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文学作品中的疾病书写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696 论文编号:sb2020100520032633357 日期:2020-10-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这贫瘠的土地上,她笔下的人物是值得同情,也是可恨的,正是这样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萧红丰富的文学世界。萧红在时间的长河中刻画这如同死水一般的呼兰小城里的人和事,利用疾病这一手段表达对女性处境的同情,也通过观察疾病这一行为看到了众多人物的面貌,在群像中找寻构成这冷漠、残暴行为的文化心理,揭示在病态的封建文化氛围中人的心理的畸形和扭曲。萧红还站在更高的视点去揭示人类自身的惰性和虚伪,对“大泥坑”生活的沉浸让人失去了奋斗的欲望,挣扎在物质生活中的人精神上的贫瘠是更为恐怖的,达到了对人性的洞察。但萧红是深爱着这片土地的,她在批判他们的同时也赞叹他们的韧性,生命的顽强,这复杂的情感来源于萧红内心是向往光明的,她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第一章  疾病氛围氤氲不散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恶劣
萧红出生在北方一个闭塞的小城市,在她所熟知的土地上,她度过寂寞又无忧的童年时光,成年后的漂泊生活让她时常回首故乡的土地,执着的书写中国北方的芸芸众生。在她所留恋的这片土地上,自然环境是极其恶劣的,一年中有四个月是寒冷的,即使是短暂的夏季也好像只是刺痛一下人们冻僵的皮肤一般,随后便又是满天的大雪、皲裂的大地。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是困难的,围绕着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地,艰难的谋生
萧红通过片段式的场景叙述,展现人们生活的不易,将人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用环境烘托人的精神气质,人反映环境的特征。 萧红善于将作品空间化分隔,《生死场》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空间所组成:麦场、菜圃、屠场、荒山等具体的空间将作品分割成独立的部分,围绕“生死场”这个中心展开叙述。时间仿佛失去了效力,除了四季的更迭和自然景物的变化外,人们仿佛生活在一滩死水中,平静的生老病死,人间轮回。“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旧是十年前,河水静静在流,山峦随着季节而更换衣裳;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 ①时间是模糊的甚至是停滞的,人的精神状态在这种循环中也萎靡不振,生命仿佛失去了健康与鲜活,疾病的影子也伴随着人们,一个个荒凉的自然场景的片段共同构成了整体背景环境的恶劣,疾病也在这种环境中悄然降临。
在这种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也异常艰难,常常是疾病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刻画底层人物生存境遇的悲哀。萧红笔下的很多人物的疾病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关,在《哑老人》中,肆虐的秋风、空冷的夜晚、严寒的天气与哑老人佝偻的身影交错,咳病的加重伴随着夜的深沉,秋风的怒号,最终哑老人在孤独中寂寞的死去,这里的风和瘫病共同侵蚀着老人的生命,加剧了悲剧的发生。文中的“秋风”对于哑老人而言,既是希望的象征,又是恐怖的代表,风从门口阵阵吹来,带来的响动让哑老人仿佛与外界社会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关联,但一次次的寒风袭来,让老人单薄的衣衫难以抵御严寒,秋风逐渐的侵入老人的病体,加重了病情的发展。文中的秋风还是老人情感上的寄托,在等待孙女的日子里,老人与秋风为伴,秋风已经成为孙女小岚的归家的预告,当老人等了一页也不见孙女时 老人的内心竟怨恨起秋风了,“望望门口,听听风声,都好像他孙女回来的声音。秋风竟忍心欺骗哑老人,不把孙女带给他。”
.............................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黑暗
