这 10 年为例,2006 年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为 3.7 万亿,而到了 2015 年末这一数字达到 11.72 万亿,增幅超过 3 倍。通过对 A 股 3635 家上市公司的预收账款、应付账款进行分析,预收账款总额为 3.3 万亿,其中超过 30 亿的有 138 家,应付账款总额为 4.96 万亿,其中超过 30 亿的有 280 家,仅 A 股 3000 多家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总规模就达到 8 万亿,因此市场上还有海量的供应链业务机会等待金融机构发掘。
供应链金融作为 Z 银行践行商贸物流战略的核心产品之一,在该行业务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提升风险管能力,才能为业务的发展提供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操作环节更多,在风险管理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这些又恰恰是商业银行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一直是制约其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金融机构之间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以及 Z 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本文以 Z 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 Z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状况,提出合理的优化对策,以促进其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具体来讲,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丰富中小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国内起步较晚,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措施多为学习平安银行、广发银行等大型股份制银行,而中小商业银行科技水平普遍薄弱,很难完全借鉴大型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本文以 Z 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可以为其他中小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提升 Z 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市场竞争力。本文通过对 Z 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 Z 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实现风险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有利于 Z 银行优化业务流程,改善中小企业融资体验,增加供应链金融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二,提升 Z 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市场竞争力。本文通过对 Z 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 Z 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实现风险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有利于 Z 银行优化业务流程,改善中小企业融资体验,增加供应链金融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实现与中小企业合作共赢。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效路径,
Z 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能够增强其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心和动力,在稳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实现与中小企业合作共赢。

..................................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供应链金融相关概念
2.1.1 供应链金融基础概念
供应链的概念起源于彼得德鲁克的“经济链”,后经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在国外得到繁荣发展,国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
在供应链金融基础概念的研究上,Erik Hofmann(2005)提出供应链金融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金融机构以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和引导使各方的资金得到有效流动,使供应链整体的价值得到提升,在供应链管理中应更关注资金流[1]。他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依托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由于核心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违约概率低,相对更为可靠,因此能够使金融机构有效保障资金的安全。Gonzalo Guillen(2006)提出供应链金融可以提高供应链上企业的整体运营水平[2]。Julian Lewis(2007)认为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应该看做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利益是一种共享关系,恰当的金融方案能够为整个供应链带来更多的收益[3]。Demica(2009)研究了供应链形成的原因及其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出由于产业的不断发展,供应链应具备满足其需求的金融服务,这也促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但是供应链因为环节多而且复杂,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会给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造成风险,如果没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措施,供应链会放大银行传统业务中的风险[4]。
2.1 供应链金融相关概念
2.1.1 供应链金融基础概念
供应链的概念起源于彼得德鲁克的“经济链”,后经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在国外得到繁荣发展,国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
在供应链金融基础概念的研究上,Erik Hofmann(2005)提出供应链金融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金融机构以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和引导使各方的资金得到有效流动,使供应链整体的价值得到提升,在供应链管理中应更关注资金流[1]。他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依托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由于核心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违约概率低,相对更为可靠,因此能够使金融机构有效保障资金的安全。Gonzalo Guillen(2006)提出供应链金融可以提高供应链上企业的整体运营水平[2]。Julian Lewis(2007)认为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应该看做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利益是一种共享关系,恰当的金融方案能够为整个供应链带来更多的收益[3]。Demica(2009)研究了供应链形成的原因及其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出由于产业的不断发展,供应链应具备满足其需求的金融服务,这也促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但是供应链因为环节多而且复杂,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会给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造成风险,如果没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措施,供应链会放大银行传统业务中的风险[4]。
国内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研究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国内学者在供应链金融概念及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任文超(1998)通过对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的研究,发现经过物资融通,能够解决上下游企业之间僵持的债权债务,首次提出了物资银行的概念,这也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的雏形[15]。杨绍辉(2005)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它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资源的整合,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为其提供全新的融资模式[17]。胡跃飞、黄少卿(2009)研究了财务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演变过程,为了降低财务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核心企业产生了供应链财务管理的需求,从而引发了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产生,供应链金融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他同时提出供应链金融体系应包括资金的需求主体、资金供给主体、业务的支持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22]。陈煌鑫和陈国铁(2016)提出应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的效用,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所需资金,促进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化和智能化[28]。
...............................
