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性质转变与股权激励效果金融研究——以上海家化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44 论文编号:sb2020060700072131431 日期:2020-06-0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通过对上海家化产权性质转变前后的激励方案和效果的研究,并对其实施的动因和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上海家化民营化后的股权激励要比国有时期更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进步的空间。从激励方案的角度来看,在上海家化产权性质由国有转变为民营后,可以发现其自主性增强了,这点可以从股权激励方案的有效期改变看出来,由于国有企业股权激励要求有效期至少 5 年的拘束解除,民营化后的第二套方案和第三套方案的有效期立刻就减少至 4 年。的确,限制没有了,但是股权激励的有效期限短,很容易造成企业在有效期内的经营业绩实际上是过去的经营结果带来的,观察上海家化的财务指标就可以发现这一点,在民营时期,各项财务指标往往在股权激励方案执行的当年大幅增长,随后便呈现下降趋势。这就容易导致激励对象诸如管理层不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甚至导致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与实施股权激励的初衷相悖。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民营化改革悄然在国有企业当中有条不紊的进行,为了解除先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厚重的枷锁,国有企业开始实施产权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众多的企业实践和学术研究表明,引入“非国有股东”有助于形成更加优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加快企业发展的脚步。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将会加快步伐。 
企业产权性质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股权激励就是其中之一。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也是发源于国有企业改革。一开始,也仅仅是国有企业在内部分发股份,主要围绕企业的管理层。接着,即使有政策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尝试使用奖励基金让其员工购买股票,大胆的创新拉快了激励的发展。于是乎在 2005 年国家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并在之后短短的时间 内不断出台相关制度强化改善了我国市场的环境,股权激励从此在我国拥有了真正意义的姓名,走上历史舞台。观察市场大环境,不难发现上市公司开始前呼后拥地加入到股权激励的队伍中,方案的设计也日趋完善,激励效果不断提升。
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受到了众多质疑。一些研究表明,在国有企业中,会存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很大概率上导致了企业管理者利用私权任意给自己定制薪酬,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的时候往往会添加有利于管理层的条件,进而影响激励效果。而这种问题在产权性质转变之后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那么,激励方案的设计在产权性质转变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激励效果是否有实际性的提升?
...........................

1.2  文献综述
1.2.1  股权激励的效果研究
(1)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amia  Chource (2008)的研究发现,只要科学设置股票期权,对于企业的代理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他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Coles 等(2006)的研究则表明,在高的财务杠杆下,股票期权增加时,企业的薪酬结构就会随之优化,也就是说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Brain J. Hall(2000)发现一次好的激励方案可以提高企业的业绩水平。
黄洁,蔡根女(2009),把 2006 年 1 月-2007 年 9 月作为样本期间,使用对比试验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股权激励对提高公司业绩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而其中两个重要因素是公司的性质以及公司的成长性。唐清泉,徐欣,曹媛(2009)发现,激励方案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的重点是其研发以及创新项目,而股权激励大大提升了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以及产出。可见股权激励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效益。
盛明泉,蒋伟(2011)以及刘存储,何凡(2011)大概率在相同时间段里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企业的 ROE 等财务指标来研究了企业在这一时间段里的股权激励实施情况。但是两组人的实际研究然而角度不同。盛明泉,蒋伟(2011)认为激励对象的比例与 ROE、ROA 等财务数据呈现正相关关系,与 ROM 更是显著正相关。刘存储,何凡(2011)则从现金流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对于企业而言,所有者可以控制的现金流越大,股权激励的效果就越好;可以控制的现金流越少,激励效果越差。除此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当企业的所有者为国资委等国家部门时,也即企业为国有企业时,其激励的效果更好。王传彬等(2013)通过实证的方法来分析企业进行激励的特点。发现对股权激励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分别是激励强度、企业性质和资本结构。因此在研究股权激励效应时,不可忽视这三个重要的因素。
图  1-1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简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简述
2.1.1  股权激励概念
要研究股权激励就要了解股权激励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通俗来讲,股权激励其实就是为了留住内部人才并吸引外部人才。然后企业所进行的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的基础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为了解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更好的监督代理人而设置。同时,股权激励的实施也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有效运用。让企业的员工有归属感,让其对企业产生主人翁意识并与企业共同成长,实现员工自身的进步以及企业稳定发展的双赢。
当今时代,一家企业的业绩好坏,和这家企业找的管理层是否优秀有紧密的联系。尤其对于国企来说,其薪酬制度导致经理人享受的是固定工资,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管理人员的倦怠,对工作的热情可以说极度缺乏,多少国有企业就是这样走向夕阳企业。而工资的不足又会造成管理层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企业的利益,做出一些短视行为。由于这些种种情况,股权激励应运而生,企业通过这种手段来建立一个长效的激励措施以有效保证自身的稳定发展。正如所说股权激励得是一种长效的激励措施。所以要让这些经理人成为企业的股东,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激励这些经理人将目标长远化,和企业的利益保持同行,实现长远发展。因此,要鼓励经营者勤勉尽责,尽最大努力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另外股权激励还可以帮助企业克服短视行为,实现长远发展。所以如何具体规划激励方案,设置合适有效的激励条件在股权激励中是重中之重。
........................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上个世纪 30 年代,伯利还有米恩施通关相关设想以及理论研究,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一个企业的所有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同时是这家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由于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会导致人手不够。于是他们希望通过招聘经理人的形式增加企业的人手,让企业得到有效的管理。
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分工也越发明细,委托代理理论应运而生。不同的个体由于能力,精力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发展到不同的专业领域。有些人逐渐演变为拥有自营企业但通过资本积累越来越难以独自经营企业的所有者。另一部分成为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由于假设之一就是委托人代理人利益目标不一样。会发生代理人为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因此代理人,也就是企业的经理,除了要有专业化的知识和丰富的治理经验以外,还要具备相当的道德水平。但企业的所有者并不能保证其招聘来的经理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一旦代理人存在谋取私利的想法,就会侵害到企业所有者的权益,这对所有者来说是极大的损失。因此,就需要增强监督力度,比如设置企业内部监管机构。但监督的力度总归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掌握代理人的所有情况。但除了监管之外,其实还可以有激励的手段。激励一个代理人往往比束缚一个代理人带来的限制作用更加有效。因此,股权激励便被经常性的运用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中去。
..........................

