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促进国内外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的新型跨国合作模式,该倡议以“五通”为主旨实现推动跨国共同发展的创新创略,其中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是践行“一带一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两者的实现离不开跨国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跨国供应链金融作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工具开始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实现了持续稳定的贸易往来,由此延伸的各领域合作发展不断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也得以不断延伸。近六年来创造的贸易额也得以节节攀升,截至 2018 年底,中国已累计签署了 170 份政府间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遍布 5 大洲和 122 个国家,如图 1-1 所示。截至今年 6 月底,已经有 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超过 190 份合作文件。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和 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分别达 9536 亿美元、9830 亿美元;2018 年,贸易总额超过 1.3 万亿美元。无论是从国家政策的引导,还是从跨国贸易实践的现状来看,跨国供应链贸易和相关金融服务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幅度,“一带一路”的贸易额指数、货运量指数及运价指数如图 2-1 所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促进国内外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的新型跨国合作模式,该倡议以“五通”为主旨实现推动跨国共同发展的创新创略,其中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是践行“一带一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两者的实现离不开跨国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跨国供应链金融作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工具开始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实现了持续稳定的贸易往来,由此延伸的各领域合作发展不断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也得以不断延伸。近六年来创造的贸易额也得以节节攀升,截至 2018 年底,中国已累计签署了 170 份政府间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遍布 5 大洲和 122 个国家,如图 1-1 所示。截至今年 6 月底,已经有 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超过 190 份合作文件。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和 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分别达 9536 亿美元、9830 亿美元;2018 年,贸易总额超过 1.3 万亿美元。无论是从国家政策的引导,还是从跨国贸易实践的现状来看,跨国供应链贸易和相关金融服务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幅度,“一带一路”的贸易额指数、货运量指数及运价指数如图 2-1 所示。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 6 个章节,其逻辑安排如下:
第 1 章为绪论。本章重点介绍了跨国供应链金融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出论文的研究内容,同时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可能的创新点。
第 2 章为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章对论文中需要应用到的理论和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同时对现阶段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传播现状做了总结概述,进而为后文做好铺垫。
第 3 章为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识别及量化。本章对跨国供应链金融典型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以国内外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研究为基础,确定初始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国际环境下供应链链内成员企业的基础指标归因、定级。在此基础上,对调研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实现 CRITIC 赋权,从而确立定性结合定量的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第 4 章为基于复杂网络的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传播研究。通过分析跨国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和节点特征,提取了影响网络联结的关键因素,将其引入无标度网络构建了优化的跨国供应链金融网络演化模型,并通过 Matlab 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同时,根据 SIS 模型及风险传播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增长机制、择优连接和适应性恢复的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传播模型。基于此进行了 Matlab 仿真对比研究,由对比结果给出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
第 5 章为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案例分析。在该章节中,首先利用 TOPSIS 评价法对涉及跨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 46 家汽车制造企业进行评分,筛选出适合对比分析的 X 公司和 B 公司。然后一方面通过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宏观性描述,另一方面根据风险传播模型进行仿真,得出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验证性结论。
第 6 章为总结与展望。本章对论文整体性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不足之处和未来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供应链金融概述
随着国际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巨大转变,为了增强供应链资本运转、解决成本最小化问题,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贯穿于供应链整个价值链的流动性资本外援,备受市场和企业的青睐[1]。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一直处于持续稳定的增长之中,预计到 2020 年可达 27 万亿元。这种价值增值融资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整合供应链资源,从而满足单个环节或供应链整体的融资需求,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最终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2]。
2.1.1 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
国外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最早起始于 20 世纪初,主要围绕票据贴现、存货融资等相关金融服务而展开[3]。随后,Santomero[4]提出了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他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供应链中的金融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通过协作交互,共同实现双方经营目标及价值链增值的过程。Pfohl、Berger 等[5][6]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框架进行了介绍,同时也强调了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随着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的日渐成熟,Lamoureux[7]对供应链金融做出了新的阐释,认为它是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体系中实现资本运转和成本优化的有效工具。互联网时代给供应链金融带来了新的影响,如 Emiliani、Mcivor 等[8][9][10]则更侧重于探究互联网技术对信息传递效率和供应链竞争力的影响,指出互联网为开展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国内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到 20 世纪末才开始得到学者的关注。胡跃飞、何涛[12][13]等对供应链金融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李毅学等[14][15][16]意识到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风险量化方法进行了风险评价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风控策略。互联网的出现将供应链金融推向了更高级的阶段,互联网技术丰富了供应链金融构成要素和运作模式,使其成为一种更具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模式[17][18][19][20]。邱晖、赵昕等[21][22]探究了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生态的影响作用,认为供应链金融已经从原本的链式流程结构逐步过渡到网状结构,形成了一种创新型的金融生态。
.............................
