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下的RM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探讨

论文价格:2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655 论文编号:sb2021072916062736588 日期:2021-08-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笔者经过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公立医院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医改的形势下,财政投入逐渐减少、医疗服务无自主定价权、药品及耗材零加成等政策环境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使得医院各项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财务风险的大小。因此,公立医院必须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下,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加强财务风险意识,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以实现自身持续性发展。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公立医院的举办主体为政府,由于其属性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因此一般情况下其收入渠道为医疗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两方面。公立医院的日常运营方式与企业类似,但我国政府会向公立医院拨付财政补助,实现其稳定、持续地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经营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近年来,由于公立医院的市场化与公益性的矛盾冲突不断激烈,使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面临着较多的财务风险。同时国家不断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 200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中强调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原则,同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以期逐步解决以药补医等问题。在 2010 年,我国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通过试点探索、全面推开、巩固深化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全国公立医院改革。在 2017 年 9月,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实行药品零差率政策;在 2019 年 12月,全国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实现零差率销售。
尽管目前新医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持续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但公立医院在坚持公益性导向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如何保持医院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以及实现医院良性可持续化发展等问题逐渐凸显。虽然因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而减少的收入,公立医院可通过财政补偿、设立药事服务费项目、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获得必要补偿,但受医疗服务价格无自主定价权及不完善的补偿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公立医院或多或少面临着运营资金不足的窘境。与此同时,面对医疗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公立医院必须着手提高其竞争力,但由于公立医院自有资金和财政补助无法完全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大部分公立医院选择银行贷款、商业信用等方式拓宽筹资渠道。虽然这些筹资方式能够缓解公立医院运营资金不足的难题,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其运营成本和财务风险。目前多数公立医院都无法事先预测重大财务风险的发生,导致出现国有资产贬值、财产收益损失及收入大幅减少等不良后果。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
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早在《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一书中,把风险管理思想引入企业经营领域,却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与方法[1]。Solomon Schbner 于1930 年在美国管理协会上,第一次指出风险管理即“风险”和“管理”两个概念的整合,是各种风险管理活动的总称。随后,学者们对风险管理进行了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国外学者们普遍将财务风险定义为受负债影响使企业未来的收益出现波动或者出现重大不利后果,从而导致企业最终破产的风险。
(2)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国外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早期的研究分析多为计算财务指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单变量分析,随后相继出现了多变量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
1932 年,Fitzpatrick 发现破产企业与未破产企业在某些财务指标上存在较大区别,并指出某些财务比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就此提出了单变量分析法[2]。Beaver(1966)基于 Fitzpatrick 的研究,构建了单变量判别模型,在 158 个样本中选取 30 个财务比率指标作为基本变量带入模型,发现债务现金保障率和资产负债率对企业风险的判别能力更有效[3]。单变量判别模型虽然简单、可操作性强,但只能反应企业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方面的风险,存在指标单一、无法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等问题。
Altman(1968)最早提出了适用于上市公司的 Z 计分模型,他选取了 33 家破产公司和 33 家正常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配对抽样,通过多元判别分析法建立 5 个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得到度量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 Z 值,但却不能计算出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大小[4]。Almamy J 等(2016)指出将现金流量和 Z 计分模型结合可以更加有效地预测公司的财务状况,相较于传统的 Z 计分模型,其判别结果准确性更高[5]。多变量判别模型通过完整的财务指标体系和客观的模型假设,有效弥补了单变量判别模型的不足,但由于其对数据的统计分布要求较高,同时存在模型假设复杂、计算繁琐等问题,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企业的实际指导意义较小。
图 1.1 本文研究思路
图 1.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财务风险管理
风险是在指某些特定情况下导致出现某种结果的不确定性。目前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看,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的债务风险。从广义上看,财务风险是指存于与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使企业财务活动结果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而财务风险可能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之中,如运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等。
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利用相关信息和管理方法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适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达到既定财务目标、回避风险发生等目的。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循环、动态的过程,一般可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
一是风险识别。是指在企业的各个重要的业务流程中,用各种方法系统、连续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存在性和可能性。风险识别应尽可能发生在财务风险出现之前,及早的对将要面临的风险作出有效判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的首要环节,只有做好风险识别,后续的风险度量及相关的风险控制工作才能有效实施。可以说,风险识别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续相关管理工作的效果。
二是风险评价。根据风险识别的结果,即可开展风险评价工作。在不同时间、不同运营情况下的风险评价结果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准确对风险进行评价,才能确定财务风险的情况,进而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中。风险评价作为风险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对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尤为重要。
三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应先根据上述两个步骤中识别和评价的结果,深入剖析风险成因,进而制定准确、有效的控制措施,最后达到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控制首先是制度控制,从制度上制定相关风险控制措施,如运营程序、风险管控、岗位设置等,其次是技术控制,通过采取各项技术手段进一步降低由风险所导致的不利后果,如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分散等。
........................