任文超(1998)通过对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的研究,发现经过物资融通,能够解决上下游企业之间僵持的债权债务,首次提出了物资银行的概念,这也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的雏形[15]。杨绍辉(2005)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它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资源的整合,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为其提供全新的融资模式[17]。胡跃飞、黄少卿(2009)研究了财务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演变过程,为了降低财务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核心企业产生了供应链财务管理的需求,从而引发了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产生,供应链金融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他同时提出供应链金融体系应包括资金的需求主体、资金供给主体、业务的支持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22]。陈煌鑫和陈国铁(2016)提出应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的效用,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所需资金,促进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化和智能化[28]。
...............................
2.2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对风险的承担和管理,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开始更加关注风险管理。2004 年 4 月,COSO 委员会在结合了 1992 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 2002 年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COSO 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共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阐述了企业的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四大目标,第二维度定义了内部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八大风险要素,第三维度则明确了参与风险管理的企业层级包括整个企业、业务部门和子公司等。2004 年,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该协议诠释了全面风险的管理的理念和要求,将风险从信用风险扩大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层面,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要与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有效结合,全面优化风险管理模式。
2.2.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对风险的承担和管理,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开始更加关注风险管理。2004 年 4 月,COSO 委员会在结合了 1992 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 2002 年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COSO 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共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阐述了企业的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四大目标,第二维度定义了内部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八大风险要素,第三维度则明确了参与风险管理的企业层级包括整个企业、业务部门和子公司等。2004 年,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该协议诠释了全面风险的管理的理念和要求,将风险从信用风险扩大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层面,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要与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有效结合,全面优化风险管理模式。
国外学者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展较早,在 COSO 未发布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前,已经有学者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开展研究。Bandyopadhyay 等(1999)研究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时,提出了风险管理过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监测[5]。Duncan 等(2000)提出风险管理文化对企业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给出了建立风险管理文化的方法[6]。Priscilla Burnaby 等(2009)研究了 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目标,并说明了企业如何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制定控制框架、识别各类风险、开展风险评估、设定业务部门的目标和绩效措施等十个步骤[7]。国内学者范宝营(2014)提出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可支配资源以及公司的能力,使内部控制体系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融合,二者相互促进,进而实现最佳的协同与整合效应[31]。薄天怡(2015)认为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是目前商业银行一个重点的工作方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能够提高银行预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整个银行的市场竞争力[32]。
...................................
3 Z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4
3.1 Z 银行发展情况概况.....................................14
3.2 Z 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14
3.3 Z 银行供应链金融重点产品业务流程................................15
4 Z 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流程构建.......................................25
4.1 Z 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25
4.1.1 信用风险识别........................................25
4.1.2 市场风险识别.....................................27
5 Z 银行供应链风险案例分析........................41
5.1 案例背景介绍............................................41
5.2 Z 银行供应链业务情况分析....................................42
5.3 案例的风险识别............................44
6 Z 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优化对策
6.1 完善供应链风险管理制度
健全的业务风险管理制度是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Z 银行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各类供应链产品的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清晰明确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其次进一步细化各项制度中涉及风险管理流程的具体操作方法,使从业人员知道每个业务环节的执行标准。最后,总行业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通过内控检查、过程考核等方式督促执行,防范业务人员有章不循的情况。
健全的业务风险管理制度是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Z 银行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各类供应链产品的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清晰明确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其次进一步细化各项制度中涉及风险管理流程的具体操作方法,使从业人员知道每个业务环节的执行标准。最后,总行业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通过内控检查、过程考核等方式督促执行,防范业务人员有章不循的情况。
