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重要选择,被誉为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酒店业是旅游业的重要构成,在旅游者的食、住、行、娱、购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食、住几乎占到了整个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星级酒店业是酒店业的主力军,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星级酒店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截止 2019 年末,全国共有 8920 家星级酒店,客房数达到 120.38 万间,床位数达到 207.78 万张,固定资产原值达到 4679.79 亿元,从业人员 106.16 万人,星级酒店实现营业收入总额 1907.77 亿元,上缴营业税金 74.84 亿元。相比 2000 年的 6029 家星级酒店,客房 59.47 万间,营业收入总额 603.71 亿元,固定资产原值 1717.08 亿元,从业人员 84.96 万人,星级酒店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在快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星级酒店业的投入产出转化率仍然较低。在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投入均增加的情况下,虽然 2019 年度营业收入总额相比 2000 年增长了 216.01%,而客房出租率仅为 55.18%,相比 2000 年的 57.58%,下降了 2.4%。我国星级酒店业的高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与发展速度与规模不匹配的是我国星级酒店业的经营效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历年的《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星级酒店的投入自 2002 年起就达到旅游业总投入的一半以上,但产出效益却持续处于低水平。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我国星级酒店业的增长仅仅是规模上的扩张,是一种低效率的增长。我国星级酒店业的经营发展模式为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如此长久持续必定会对我国酒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前,星级酒店业效率的测度与评价是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研究者们往往聚焦于高星级酒店效率及全国星级酒店业整体的效率研究,对中低档星级酒店效率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较少涉及。截止 2019 年末,全国中低档星级酒店共 5655 家,占星级酒店总数 63.40%。由统计数据可知,中低档星级酒店的数量在星级酒店总数量中的占比接近三分之二,因此对中低档星级酒店的效率进行针对性研究对中低档酒店自身及星级酒店业整体效率的提升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酒店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关于旅游效率的研究较为丰富,而对于酒店效率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以旅游效率为关键字在 CNKI 搜索文献,中文核心及以上级别期刊 2003-2020 年共有文献 290 篇,博硕士论文 2008-2020年共有文献 181 篇,说明自 21 世纪以来,旅游效率一直是旅游学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而以酒店(饭店)效率为关键字在 CNKI 搜索文献,中文核心及以上级别期刊 2004-2020 年仅有文献 25 篇,博硕士论文 2008-2020 年仅有文献 60 篇。星级酒店业是旅游业的重要构成,其经营效率的优劣会对旅游效率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针对性地对星级酒店的经营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探寻影响星级酒店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笔者在对国内外酒店效率现有文献阅读与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在研究方法与评价模型选择方面,多数学者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 CCR 和 BCC 模型对酒店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但传统的 CCR 与 BCC 模型存在不能进一步区分已达到DEA 有效的决策单元的缺陷,现有文献较少涉及对 CCR 和 BCC 模型的这方面缺陷的改进。研究内容方面,国内外学者针对酒店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酒店效率的测度与评价及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少涉及酒店效率省域差异及时空演化方面的内容。研究对象方面,多数学者聚焦于部分省、市、地区的星级酒店业进行效率研究,或者聚焦于高星级酒店或全国星级酒店业整体进行效率研究,较少涉及聚焦于中低档星级酒店进行的效率研究。而中低档星级酒店数量众多,在星级酒店总数中的占比达到 63.40%,同时经济型酒店和民宿等非标准住宿业态的快速成长也导致中低档星级酒店面临的竞争形势愈发严峻。在此背景下,本文将 31 个省域的中低档星级酒店业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其经营效率进行测度评价并进行差异和时空演化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笔者首先对效率评价的相关理论及酒店效率研究现状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 DEA-BCC 模型测度中低档星级酒店的静态效率值,并引入超效率 SBM模型,弥补传统 DEA 模型不能进一步区分达到 DEA 有效的决策单元的缺陷,使用 DEA-Malmquist 指数模型测度中低档星级酒店的动态效率值,利用四分位图从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维度对中低档星级酒店的经营效率进行地区类型划分,使用泰尔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经营效率省域进行差异演化分析,采用 ARCGIS 以及重心坐标进行时空演化分析,最后引入 Tobit 回归模型对影响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的微观和宏观因素作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本研究进一步完善酒店效率的评价方法,丰富了酒店效率的研究内容,扩大了酒店效率的研究对象,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效率测算方法研究综述
当前,学术界有关企业效率的测算主要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和前沿分析法。其中,财务指标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企业的经营指标和财务状况来测算企业效率,前沿分析法是通过测算企业到生产前沿面的距离来衡量酒店效率。
2.1.1.1 财务指标分析法 通过酒店的财务指标统计数据来评估酒店经营效率是早期学者们评价酒店效率的一种选择。例如 Kimes(1989)构建了以客房出租率、市场占有率、客人入住天数等为指标的评价体系,使用变动资产收益管理法测度与评价酒店效率。Wassenaar 和 Stafford(1991)选取平均房价、市场占有率、客房出租率等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测算酒店效率。Wijeysinghe(1993)选取保本点出租率、边际出租率等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测算旅游企业的效率。Baker 和 Riley(1994)选取毛利率、收益率、纯利率等要素作为指标来测算酒店业的经营效率。
2.1.1.2 前沿分析法
前沿分析法可具体分为非参数法和参数法两类,其中参数法需要估计前沿生产函数中的参数。非参数分析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自由排列包法(FDH),参数分析法主要包括随机前沿法(SFA)、自由分布法(DFA)、厚前沿法(TFA)、递归厚前沿法(RTFA)等。
2.1.1.2.1 非参数分析法
(1)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最早由 Charnes、Cooper、Rhodes(1978)提出,DEA 法可以测算多个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效率值。运用 DEA 法测算企业效率是先通过线性规划法将有效的 DMU 组合起来构造生产前沿面,再通过样本点到生产前沿面的距离来测算 DMU 的效率。DEA 法可以从投入导向研究,也可以从产出导向来研究,可用来研究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
........................