萧红大多数的作品都致力于描写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受压迫,被剥削的贫农,他们的生存空间狭窄,精神上贫瘠。《呼兰河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穿不暖。”①他们想要追求的只是作为人最基本的生存的权力,这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奢望,从出生的身份是贫农起,他们就注定一生与贫困、疾病相伴。阶级的对立让穷人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物质条件的匮乏导致人们只能将目光锁在日夜操劳的土地上,为着“活着”这个简单的生存愿望而低头,繁重的农活使他们的身体遭受着损害,疾病也常常伴随左右。追其根源是不公正的社会秩序将底层人民的生存空间挤压,在缝隙中艰难求生的人们身体和精神上遭受着双重疾病的困扰。不协调的社会关系终将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在病态的社会关系中残喘的底层人民也举起反抗的大旗,《生死场》中赵三策划的“起义”最后虽然失败了,但也可以看出被压迫的人们的积怨之深,不公正的社会分配,残酷的阶级压迫使人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王阿嫂的死》中刻画了王阿嫂这一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怀着孩子却依旧要拖着沉重的身子做苦力,还带着一个九岁的女孩小环,相依为命的讨生活。文中多次通过王阿嫂的口中道出“穷人逃不出地主的手”②这样残忍的事实,地主与贫农形成两个鲜明的对立阶级,压迫与被压迫的形式也由此产生。于是文中没有任何掩饰的刻画着地主的丑恶嘴脸,“张地主手提着蝇拂,和一只阴毒的老鹰一样,震动着翅膀,眼睛突出,鼻子向里勾曲着,调着他那有尺寸的阶级的步调从前村走来,用他压迫的口腔来劝说王阿嫂。”③“阶级”、“压迫”两个词将王阿嫂和地主对立了起来,也明确表明了穷人的地位是被压迫的。萧红在揭露地主的罪恶时,不仅注重描写阶级对立中地主的施压和贫农的穷苦,还着重在人性方面刻画地主凶残的面目。杀死王阿嫂的丈夫却装作好人,继续压迫着王阿嫂,对王阿嫂肚子残忍的一脚加重了王阿嫂怀孕的痛苦。对于底层的劳动妇女而言,生育更像是一场灾难,一场大病,这病是由男人所支配的,却要把女人的性命当作赌注,地主对王阿嫂的打骂无疑是在为这疾病推波助澜,最终王阿嫂在痛苦中死去,孩子也死去了。文中对女性生育的描写是直击身体上的疼痛的,没有圣母般的光环,有的只是疾病般的折磨,没有良好的医疗手段,更没有温情的人性关怀,女性的生育体验是一场疾病,病因来自于几千年来两性关系的不平等,女性要承担传宗接代的职责,病状是生育时备受折磨的身体和心灵,治疗的手段是传统落后的接生方式和男人的指责。多种条件的规范中女性的身体成为了一个工具,尤其是当一个孤零零的寡妇生育时,外来的阶级压迫无疑是一场酷刑,足以剥夺人的生命。萧红早期涉足创作,就关注到地主和农民相互对立的阶级矛盾,而且显示出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想倾向,并且着力刻画在阶级对立中农民的悲惨处境,阶级的压迫使农民饥寒交迫、身体柔弱,时刻呈现出病态,一旦遇到些打击,就走向毁灭。
.............................

第二章 女性独特的疾病体验

第一节 萧红自身的创伤性体验在作品中的投射
林贤治在《漂泊者萧红》中这样说道:“在中国文人集中,萧红是一个异数。没有一个作家,像她一样经受饥寒交迫的痛苦;没有一个作家像她一样遭到从肉体到精神刑罚般的凌辱;也没有一个作家,像她一样被社会隔绝,身边几乎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陷于孤立。”①自身丰富的经验使萧红对病痛、生命有更丰富的体会,她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作品中人物的经历,自然在情感上获得了共鸣。萧红也主张创作的题材要和作家的情感取得共鸣,她笔下的人和事多带有自己的生命体验,这是她自序传式的写作方式的原因之一。许广平在《追忆萧红》中同样提到“生活的折磨,转而使她走到文化领域里大踱步起来。”②萧红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上所受到的摧残化为创作素材,在文学作品中尽情的发泄,尤其是身为一个女人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使萧红更加关注女性的悲惨命运。了解小说中有关疾病的书写,分析小说中女人这个群体所遭受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能够更加了解萧红的创作心理和思想情感的表达。
一 一生受多种疾病的困扰
萧红作品中的疾病描写与她自己的疾病体验有着很大的关联,正是因为有对疾病深刻地体验,才能够感同身受的写出在生活中的磨难中,疾病带给人生命的摧残。生命的存在需要死亡来作为一个参照物,有“死”的映衬才得知“生”的珍贵,疾病作为一个渐进死亡的过程,它的存在让我们了解未知的死亡,面临死亡的恐惧,所以疾病让我们能更加的去理解生命的真谛。萧红多病的经验让她一生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多次的渐进死亡让生命的火花更显得灼热,可以说萧红的文学之路是与疾病相伴的,疾病也让她更加清楚生命的意义。
...........................

