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小说的逃离主题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3555 论文编号:sb2024070514525452588 日期:2024-07-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文珍的“逃离”主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但相对于市场走红的作家而言,文珍以个人映射时代的写作更体现了作家的责任感和敏锐度,她小说的“逃离”主题承担了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
第一章  文珍小说中逃离主题的呈现
第一节  逃离城市:理想追寻与现实失落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伴随着人类的涌入和聚集发展起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载体。在经济学逻辑下,作为经济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随着经济飞快增长和城市化加速推进,主流意识下的年轻人普遍选择走进城市,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际现代化大城市谋求机遇,已经成为一种高度共识的理性选择。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进城市,房价飞涨、压力增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关系疏离等问题不断出现,城市化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容小觑的城市问题。“城市是庞大无比的市场,也是一种难以动摇的秩序与生活方式”,③大城市有一套刚性的运行系统和管理机制,形塑着人们的言行。为了在大城市买一套房子,人生的所有运行轨迹都被规划好,要想在此生存下去必须努力工作,以夜继日,经济利益的获得因为人数多蛋糕小而变得艰难。社会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和权利分配,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离和陌生。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刻板压抑的生活导致人们对城市的乌托邦想象不断覆灭。面对各种现实困境,“逃离”成为文珍笔下“80后”青年最初的救赎。
一、 对北京现实困境的逃离
随着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后现代社会以开放的结构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作为对现代社会的超越与背反,后现代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与全球化并肩而行。后现代社会也可称为信息社会、消费社会、数字社会。与现代社会相比,后现代社会更倾向于非理性、相对论和虚无主义,具有反叛传统、去中心化、价值多元化、主体身份多元与流动等特征。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逃离关系:真爱渴求与情感落空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际关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能反映内心诉求与社会病症的领域。新世纪以来,情感结构包括男女之间的交往形式和婚恋观念都已发生改变,在性别平等、自由婚恋以及单偶制的社会体制下,两性关系日趋多元化,追求情感自由,注重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体验。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纯粹关系是一种外在标准己被消解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也仅仅是为了这种关系所能给予的某种奖赏。在纯粹关系的场合中,只有通过个体之间相互敞开的过程,信任才会出现。”①与传统社会关系不同,“纯粹关系”无关金钱和权利,也没有责任和道义的束缚,对“纯粹关系”的渴望,只是为了给关系双方带来回报。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没有责任和道义束缚的关系,同时也失去了责任和道义的保障。文珍的小说展现了“80后”一代面临的关系难题,包括对纯粹情感的追求和落空,她笔下的主人公往往选择从幻灭的爱情和失衡的婚姻中逃离。
一、 逃离幻灭的爱情
爱情构成文珍小说逃离主题的另一个面向,从第一部小说《十一味爱》开始,文珍总是钟情于书写爱情,爱情成为她表现和阐释世界的出口,这种爱情摆脱外部的标准而回归自我,当自我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对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让其感到幻灭,就像《果子酱》中舞者萨拉没有因在外乡漂泊无依的生活而幻灭,却因为鲁斯特大口吞食果子酱的动作而感到幻灭,因为此刻拥有鲁斯特的是果子酱而不是她。文珍笔下的“80后”青年孤独绝望地在大城市中挣扎,拼尽全力去融入其中,却始终没有归属感,城市特有的孤独体验让他们追求一种亲密无间而真实纯粹的爱情,但是“‘爱情’或亲密关系本身并不可靠,‘哪里是哪里,谁和谁,都是隔岸观火’,‘近在咫尺,可谁也安慰不了谁的孤独’”②,于是只能从幻灭的爱情中逃离。 
..........................
第二章  文珍小说中逃离主题的意蕴
第一节  外部世界:荒诞与虚无
后现代大城市的症候——荒凉与虚无,构成人物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时代大变革大浪潮中浮沉挣扎的“80后”都市青年,满沐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是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的亲历者,他们见证了物质资料由贫乏到丰裕,思想文化由守旧单一到多元开放,在享用改革开放果实的同时也面向新的生存困境,越来越陷入焦虑当中。他们面临着因房价暴涨而带来的物质困窘、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的就业压力、利益观念影响下的人际交往、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日复一日的工作、庸常凡俗的日常生活以及对于自我存在的迷失与困惑,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80后”的逃离行为。
一、 物质理想的追求与破灭
文珍笔下的“80后”大多来自于乡村或城镇,伴随着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经历了社会的变迁和城市化的推进,在教育普及和学校扩招的背景下,他们接受良好教育并获得相对高的学历,进入城市尤其是后现代国际大城市生活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作为城市异乡人,他们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合法健康的生存空间,但对于这些底层普通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家境普通且没有背景的他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生存最需要的就是金钱,然而工资涨幅远不及物价和房价的飙升,因此只能在时代激流中挣扎浮沉,随时准备逃离或正在逃离的过程中。
.................
第二节  内在精神:危机与救赎
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背景下以现代性为核心的社会转型,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不仅开拓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而且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由此引发的观念思想的转变使人们不可避免陷入精神的迷惘。出生于八零年代的青年群体,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在童年时期仍然处于单一的文化环境,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就是成为一个品学兼优、循规蹈矩的好孩子,然而从他们青春期到成年之后,社会已经发生剧烈的变化,他们被抛入多元价值体系之中,与原本的价值体系和精神观念发生冲突,进而产生自我认同危机,为了摆脱这种因为社会转型和巨变带来的焦灼与不安,文珍笔下具有反叛精神的“80后”青年主人公纷纷选择逃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年轻人为了体验整体性,必须在漫长的儿童期已变成的什么人与预期未来将成为什么人之间,必须在他设想自己要成为什么人与他认为别人把自己看成并希望变成什么人之间,感到有一种不断前进的连续性。”②若是青年不能够感受到这种完整性和连续性就会陷入自我同一性的迷惘甚至混乱状态,惟有获得稳固、持续的自我同一性才能获得成长。
.......................
