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分权化改革悄然而至,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分权化改革。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这四十年间,经济年均增长 9.5%左右,Baicker(2005)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强激励,这与中央政府实行的分权化与市场化改革密不可分。从国家宏观政治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的财政分权、行政分权和经济分权为不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王丽萍,2018)。从微观企业角度来看,我国政府首先对国有企业进行分权化改革,提出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权管理制度来增强企业活力,然后逐渐扩展到从家族企业到私企的分权改革的实现(李森和孙红霞,2008)。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分权化改革悄然而至,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分权化改革。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这四十年间,经济年均增长 9.5%左右,Baicker(2005)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强激励,这与中央政府实行的分权化与市场化改革密不可分。从国家宏观政治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的财政分权、行政分权和经济分权为不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王丽萍,2018)。从微观企业角度来看,我国政府首先对国有企业进行分权化改革,提出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权管理制度来增强企业活力,然后逐渐扩展到从家族企业到私企的分权改革的实现(李森和孙红霞,2008)。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公司治理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而是扩展到了各个子公司、分公司,母子公司型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理论界就开始了对母子公司关系的研究。作为子公司角色学派的开创者,Barlett & Ghoshal(1986)4认为母子公司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子公司不再完全听令于母公司,而是拥有自己的权力。母子公司的关系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分权与集权程度的差异性管理即母子公司的管控模式问题也成为企业治理的核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发展。集权与分权是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权力分配方式,各有优缺点。从现实上来说,如果母公司管控过严,虽然有利于母公司统筹全局,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能使得政令统一,但同时也很可能限制子公司自身的发展而使子公司丧失市场竞争力,不能灵活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集团整体的创新发展;但如果母公司由于缺乏管控而失去了对子公司的控制,虽然有利于增强子公司工作的灵活性,但权力过于分散,可能使得不同分公司各自为政,增加企业管理费用,不利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集权与分权并不脱离决策而孤立存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偏向于集权型,绝大多数权力都掌握在高层管理者手中,这样可以强调结构的稳定性。然而 21 世纪是管理的新世纪,来自信息化时代的创新性、变革性、快速变化性给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代企业所倡导的柔性管理更是要求领导者将权力下放,实行更为扁平的弹性管理模式,从而拥有更快的市场反应速度和更高的管理工作执行力(陆安秋,2007)5。虽然集团企业可能为了保持对子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会偏向于使用集权的管理模式,但随着子公司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以及为了更好地适应经营环境以及组织对于管理灵活性和最优管理幅度的要求,企业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层面进行授权,这就意味着,集团公司可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授权下级企业进行灵活的经营。组织权力结构由狭长型到扁平型的转变,不仅是市场的要求,更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所必需的,但是母公司放松权力到何种程度才能提高集团整体治理水平是当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企业的市场价值将最终受到市场竞争状况的影响,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会阻碍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过度分权的管理模式下子公司决策权过大,使得集团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也要面临集团内部权力的竞争,这严重影响了企业集团的整体价值。除了受到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影响外,管理者自身的能力及努力程度也起着重要作用。如何使得企业在市场上拥有人力、财力和核心竞争力等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这些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企业各阶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组织管理模式的制约。
由于不同子公司所在行业、地区的市场环境不尽相同,公司提供的服务和销售的产品种类繁多,企业内外部产生的信息量巨大,为了分散管理上的压力,很多集团公司需要将一些决策权下放,以此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那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管控模式,是集权式、分权式还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如何把握分权这个度成为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首先从母子公司企业集团的角度构建出管理分权度指标,然后确定不适当管理分权是否会对企业投资效率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另外,本文运用模型回归的方法对企业集团管理层权力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进行更为科学的实证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科学严谨。这一选题丰富和发展了企业投资效率和企业生命周期等理论,对解决企业集团内部权力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
........................
第三章 研究假设 .............................. 30..........................