2.2 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财务风险识别理论基础
(1)委托代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认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于是在上世纪 30 年代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已普遍存在于企业管理之中。在实际应用中,委托人一般为具备雄厚资金的出资人或者股东,但却缺乏企业管理能力,为了使企业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委托人会聘请具有相关管理经验的人员来管理企业事务。但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导致出现代理人与委托人面对风险时的不同态度及利益冲突两大问题。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其经营目的为企业价值及资产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代理人,经营者本身的行为或其他客观因素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运行结果很难确定。代理人可通过损害所有者的利益来追求自己的利益,产生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是因为经营者为追求潜在利益最大化而利用的自身信息优势。由于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的企业所有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有必要与代理人签署一份合约,以此形成共同利益的取向和行为取向,将所有者的利益与经营者的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我国公立医院的举办主体为政府,并长期对医院的发展、运营提供一定的财政补助支持,因此政府即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委托人,而院长等管理人员即为代理人,但与此同时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出现信息不对称、代理机会主义等问题出现。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其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看病需求,但院长等管理人员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等情况谋取私利。而在监管过程中,政府通常对医院的财务情况进行评价、监督,但财务情况仅能反映一定时段内医院的经营情况,而不能直接反映医院的各项业务流程,难以实现直接监督。因此,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用于及时监督及评估医院的财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表 3.1 RM 医院财政收入情况表
表 3.1 RM 医院财政收入情况表
.......................

第 3 章 新医改下 RM 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19
3.1 RM 医院基本情况.........................................19
3.2 新医改下 RM 医院财务风险现状................................... 19
第 4 章 新医改下 RM 医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4
4.1 外部原因.............................41
4.1.1 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41
4.1.2 医疗市场竞争激烈....................... 41
第 5 章 新医改下 RM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47
5.1 丰富筹资方式,提高资金运用效率...........................47
5.1.1 拓宽筹资渠道.................... 47
5.1.2 管控业务成本.................................. 47

第 5 章 新医改下 RM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5.1 丰富筹资方式,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5.1.1 拓宽筹资渠道
RM 医院作为一家公立医院,其筹资渠道受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因此,面对筹资渠道狭窄时,RM 医院只能采取风险承受的方式,同时通过其他方式获得间接筹资。
首先,努力争取财政投入。由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及医疗服务无自主定价权,因此决定了财政投入的必要性。RM 医院应明确自身的运营情况及投资计划,以便于向相关主管部门做好沟通及解释工作,尽可能的获得财政资金投入,同时在财政资金方面,RM 医院需严格按照资金使用途径,做到专款专用。其次,积极争取多形式的捐赠收入。不少企业都乐于向医院进行捐赠,此筹资渠道的成本及风险都较低,但在吸收民间资本时,应事先考量其社会资本的行业背景及社会评价,尽可能在后续使用过程中避免产生纠纷。RM 医院作为当地医疗整体实力最强的医疗机构,可以利用其在当地的影响力,探索其在医疗义诊、计生用品发放等公益性活动的赞助模式,但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能将赞助捐赠与利润分成混为一谈。
在拓宽筹资渠道时,RM 医院必须谨慎防范筹资风险,不能违背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在负债筹资前,要对其可行性、回报率、风险度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遵循按期偿付本息及效益成本原则等。另一方面,要对筹资方式进行整体考量,尽可能的提高其合理性。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RM 医院作为当地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其整体运营情况尚佳,但其收支盈余情况不稳定,再加之在新医改形势下外部政策环境和医疗竞争市场的不断变化,及疫情爆发等各种公共卫生突发情况,均会使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与挑战,使得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对医院的流动资金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其无法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的运营目标,同时造成工作人员积极性下降,无法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并形成恶性循环。本文通过对 RM 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分析,通过文献搜集、比较分析、定量分析及实地调查走访等方法,识别其财务风险与非财务风险,通过综合评价法分析其财务风险状况,并归纳总结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公立医院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医改的形势下,财政投入逐渐减少、医疗服务无自主定价权、药品及耗材零加成等政策环境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使得医院各项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财务风险的大小。因此,公立医院必须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下,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加强财务风险意识,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以实现自身持续性发展。
二是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的必要性。医护人员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其医疗专业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也对其防范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有决定性作用;而财务管理人员作为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主体,其专业素质的水平高低,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因此,在未来的运营过程中,公立医院应更加注重对在岗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