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商誉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7844 论文编号:sb2021022321562134666 日期:2021-03-07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并购商誉会引发审计师提高审计收费、延长审计报告时滞;商誉减值会引发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提高审计收费;国有企业会弱化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并购商誉引发审计师延长审计报告时滞、提高收费的中介路径是其增大了经营风险。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并购是上市公司克服内生增长瓶颈、实现外延式扩张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方式。2013 年在国内 IPO 窗口关闭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纷纷转向并购重组以实现扩张、募集更多资金,促使中国并购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国泰安数据库显示,我国境内并购和出境并购以完成日为基准,2013-2017 年分别发生 7540 单、4933 单、7797 单、8253 单、7958 单,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这一方式实现产业整合和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
随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规模的扩大,A 股的并购商誉总规模迅速上升。并购商誉是指企业收益水平高于行业平均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能为企业创造间接的经济效益,由企业良好声誉、优越的地理位置、卓越的管理经验等天然优势产生。随着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并购商誉作为一项重要的资产,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会计准则弹性的存在使并购商誉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成为一项难题,主观性较强,因此正确认识并购商誉及其经济后果意义重大。据同花顺数据库统计,2017 年存在并购商誉的上市公司占 A 股上市公司数量的 70%,相比 2013 年翻倍增长;2013 年末至 2017 年末,A 股(非 ST)上市公司并购商誉总额分别为 1013.39 亿元、604.46 亿元、1034.44 亿元、1261.20 亿元和 1944.84 亿元;并购商誉占净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1.17%、1.55%、2.58%、3.63%和 3.74%。2018 年 11 月 16 日,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 8 号-商誉减值》,针对并购商誉风险,对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有关各方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监管层的风险提示将并购商誉的经济后果延展到了独立审计领域。
会计上的资产“商誉”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的超额盈利能力,然而基于其真实价值的计量困难性,会计准则通常采用“总计价账户”的方法,使得现有的并购商誉成为并购过程中所有难以确认因素的“总计价容器”(杜兴强等,2011)[1],这就导致了两种情况,符合资产定义的并购商誉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而不符合的则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引发股价崩盘(王文姣等,2017)[2]。独立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外部约束力量,为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审计师在提供会计信息鉴证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上市公司的并购商誉予以关注。
.......................

1.2研究意义
考虑到并购商誉在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中的潜在风险,监管部门对并购商誉的披露提出了明确要求,以使投资者能够更加直接、全面地了解上市公司并购商誉相关情况,从而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事实上,除投资者外,审计师亦是公司并购商誉信息的重要使用者,公司并购活动和并购商誉会对审计师的决策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审计师作为资本市场的“守门人”,可通过提供专业、公允、客观的审计服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上市公司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性,有效监督市场运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探讨并购商誉与审计师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现有文献看,对并购商誉与审计师行为之间关系进行探讨的研究很少,这不利于对并购商誉的经济后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1.2.1 理论意义
国内学者关于并购商誉的研究集中在并购商誉的形成原因及其在企业层面、投资者层面的经济后果,鲜有文章站在审计师的角度,研究并购商誉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更未涉及不同产权性质下,并购商誉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本课题试图从审计师的角度切入,主要包括审计收费、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时滞等方面,研究并购商誉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对并购商誉的经济后果作出全面的评价。
其次,深化理解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在现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并购商誉对审计师影响的文章中,多是讨论并购商誉与审计收费的关系,对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时滞实证方面的研究很少,没有全面掌握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本文有助于深化理解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
最后,探究并购商誉影响审计师行为的具体路径和机制,如果并购商誉对审计师行为有影响,那么,更为深刻的一个问题是,并购商誉影响审计师行为的具体路径和机制是什么?本文将对并购商誉与审计师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中介变量进行验证,加深对并购商誉和审计师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2.1.1 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关键组成部分,该理论核心是决策者会根据公司的行为来判断公司当前甚至未来的经济形势,当社会公众对公司进行评估时,会根据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公司的评估。公司的行为向社会公众传递的信号是多方面的,因此公司在进行决策时不能只考虑盈利性,还要综合考虑该决策向社会公众传递的信号。在并购活动中,是否存在并购商誉以及并购商誉的大小、选择现金或股份或相结合的支付方式、业绩承诺情况等都在传递不同的信号,行业、产权性质同样影响信息的传递。由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存在,并购商誉给上市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影响不同。
2.1.2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契约理论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主要是对委托代理关系进行研究。委托代理关系是通过各种明示或暗示的契约,将一方主体与另一方主体联系起来,其中一方主体处于委托人、雇佣者、被服务人的地位,另一方主体作为受托人,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利,同时,受托人在这一契约关系中获得报酬的依据主要是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下,处于专业化的考虑,所有者倾向于雇佣具备优秀管理才能的经理人代其执行相关决定,但所有者和经理人的利益不完全相同,双方可能存在利益分歧,这就会产生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关系。另一方面,所有者希望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监督经理人的行为,使公司的经济情况更加透明准确,就产生了委托方和审计师之间的代理关系。审计师根据委托方的需求,进行相关审计活动,对经理人的经济活动起到监督作用。
.........................