2.2 理论基础
2.2.1 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的演进主要分为四个时期:18 世纪后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开创了效率理论,其中包括分工效率理论和竞争效率理论两部分,即为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后来新古典经济学派抛弃了分工效率理论,发展了古典效率理论中的竞争效率,即帕累托效率,也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但新古典经济效率理论在后期发展中不断受到其他学派经济学家的抨击,这些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新古典经济效率理论忽略了企业的一些效率影响因素,如产权、组织结构、治理结构等。在此基础上,X 效率理论、新制度经济效率理论等作为新古典经济效率理论的补充被相继提出。下面本文将对不同时期的效率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
(1)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著作《国富论》中阐述的分工效率和竞争效率是古典经济学效率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因素,因为分工可以提高员工的熟练程度,节约工作转换花费的时间,从而促进社会劳动效率的提高。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竞争效率的核心是在“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下,市场实行优胜劣汰,使得资源得以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配置是古典主义经济学竞争效率理论的核心,也是竞争效率实现的途径。
(2)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主要是指资源配置理论,它是将亚当·斯密认为竞争效率中的“看不见的手”做进一步的明确与具体化阐述。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家罗宾斯定义的经济学概念成为了经济学中的经典概念,他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财产和人类行为目的之间关系的科学。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就是基于对这一含义的理解,研究通过某种配置行为实现对既定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效率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经济学家马歇尔为代表的采用局部平衡分析法分析资源配置效率,马歇尔对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联合求解得到均衡价格,得出完全竞争市场是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结论;二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总体均衡分析的角度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定义,也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帕累托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充要条件。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存在两个局限性:一是十分依赖“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二是围绕资源配置理论进行研究,忽略了对资源配置主体及外部性问题的研究。

酒店管理论文参考
第三章 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评价 ................................ 21
3.1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21
3.1.1 DEA-BCC 模型 ....................................... 21
3.1.2 超效率 SBM 模型 .......................................... 22
第四章 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演化分析 ............................... 41
4.1 数据来源与区域划分 ................................. 41
4.2 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差异演化分析 ................................... 41
4.3 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时空演化分析 .............................. 45
第五章 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9
5.1 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 ....................................... 49
5.1.1 影响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的微观因素分析 ............................ 49
5.1.2 影响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的宏观因素分析 ............................ 50
第五章 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
中低档星级酒店的经营效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与酒店自身发展情况有关的微观因素,也有与酒店外部环境有关的宏观因素,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对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的影响方式不同。本文在参考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5.1.1 影响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的微观因素分析
(1)人力资本(HR)
人力资本是资本的三大基本类型之一,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是知识的拥有者,人力资本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之一。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开发人力资本,促进知识积累,才会带动经济增长。酒店行业具有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服务行业特性,在服务行业中人力资本是经营的第一要素,也是竞争力的根本,因此人力资本是影响酒店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衡量人力资本指标
(2)收入构成(SRGC)
我国星级酒店的营业收入一般由客房、餐饮和其他收入三部分组成,其中客房和餐饮收入是酒店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星级酒店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平衡好客房和餐饮资源的利用。当前不少酒店的餐饮业务已经完全对外开放,酒店住宿者以外的消费者也可以在酒店进行餐饮消费。由于酒店餐饮业务的对应的消费群体更广,消费需求更大,不少星级酒店把酒店资源更多地向酒店餐饮业务倾斜,因此收入构成因素可能会影响酒店经营效率。本文用餐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收入构成指标。

酒店管理论文怎么写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 2000-2019 年的经营效率测度模型,运用 DEA-BCC 模型从静态层面测度与分析中低档星级酒店的经营效率,并通过超效率 SBM 模型进一步区分达到 DEA 有效的决策单元,运用 DEA-Malmquist 模型从动态层面测度与分析中低档星级酒店的经营效率,并利用四分位图对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的经营效率进行地区类型划分;通过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带计算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的泰尔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的省域差异进行分析,通过绘制时空演化特征图和利用 ARCGIS 软件制图模块绘制重心演变图对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引入 Tobit 模型对影响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中低档星级酒店的经营效率测度结果,差异与时空演化特征都与现有研究中的高星级酒店及星级酒店整体存在差异,表明聚焦中低档星级酒店的经营效率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中低档星级酒店业的规模效率已基本达到最优状态,但纯技术效率值仍然较低,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2000-2019 年我国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总体相对稳定,2013 年以后有波动下降趋势,规模效率除 2003 年达到效率值最低点以外,其余年份基本保持稳定。31 个省域的中低档星级酒店业的规模效率差异不大,综合效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效率的差异。规模报酬方面,2000-2019 年我国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业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变的省域所占的比例有波动下降趋势,规模报酬递减的省域所占的比例有波动上升的趋势。超效率 SBM 模型结果显示,即使均为有效决策单元,但达到 DEA 有效的各省域的综合效率值差异较大,且效率差异值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动态效率测度结果显示自 2000 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省域的中低档星级酒店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其中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主要源于技术进步。2000-2019 年 20 年间,我国中低档星级酒店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为 2.6%,对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来看,仅有技术进步实现了正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4.1%,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为负增长。四分位图地区类型分析显示,我国大部分省域中低档星级酒店经营效率处于Ⅱ型(综合效率较低,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Ⅲ型(综合效率较高,且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增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