1.2 研究意义
企业的市场价值将最终受到市场竞争状况的影响,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会阻碍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过度分权的管理模式下子公司决策权过大,使得集团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也要面临集团内部权力的竞争,这严重影响了企业集团的整体价值。除了受到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影响外,管理者自身的能力及努力程度也起着重要作用。如何使得企业在市场上拥有人力、财力和核心竞争力等优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这些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企业各阶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组织管理模式的制约。
由于不同子公司所在行业、地区的市场环境不尽相同,公司提供的服务和销售的产品种类繁多,企业内外部产生的信息量巨大,为了分散管理上的压力,很多集团公司需要将一些决策权下放,以此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那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管控模式,是集权式、分权式还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如何把握分权这个度成为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首先从母子公司企业集团的角度构建出管理分权度指标,然后确定不适当管理分权是否会对企业投资效率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另外,本文运用模型回归的方法对企业集团管理层权力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进行更为科学的实证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科学严谨。这一选题丰富和发展了企业投资效率和企业生命周期等理论,对解决企业集团内部权力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母子公司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母子公司
母子公司是随着业务量发展起来的一种企业集团组织形式,以产权为纽带,将多个企、事业单位结合在一起,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当母公司与子公司分别作为独立的公司进行交易产生的费用大于两者结合起来产生的管理费用时,母子公司就有必要结合成一个企业集团;反之则不必要。母子公司类似于一种上下级关系,子公司虽然可以独立作出经济决策,但从经济上来说,母公司在整个企业集团中处于核心地位,能够决定企业的经营方针与财务政策,对下属子公司拥有实际控制权,在重大事项的选择上对子公司拥有支配权。蒋大兴(2001)8认为只有当子公司是母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或者母公司对子公司绝对控股时,两者才被称为母子公司。对于一般控制或者非股权控制的子公司,母公司只是对子公司进行参股,并通过拥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来控制子公司,这种情况多出现于跨国集团中由于政治法律等因素而造成的母公司不能直接控股的情形。徐康(2006)9指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主要包括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战略控制、财务控制、人事控制、资产控制等。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人事控制的母子公司分权,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的法人代表、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是否由母公司进行委派或提名,表现为管理上的分权与否。
母公司的利益实现离不开子公司的发展,良好的母子公司关系可以促进企业整体的健康成长,但每个子公司在企业集团内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会带来一定的冲突。母子公司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两者之间的权力分配方式,最常见的冲突如两权分离带来的代理问题,这些冲突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去完全消除。本文通过研究这些冲突的经济后果包括对投资效率和企业价值带来的影响来促使组织管理制度不断走向完善,同时优化母子公司之间的双向管理结构。
..........................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由 Berle & Means21在三十年代首先提出,他们指出,公司的所有权分布于各个股东之间,但是控制权掌握在管理者手中,造成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企业中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普遍存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行业环境的日益变化,企业管理者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兼顾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但代理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拥有管理被委托事物的才能。然而,委托人和代理人并不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委托人希望代理人运用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实现企业价值,但是代理人很大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比如最大可能来平衡自己的工资与闲暇时间等,会损害和偏离委托人的利益,导致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冲突。这些冲突更多地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谓逆向选择包括侵占资产、在职消费等;而道德风险则表现为代理人对待工作不积极,不尽最大努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反映在投资领域表现为代理人为了获得更多闲暇时间和避免投资失败的风险,可能不进行投资而造成投资不足,或者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而存在某种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度投资行为,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价值增值。
..........................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由 Berle & Means21在三十年代首先提出,他们指出,公司的所有权分布于各个股东之间,但是控制权掌握在管理者手中,造成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企业中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普遍存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行业环境的日益变化,企业管理者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兼顾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但代理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拥有管理被委托事物的才能。然而,委托人和代理人并不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委托人希望代理人运用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实现企业价值,但是代理人很大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比如最大可能来平衡自己的工资与闲暇时间等,会损害和偏离委托人的利益,导致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冲突。这些冲突更多地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谓逆向选择包括侵占资产、在职消费等;而道德风险则表现为代理人对待工作不积极,不尽最大努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反映在投资领域表现为代理人为了获得更多闲暇时间和避免投资失败的风险,可能不进行投资而造成投资不足,或者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而存在某种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度投资行为,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价值增值。