2.2并购商誉的文献综述
2.2.1 并购商誉概念及影响因素
按照会计上的定义,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无并购,不商誉”,在我国,只有当公司发生并购时,并购方支付对价超过被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才被确认为商誉。而在评估支付对价时,往往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员工能力素质、客户认同感、企业社会价值等,这些因素大多难以量化。
国外对并购商誉的研究较早,早期主要研究结论是资产评估方法影响并购交易定价与并购商誉,之后国内学者结合本国国情,利用本国企业的经验数据也证实了资产评估方法对并购商誉的影响。Sharpe 和 Walker(1975)[3]提出公司的股票价格对资产评估产生影响,而资产评估是并购交易定价的重要参考依据。Bernard 和 Victor(1993)[4]通过研究工业企业和矿业企业的并购事件,得出资产评估与股票市价存在相关性,股票市价通过影响资产评估结果,进而对并购交易对价产生影响。随着资产评估研究的深入,学者们的关注点转移到资产评估对并购商誉的直接影响上。王竞达(2012)[5]从板块、行业、交易类型等视角,验证了资产评估方法与并购交易定价之间的符合程度。李彬(2015)[6]的研究也发现,被并购方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会对并购溢价产生影响,作为资产评估方法之一的收益法对并购商誉的影响最大,即收益法相比于其他资产评估方法会产生大额并购商誉。
支付方式影响并购商誉。并购公司可以采取的支付方式很多,其中以现金支付和股份支付最为常见。在支付方式对并购商誉影响的研究中,学者们得到的结论较为一致。以谢纪刚和张秋生(2013)[7]的研究为例,通过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比较现金支付、股份支付等支付方式对并购溢价的影响,并选取我国中小板企业非同一控制下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发现由于收益法的弹性以及股份折让的驱动,股份支付较现金支付更易造成标的评估价值升高,从而产生更多的并购商誉。
..........................

第三章 研究设计..............................15
3.1 理论分析............................15
3.2 研究假设.....................16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22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22
4.1.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22
4.1.2 不同产权性质的子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23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37
5.1 研究结论..............................37
5.2 对策建议................38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 15330 个全样本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直观地呈现各主要变量数据特征,具体见表 4.1。从表 4.1 可知,审计收费自然对数的最大值为 15.907,最小值为 12.468,换算成审计收费原值分别为8096966.10元和259886.43元,可以看出各公司的审计费用差异很大,审计师会针对不同公司不同情况收取不同的审计定价。审计意见的平均值为 0.024,说明有2.4%的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只占据了小部分,大部分公司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时滞自然对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4.787 和 3.584,未经对数化的审计报告时滞天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119 天和 36 天,差异明显,说明审计师对各公司审计报告时滞不同。并购商誉虚拟变量的平均数为 0.506,说明 50%左右的上市公司存在并购商誉。
表 4.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等理论基础,选取 2012-2017 年沪深两市 A 股非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并购商誉与审计师行为的关系,并考虑不同产权性质下,并购商誉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并购商誉发生减值时,对审计师行为造成的影响,以及并购商誉影响审计师行为的路径,探究是否存在中介变量。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并购商誉会引发审计师提高审计收费、延长审计报告时滞;商誉减值会引发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提高审计收费;国有企业会弱化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并购商誉引发审计师延长审计报告时滞、提高收费的中介路径是其增大了经营风险。
由此可以得到三个结论:(1)并购商誉的存在影响了审计师行为,对于存在并购商誉的上市公司,审计师会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延长审计报告时滞。同时也说明,作为重要监管力量的审计师,已经认识到了并购商誉的风险,并采用了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应对风险;(2)在不同的产权性质下,并购商誉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有所不同,我国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经营理念、承受的压力和盈余操纵动机不同,产生的审计风险不尽相同,国有企业由于天然优势和固有特征,降低了国有企业在并购时的盲目性,提高了并购商誉的质量,同时也弱化了并购商誉在后续计量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这降低了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进而弱化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比如更可能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时滞更短;(3)并购商誉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并购商誉引发的可能风险还没有显性化为商誉减值之前,并购商誉通过提高上市公司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经营绩效、增大了审计风险,从而使得审计师提高审计收费、延长审计报告时滞,也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 2012 年以来的并购商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负面的,间接说明了目前的并购商誉存在高估的可能;而在并购商誉风险显性化之后,即并购商誉发生减值后,则会导致审计师除提高收费外还会出具更多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审计师需进一步提升在商誉减值测试过程中的职业判断,促使企业更好地反映并购商誉的真实价值,以此充分发挥审计师的监管效应,促进并购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