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通过在同一时空范围内(16-17世纪),建立外部动力与内生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模型,以期获得一个机制性的解释,即外部动力究竟在何种条件下,或者说借助什么样的中介性因素才能够推动内生因素的发展并真正地推动一国现代化。通过这种尝试,希望能够对现有的现代化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大量学者认为现代化的起源应该被追溯到欧洲,特别是以西欧的兴起为标志,其中不乏有人认为现代化的起源应该以英国首先在国内实现较为先进的工业化作为一个里程碑。但事实上,国内外学者们更为普遍的认识则是将地理大发现设定为现代世界的起点,这个在人类历史上可谓“分水岭”的时代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无论是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上,还是社会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上,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欧开始进入一段逐渐由传统封建的农耕社会向现代更加开放和快速发展的工商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沃尔特·罗斯托和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人对现代经济、现代世界体系的研究专著中,15世纪末,也就是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地理大发现时代被明确地设定为现代世界的起点①。而根据我们对于线性发展着的世界历史而展开的研究可以认定,现代世界的起点理所应当就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开始,从此世界跨国贸易的中心逐渐从地中海地区转向了大西洋,旷古绝今的世界性贸易拉开帷幕,整个世界开始从孤立、分散的地区性文明迈向了更加广阔而统一的整体性世界文明;另外,在1500年到1800年之间,西欧地区在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方面都经历了一段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持续增长时期,也可以被视为世界上的“第一次大分化”(即世界不同地区人均收入的第一次重大持续分化)②。因此笔者认为将地理大发现当作人类历史伤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一种较为客观和合理的分期法,地理大发现后的两百年,是整个西欧第一波正式现代化之前的准备阶段,因此也可以被称为西欧早期现代化时期。另外,在查阅、整理过往文献时笔者发现,关于16-17世纪期间的大西洋贸易阶段的定性、定量研究成果在目前流行的现代化研究中相对有所缺失,学者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将研究重点放在世界整体性和现代性更加显著的19世纪和20世纪。
政治论文怎么写
......................
二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随着大西洋贸易的展开,整个世界逐渐被连成一个整体,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得到长足的进步,16-18世纪发生了世界现代史上的第一波的现代化①,即在当时真正符合现代化产生所需基本条件和机遇的几个国家西欧国家在1500 年至1699 年间的现代化进程。笔者的研究正基于此时此地,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在初始条件比较类似的西欧几国中,为什么只有英国最终率先实现了现代化,而相比之下,几个地理位置、气候、国土面积和经济总量都比英国条件更好的国家却在现代化进程中落于人后,甚至西班牙到了18世纪已经沦为欧洲的二流国家,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来临之前,就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上遗憾退场。在这一时期,整个西欧大陆都处于较为类似的外部环境中,面临共同的外部冲击——大西洋贸易,有的国家通过抓住机会展开大规模的远洋贸易、改革制度而率先拿到了现代化的入场券,发出了工业化的先声,并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些国家却由于种种因素被现代化拒之门外,无力在新到来的全球化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也未能在十八世纪到来前顺利赶上第一波现代化的快车。这其中的原因是多面向的,西欧各国在初始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思想文化背景方面各不相同,另外还有一些来自外部的偶然性、历史性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因此单纯地讨论一国为何能够先发性地实现或未能率先实现现代化对于发展和完善普适性的现代化理论而言是不足够的。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因果机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限制内,提出一个较为综合全面的分析框架,探索这一时期欧洲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及因素之间的互动和作用机制①。
.......................
第二章 西欧早期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关于西欧现代化的概念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复杂、漫长而多层次的过程,就过去的研究而言,关于现代化的定义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包括福山的“历史终结”、鲁斯托和哈德曼的经济现代化理论、英格尔哈特的文化现代化理论,以及克雷弗和贝伦斯等学者对军事和宗教现代化的分析。而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来看,现代化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从传统封建的农业社会进化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这一进程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宗教等多个领域,并以工业化的实现为第一波现代化完成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西欧现代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上或社会上的变革过程,而是一个牵扯甚广、多元内容并进的复杂进程。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西欧现代化看成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片面的的经济发展、贸易全球化,还要关注到现代化过程中欧洲文化、社会的变迁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为了更好地进行本文的研究,笔者首先将现代化拆分到各个层面,并一一作出定义。
一 政治层面的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其他各项现代化能够平稳进行的关键保障,政治现代化通过对政府赋予相应的权力、加以一定的限制,从而催生了现代的民族国家,也形成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影响了西欧早期的民族国家建构。关于西欧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在政治学层面上往往更加关注国家和制度的建设,包括政府为社会、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经济法规、宗教政策以及金融领域的国家调控和干预。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指出,政治现代化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认为,由于现代化的过程会与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相关联,因此会导致政治权力的逐步分散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进而推动民主制度的形成。但他也敏锐地指出,政治现代化本身不一定导向民主,而可能演变成权威主义的趋势①,政治的现代化可能也会伴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和权力的集中,社会在高速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和社会变革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可能会增加对于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权威型领导人的需要,而这种强国家治理的权力一旦不受限制或把控,就有可能会导致权威主义的发展,进而形成相应的政治体制。而这也就反驳了福山的“历史终结”理论,他认为自由民主制度就是政治演进的终点②。
..........................