相关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Jensen & Meckling(1976)22指出,代理人的决策和代表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之间会存在偏差,代理人也就是管理层会通过权力寻租来损害所有者利益,同时代理关系的存在也会引起企业市场价值的减少。Levy & Hennessy(2007)23发现,如果管理层可以从公司投资中获得私利,那么即使这个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负或会损害公司利益,管理者也会投资此项目。刘银国(2012)24基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越多,代理问题越严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委托人一般处于劣势,无法掌握全面的信息,而且出于对委托监督成本控制的需要,委托人无法实施最有效的监管,当代理人拥有的权力足够大时,势必会产生非效率投资行为或出现企业低绩效现象。

..............................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35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5
4.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35
第五章 实证检验 .......................... 39
5.1 描述性统计........................ 39
5.2 相关性分析...................... 42
第五章 实证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
表 5-1 展示了 2007 年到 2018 年 A 股上市公司所有样本中关于母子公司管理分权和投资效率及企业价值的均值情况,经过数据整理后,本文总计获得 14659个样本,除了 2018 年样本量较少之外,其他年份的样本量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从表中可以看到,管理分权程度(DI)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意味着母子公司之间的权力分配在较高程度上集中在母公司。不适当管理分权(Abs DI)随着时间的推移,前几年有所上升,但近几年有所下降,虽然变动幅度不大但数值较大,表明上市公司不适当管理分权程度依然较高但情况在逐渐好转。从企业经营情况方面来看,非投资效率(Abs Invest)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投资水平正在不断增强。企业价值(TobinQ)的总体趋势并不明显,这与经营环境、企业管理权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关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文考察了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进程中,集团企业母子公司之间不适当管理分权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基于我国2007-2018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母公司及参控股子公司的组织架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分权程度高,虽然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成本,使集团各单位能更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但子公司拥有过多的决策权意味着子公司对企业现金等资源控制权加大,容易导致非效率投资的行为,因此,不适当管理分权会导致企业出现非效率投资,不适当程度越高,投资效率越差。第二,不适当的管理分权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总成本,会对其市场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第三,不适当的管理分权造成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非效率投资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背离,从而进一步对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第四,本文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上市公司在企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经营战略等都不尽相同,使得不适当管理分权程度对企业投资效率和市场价值的负面影响受到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企业在成长期发展较快,外部投资机会增多,但内部制度不够完善,企业进行不适当管理分权容易造成非效率投资,降低企业价值;企业在成熟期外部发展稳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趋于完善,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成本总和降低,企业进行不适当管理分权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企业在衰退期发展停滞,外部投资机会减少,为了应对各种生存风险,会谨慎对待各种投资机会,努力提高企业价值,企业进行不适当管理分权的负面影响也不显著。总的来说,不适当管理分权仅在成长期对企业投资效率和企业价值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或者通过影响投资效率进一步影响企业价值,在成熟期和衰退期这种负面影响较小。
6.1 结论
本文考察了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进程中,集团企业母子公司之间不适当管理分权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基于我国2007-2018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母公司及参控股子公司的组织架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内部管理分权程度高,虽然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成本,使集团各单位能更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但子公司拥有过多的决策权意味着子公司对企业现金等资源控制权加大,容易导致非效率投资的行为,因此,不适当管理分权会导致企业出现非效率投资,不适当程度越高,投资效率越差。第二,不适当的管理分权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总成本,会对其市场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第三,不适当的管理分权造成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非效率投资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背离,从而进一步对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第四,本文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上市公司在企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经营战略等都不尽相同,使得不适当管理分权程度对企业投资效率和市场价值的负面影响受到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企业在成长期发展较快,外部投资机会增多,但内部制度不够完善,企业进行不适当管理分权容易造成非效率投资,降低企业价值;企业在成熟期外部发展稳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趋于完善,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成本总和降低,企业进行不适当管理分权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企业在衰退期发展停滞,外部投资机会减少,为了应对各种生存风险,会谨慎对待各种投资机会,努力提高企业价值,企业进行不适当管理分权的负面影响也不显著。总的来说,不适当管理分权仅在成长期对企业投资效率和企业价值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或者通过影响投资效率进一步影响企业价值,在成熟期和衰退期这种负面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