第三章 文珍小说中逃离主题的叙事策略 ....................... 50
第一节 “追寻—逃离—回归”的叙事结构 ............................... 50
第二节 聚焦内心活动的女性叙事视角 ................................. 54
第三节 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冷调叙事语言 ............................ 58
第四章 文珍小说中逃离主题的意义和局限 ......................... 63
第一节 逃离主题的意义 ............................ 63
一、 文学意义 ...................................... 63
二、 现实意义 ....................................... 65
结语 ................................. 69
第四章  文珍小说中逃离主题的意义和局限

第一节  逃离主题的意义
文珍在小说中对“逃离”主题的特别关注和深刻思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可以具体归结为文学意义及现实意义两个层面。一方面,文珍小说中的“逃离”主题是对中国文学史上这一主题书写的承续,并为城市文学添砖加瓦,启发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文珍小说中“逃离”主题对于现实问题的揭示,对“80”后心理蜕变的展现,使之具备实际的指导性意义。
一、 文学意义
文珍小说的“逃离”主题拥有深刻的文学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逃离主题的承续。在《离骚》中大声呼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①的屈原,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波,在受谗诒讥无法实现抱负之后选择以生命来殉他“美政”的理想。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理想人格的陶渊明曾迫于生计做官,但“质性自然”的他与仕宦生活的黑暗与腐朽格格不入,于是逃离官场毅然归隐,发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②的人生领悟。中国名著《水浒传》中的林冲、柴进、解珍等众多英雄好汉因为不满当朝统治阶层的昏庸和奸佞当道的黑暗现实,逃往梁山并落草为寇,号召“替天行道”的他们与宋朝当权者抗衡。在被朝廷招安后,又在宋江带领下替宋朝统治者讨伐各路农民起义军。总之,中国古代的文学书写中已经出现逃离主题,而到了现当代,人们对逃离主题的关注和思考逐渐加深。鲁迅是五四年代觉醒的先驱,他笔下的知识分子们在时代的感召下决然出走追寻个人理想,却总是因为多种多样的社会因素以及自身思想局限而败下阵,最终回归原点。老舍的《骆驼祥子》所讲述的也是一个逃离未果的故事,祥子不停地在逃离,他渴望逃离车厂、逃离虎妞、逃离悲惨生活,却在兜兜转转以后,回到命运早就为他打造的牢笼。杨沫的代表作《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经历了两次逃离,第一次是逃离继母为她安排的包办婚姻,挣脱封建主义的桎梏;第二次是逃离与余永泽共同组建的家庭,冲破资产阶级的束缚从而走上革命的道路。不愿重复父辈生活的阎连科在小说中展现了年轻人逃离故乡又在精神上归乡。女性主义代表作家海男、林白、陈柒侧重书写女性从男权中心话语、女性伤痛经验中逃离,最终回归到封闭空间幽隐地展现女性的隐秘经验,完成自我的确认。针对不同时代语境和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创作者通过“逃离”主题予以展现和思考。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
结语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80后”正是成长于这样的时代变迁背景下,他们满沐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令先辈艳羡的生活环境:物质生活极大富足、政治环境清明和平、社会思想多元开放、文化氛围兼收并蓄。然而“一代有一代之烦恼”,“80后”在享用时代发展结出的累累硕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时代洪流裹挟而来的新危机和新挑战:从西方涌入的价值观和传播时代展现的多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面对多元的价值取向,缺乏人生经验的“80后”青年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中进退维谷,他们不肯像父辈一样墨守成规,却又无法在空前绝后、层出不穷的新观念中进行抉择,“80后”在众多的选择之下缺乏选择的能力,因此心理上陷入一种迷惘和困惑当中。不止于此,“80后”还经历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种种问题: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的环境危机、高度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畸形繁荣和快节奏、高强度、高效率的城市生活等,这些不仅带给人们巨大的生存压力,而且造成关系的疏离和情感的淡漠以及难以疏解的孤独体验。如此种种,使得看似幸福的“80后”的生存面临重重危机。
作为“80后”群体中的一员,文珍亲身经历了时代的变革,对同代人的集体境遇深有体会,试图用文学创作反映“80后”真实的生存状况,并且将自身经验和人生态度融入文学作品之中,从而形成小说的“逃离”主题。文珍通过普通小人物的不断逃离对自我以及“80后”群体进行审视。在“逃离”主题中,文珍将“80后”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困境整个地推至他们的面前,表现“80后”在困境的漩涡里孤独而绝望地挣扎。文珍对于“80后”的挣扎绝非隔岸观火、漠然视之,而是始终以一颗温情脉脉的心来讲述这些游离在主流社会边缘地带的小人物的故事,因为这些矛盾和挣扎不仅隶属于小说的主人公,也隶属于文珍自己和整个“80后”群体。文珍在展示了小说主人公在悲苦困境中逃离后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安排他们重新回归到逃离之前的空间、关系和生活当中,逃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次短暂的喘息,帮助人物在与现实拉开一段距离后重新审视人生。回归后的小说人物渐渐从当初的青涩幼稚转为成熟平和,不仅理智看待社会生存法则,而且学会了如何去爱,他们终于还是接受了不完美的世界和自我。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王祥夫小说的底层叙事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