国内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到 20 世纪末才开始得到学者的关注。胡跃飞、何涛[12][13]等对供应链金融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李毅学等[14][15][16]意识到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风险量化方法进行了风险评价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风控策略。互联网的出现将供应链金融推向了更高级的阶段,互联网技术丰富了供应链金融构成要素和运作模式,使其成为一种更具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模式[17][18][19][20]。邱晖、赵昕等[21][22]探究了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生态的影响作用,认为供应链金融已经从原本的链式流程结构逐步过渡到网状结构,形成了一种创新型的金融生态。
.............................
2.2 复杂网络理论
2.2.1 复杂网络概述
在现实世界中,许多系统都是由节点按照不同的联系关联在一起形成各种类型的网络。最初,图论作为网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用于求解小规模的网络问题,但是随着现实社会中研究问题的复杂性日益攀升,简单的网络结构不足以表达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动态演化的现实系统。由此,复杂网络理论开始作为解决复杂系统的有效解决工具进行研究领域,并于 20 世纪 90 年代掀起了研究热潮[35]。多年来,复杂网络理论被有效应用于各网络科学分支,供应链网络与复杂网络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都是描述对象节点以及各参与节点之间关联性的网络体系,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出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以及演化过程。
社会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网络,如社交网络、企业集群网络、传染病网络、交通网络等等,对这些网络被抽象化并加以研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复杂网络理论的本质是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网络系统中的各元素按照其统计特性进行分类,并对元素间的关联和关系的演化进行分析,以揭示网络中的元素特征和行为演化机制间的内在关联。复杂网络理论利用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将现实复杂网络表征出来,并根据统计特性和行为规律构建合适的网络模型,以此研究网络主体与系统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36]。
...............................
第 3 章 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的识别及其体系的构建 .....................15
3.1 跨国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 15
3.1.1 商业银行主导的跨国供应链金融模式 ....................... 16
3.1.2 物流企业主导的跨国供应链金融模式 ............................... 16
第 4 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传播研究 ..................................39
4.1 跨国供应链金融网络特征 ......................... 41
4.2 跨国供应链金融网络构建 ..................................... 41
第 5 章 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60
5.1 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与案例介绍 .................................. 60
5.1.1 基于 TOPSIS 的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企业评价.............................. 60
5.1.2 案例背景 .................................... 65
第5章 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5.1 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与案例介绍
由于本章主要是延续前文所做研究而开展的应用型探究,所以仍然选取汽车制造企业作为风险评价和风险传播的主要对象,在对 46 家跨国汽车制造企业进行整体评分后选出优质企业 B 公司和劣质企业 X 公司,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应构建的跨国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传播模型实现对比分析,以此证明本文上述研究的可用性。
5.1.1 基于 TOPSIS 的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企业评价
首先需要利用 TOPSIS 评价法对获得采集数据的跨国供应链金融汽车制造业企业进行整体性评分,以此获得整体水平和不同评分分布情况,从中挑选出差异较大的两家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对 46 家具备跨国业务的汽车制造企业的调研以及巨潮资讯网站申万行业分类下财务数据的采集,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可以得到样本企业关于 30 个基础指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其描述性统计如表 5-1 所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发展跨国供应链金融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维护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有序运行的关键。因此,做好我国企业在跨国供应链金融方面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工作,并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该领域整体竞争力,是保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跨国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和实务研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关于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本文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于目前跨国供应链金融典型运作模式的分析,从中识别链内企业间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并根据风险传播过程中不同企业状态下的风险影响因素把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来自于跨国环境的扰动,内因则不仅包括风险感染前影响企业抗风险能力的企业资质,还需要考虑风险感染后企业对风险的自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价研究筛选出基础指标,将其作为三级指标。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提取出共性因子作为基础指标的二级指标,进而确定了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同时,为了能够量化企业的整体评价和各风险维度水平,本文利用 CRITIC 赋权法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权重计算,进而支持对链内企业抵御风险威胁能力的评价。
(2)本文结合跨国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特点提取了网络联结的关键因素,引入节点强度、特征向量中心度、风险适应度等变量对 BA 无标度网络进行了优化,并利用Matlab 模拟了该网络的联结过程,证实了其更贴合跨国供应链金融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为了探究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传播扩散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复杂网络和 SIS 模型,将风险主体的抗风险能力、风险适应能力以及外界扰动因素作为变量构建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传播模型。由于不同企业资质、不同风险适应度和不同跨国环境都会对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和扩散规模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仿真研究。
(2)本文结合跨国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特点提取了网络联结的关键因素,引入节点强度、特征向量中心度、风险适应度等变量对 BA 无标度网络进行了优化,并利用Matlab 模拟了该网络的联结过程,证实了其更贴合跨国供应链金融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为了探究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传播扩散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复杂网络和 SIS 模型,将风险主体的抗风险能力、风险适应能力以及外界扰动因素作为变量构建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传播模型。由于不同企业资质、不同风险适应度和不同跨国环境都会对跨国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和扩散规模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仿真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