第二节 西欧早期现代化的综合性定义
一 西欧早期现代化
根据此前的研究来看,西欧早期现代化发生的时期基本与第一波现代化相匹配,即从1492年地理大发现之后,到17世纪末的这一段时期。能够做此定义主要是因为西欧国家在地理大发现后的这段时间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②。这一阶段所展现出的整体进程是以大西洋贸易的开始为标志,西欧各国经历的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总体而言,欧洲第一波现代化包含了早期的工业革命、社会城市化、经济工业化、贸易自由化以及文化世俗化和观念理性化等内容,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完整地经历了以上进程,西欧各国中,实际上只有英国是早期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应该说英国在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初始的工业积累并开始了建立现代工业的尝试。而其他一些国家,例如荷兰,曾经是最具有现代化潜力的国家,一度掌握着海上霸权以及与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的相对优势地位,并且早早实现了高度发达的国际贸易和城市化,却在第一波现代化进程中经历数次英荷战争,最终落于英国的下风;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逐渐萌芽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但经济上的改革未能推动其他层面的现代化,最终在第一波现代化过程中未能把握机会;法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正式开启,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欧洲其他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等也都是早期现代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但他们的现代化进程却不尽相同。应该说,西欧现代化的开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例如欧洲黑死病的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马尔萨斯”陷阱引发了欧陆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新航路的开辟和随之而来前所未有的世界市场和广阔的殖民地都强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大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化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在英国首先实现了现代化后西欧各国都逐渐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尝试,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国家仍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苦苦探索自己的道路,这些都体现出现代化进程所具备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的特征,即现代化的道路是多元的,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趋同的,各国在自己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路径,但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发生,现代社会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即使不在当初的英国,也会在其他地方开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厘清这个概念有利于我们为西欧早期现代化的定义做一个规定。
............................
第三章 西欧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多种因素的作用机制 .............................. 22
第一节 作为直接动力的大西洋贸易................................. 22
一 大西洋贸易............................... 22
二 大西洋贸易直接推动西欧早期的经济增长........................ 22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34
第一节 案例选择................................. 34
第二节 具体的案例分析...................................... 35
第五章 结论 .................................... 45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选择
政治论文参考
在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之前,需要首先选择合适的案例。本文是在16-17世纪所发生的大西洋贸易背景下展开的,试图探讨的是大西洋贸易作为影响现代化发展的外部因素对西欧早期现代化产生作用的具体机制。因此在这个时空范围内,我们需要基于当时的情境做准确和合理的案例选择。因此需要选择受到大西洋贸易影响最大且最直接的国家代表。参与大西洋贸易的国家在16-17世纪末之间所展现出来的城市化率增速都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①,直到1500年时,西欧非大西洋沿岸国家都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城市化率,达到11.4%,但到1700年也只达到13.1%,增长率约为15%;而相比之下,参与大西洋贸易的国家从1500年到1700年的城市化率从8%增长到14.5%,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1%②;在人均GDP方面,1500-1700年间大西洋贸易国的人均GDP增长了约50%,而西欧非大西洋贸易国仅仅增长了约15%,甚至低于同期东欧的增长率(约26%)③;且在大西洋沿岸的国家之中,拥有大西洋贸易往来港口的城市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其他欧洲城市,地中海沿岸港口城市的增长速度则与内陆城市相似④。以上的数据足以说明,参与大西洋贸易的国家在城市化和经济增速上都展现出了超越其他地区的表现。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把案例选择的范围限定在位于大西洋沿岸且直接参与大西洋贸易的几个西欧国家中。根据这个条件来选择案例,在西欧国家中,那些虽然位于大西洋沿岸却因为航线或港口等原因未能直接参与大西洋贸易的国家(如意大利)因为未能出现高速的经济增长,被排除在案例选择的范围之外,而最终确定了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本文案例分析的对象,因为这些国家在大西洋贸易中与新大陆和亚洲的贸易以及殖民活动中都发挥了直接、关键的作用。
........................
第五章 结论
本文通过在同一时空范围内(16-17世纪),建立外部动力与内生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模型,以期获得一个机制性的解释,即外部动力究竟在何种条件下,或者说借助什么样的中介性因素才能够推动内生因素的发展并真正地推动一国现代化。通过这种尝试,希望能够对现有的现代化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
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现代化的速度和结果不尽相同,但世界总体是在向更加民主和现代的方向发展的。在历史的滚滚车流中,现代化的顺应者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进步,而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赶上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国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或多或少都经历了经济发展的衰落和制度变迁的停滞。实际上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并非只有一个因果关系链,但他们之中或许存在一个具有连贯性的核心机制在发挥作用。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建立一个中介变量模型,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机制性的解释,即外部动力——重商主义——国家建构。并且在这个制度之外还提出了作为限制性因素的初始条件和作为辅助性因素的战争及宗教因素对机制运行的影响,以期论证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应该说本文的主要观点就是外部动力除了具有直接性的推动作用之外,还通过推动国际竞争进而促使各国实施重商主义,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内部商业阶级的崛起和政治现代化,在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最终推动现代国家建构,另外,通过加入限制性和辅助性的因素而在更加全面的意义上为西欧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中止提供解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