3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案例介绍..................................... 16
3.1  企业简介..................................... 16
3.1.1  上海家化企业简介............................... 16
3.1.2  上海家化产权转变过程................................ 16
4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方案比较分析................................... 24
4.1  上海家化三次股权激励概况.................................... 24
4.2  方案比较分析................................... 26
4.2.1  激励方式比较分析..................................... 26
4.2.2  激励强度比较分析.................................. 27
5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效果分析............................................... 32
5.1  股权激励对企业非财务指标影响................................ 32
5.1.1  人力资源状况.............................. 32
5.1.2  科研创新状况......................... 35

5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效果分析

5.1  股权激励对企业非财务指标影响
结合不同产权性质下的股权激励动因,主要是吸引人才,提升企业业绩的目的。判定方案的激励效果就可以从其动因出发,通过企业的主要核心人员的占比是否优化,企业的市场反应如何,财务指标是否在股权激励后有所提升等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来研究企业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首先从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人力资源、科研创新,两大最能代表非财务指标的数据,在研究股权激励效果时最为常见,本文也从这两项数据入手,分析股权激励的效果。
5.1.1  人力资源状况
在上海家化推出激励方案之前,企业内部核心人员整整流失了 79 人,其中就包括了 13  位至关重要的核心营销人才,对日化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来说,企业拥有人才就拥有了竞争力,这对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在国有时期的财务报告中,上海家化就表示其进行股权激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留住企业内部人才并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前文比较了几次方案的内容,从中发现上海家化在产权转变的前后所设计的几次方案,都十分重视核心员工的激励。而其主要的核心员工为销售岗的员工、研究技术岗的员工以及企业管理岗的员工。如何才能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于是乎,上海家化推出了股权激励。
图  5-1  上海家化员工结构构成图
.............................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通过对上海家化产权性质转变前后的激励方案和效果的研究,并对其实施的动因和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上海家化民营化后的股权激励要比国有时期更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进步的空间。
从激励方案的角度来看,在上海家化产权性质由国有转变为民营后,可以发现其自主性增强了,这点可以从股权激励方案的有效期改变看出来,由于国有企业股权激励要求有效期至少 5 年的拘束解除,民营化后的第二套方案和第三套方案的有效期立刻就减少至 4 年。的确,限制没有了,但是股权激励的有效期限短,很容易造成企业在有效期内的经营业绩实际上是过去的经营结果带来的,观察上海家化的财务指标就可以发现这一点,在民营时期,各项财务指标往往在股权激励方案执行的当年大幅增长,随后便呈现下降趋势。这就容易导致激励对象诸如管理层不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甚至导致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与实施股权激励的初衷相悖。
其次,产权性质转变之后,可以发现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性得到了提高,无论是激励额度的增加还是激励范围的扩大,无一不说明民营化的上海家化方案激励性更好。然而,前文对上海家化三套股权激励方案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除了第一套方案,其他的方案都没有设置预留股份,按理说,企业设置预留股份可以为将来企业吸引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做准备,增强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但由于证监会说原则上不得预留股份就取消第二套方案的 280 万股预留股份,第三套方案干脆就不设置了。这种做法是否太过于绝对了。没错,证监会规定,但企业就一定不设置吗?如果在不违反法律要求的情况下,设置一些预留股份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激励方案的激励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企业没有预留股份,将难以和其他有预留股份的企业争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