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开展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风险文化不同于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它不是具体工作的操作指引,而是一个组织经过长期的沉淀,所有成员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文化由于在长期的沉淀中深入人心,能够在无形中影响银行员工的行为。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能够夯实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对控制风险的发生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很多情况下,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不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系统不先进,很大程度是风险文化有偏差,从业人员的风险理念没有跟上业务发展。
面对 Z 银行部分从业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的现状,要建立起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文化,转变相对落后的风险理念、增强员工贷后管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第一,增强从业人员自主学习的意识。银行的风险文化建设与员工的自主学习意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贷从业人员作为业务发展的主力军,需要提升专业素质、增加知识储备,充足的专业知识是信贷人员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的重要保障。第二,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风险无大小,很多严重的风险也都是由细微的风险因素长期积累演变而来。由于银行长期以存款、收入等经营指标为考核导向,造成经营机构普遍为了追求业绩而轻视风险管理。Z银行要从员工入行开始就加强风险文化的宣导,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风险观,使员工坚守风险底线,促进整个组织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
面对 Z 银行部分从业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的现状,要建立起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文化,转变相对落后的风险理念、增强员工贷后管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第一,增强从业人员自主学习的意识。银行的风险文化建设与员工的自主学习意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贷从业人员作为业务发展的主力军,需要提升专业素质、增加知识储备,充足的专业知识是信贷人员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的重要保障。第二,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风险无大小,很多严重的风险也都是由细微的风险因素长期积累演变而来。由于银行长期以存款、收入等经营指标为考核导向,造成经营机构普遍为了追求业绩而轻视风险管理。Z银行要从员工入行开始就加强风险文化的宣导,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风险观,使员工坚守风险底线,促进整个组织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供应链金融作为 Z 银行实现商贸物流战略的重要产品,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路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复杂、市场信用环境恶化,造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逐渐暴露,为 Z 银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目的在于研究 Z 银行提升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途径,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基本业务模式。其次介绍了 Z 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 Z 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在层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 Z 银行供应链风险评价体系。其后,举例说明供应链风险在实际业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防范措施。最后,根据 Z 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通过对 Z 银行的研究分析,本文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供应链金融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产品,也是 Z 银行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信贷业务区别较大,如果不能从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上确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供应链业务最终只会演变为 Z 银行经营机构的营销工具,无法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业务发展。
7.1 研究结论
供应链金融作为 Z 银行实现商贸物流战略的重要产品,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路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复杂、市场信用环境恶化,造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逐渐暴露,为 Z 银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目的在于研究 Z 银行提升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途径,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基本业务模式。其次介绍了 Z 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 Z 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在层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 Z 银行供应链风险评价体系。其后,举例说明供应链风险在实际业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防范措施。最后,根据 Z 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通过对 Z 银行的研究分析,本文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供应链金融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产品,也是 Z 银行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信贷业务区别较大,如果不能从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上确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供应链业务最终只会演变为 Z 银行经营机构的营销工具,无法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业务发展。
(2)Z 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一般,风险管理流程也不完善,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同时还存在从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业务平台科技水平不足、业务人员专业素质不强等问题。
(3)本文构建了 Z 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流程,通过层次分析法得了了各项风险因素的权重,并根据权重高低对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目前,Z 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是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风险、交易资金的监控风险和行业政策风险,同时本文针对 Z 银行的各项风险提出了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
(4)文本根据对 Z 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评估,从实际出发,结合问卷调查结论和 Z银行的业务情况,提出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信贷风险文化建设、优化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加强平台信息化建设、提高授信业务审查标准、强化供应链金融贷后管理等优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
参考文献(略)
(3)本文构建了 Z 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流程,通过层次分析法得了了各项风险因素的权重,并根据权重高低对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目前,Z 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是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风险、交易资金的监控风险和行业政策风险,同时本文针对 Z 银行的各项风险提出了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
(4)文本根据对 Z 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评估,从实际出发,结合问卷调查结论和 Z银行的业务情况,提出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信贷风险文化建设、优化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加强平台信息化建设、提高授信业务审查标准、强化供应链金融贷后管理等优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