第二节 疾病书写中的三种角色定位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的关注点多落在“受罪的女人”身上,通过女人患病这一集中性的事件,观察病者自身的处境状态和周围人对病人的处理方式,三种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立场,其思想也存在差异性。以发散性的眼光去观察不同状态下人们不同的心理,发现这疾病的根源是深远的,疾病不仅降临在女性身上,整个村庄,社会都笼罩在疾病的氛围之下,通过对疾病的集中描写,揭示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延袭下来的陋习。
一 病人身体丑陋化呈现
在文学作品中,疾病的展现呈现出复杂的审美取向,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呈现出审美化的倾向,《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虽体弱多病,却也增添了几分娇媚,更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世遭遇。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对肺结核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关系作了十分详尽地论述,“人们一直乐于用结核病来赋予死亡以意义——它被认为是一种有启迪作用的、优雅的病。”①结核病之所以有这样的意义是由于它的症状通常为:“表现出来的活力不过是来自虚弱,脸上的潮红看起来像是健康的标志,其实来自发烧,而活力的突然高涨可能只是死亡的前兆。”②尽管结核病看起来虚假的症状背后隐藏着痛苦,但人们却乐于采取结核病表面上的乐观现象,并且从中发现诗意。可以看出,以上的例子是从疾病的审美化角度去看待疾病的,而萧红却着意展现疾病带给人肉体的折磨,以女性疾病状态下的惨状为视点,去探讨女性丑的面孔下所具有的疾病审美内涵。
萧红作品中的死亡、疾病多发生在女性人物的身上,在对女性患病的状态,样貌的描写上也是重点呈现女性“非人化”的特征。月英曾是打鱼村最美的女人,可是在患了瘫病之后身体却及其丑陋:“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①月英生病前后极大地形象反差体现了疾病对人身体上的摧残,表现了疾病对一切美好之物的毁坏,在前后面容的对比中感受到疾病的力量。但即使是这么悲惨,可怜的月英却没有得到丈夫的关心爱护,在得知救治无望后,月英的丈夫用砖围住月英的身体,不喂她饭菜和水,任由月英的身体被蛆虫一点一点掏空,哀嚎整宿。丈夫的冷漠与月英的惨状相互交映,在女人失去生育价值和劳动价值后得到的只能是男性的抛弃,利益至上的人性弱点暴露的毫无保留,在月英的痛苦哀嚎中悲剧的气氛到达了顶点,月英在看到镜子中自己的容颜时大哭说道:“我是个鬼啦!快些死吧!活埋了我吧!”②  求死的决心体现着这个女人最后的尊严,也透漏着深深的绝望。月英因疾病而呈现的身体的丑陋化,鬼魅化与人性的自私冷漠交织在一起,萧红真实地描绘疾病带来的肉体折磨与毁形,从而通过对疾病真实状态的描写,也通过这个女人前后容貌的反差去叩问以冷酷对待她,以致月英失去最后救命稻草的丈夫,体现出人心的冷漠与情感荒凉的精神现实。
.........................

第三章 疾病隐喻下的荒凉世界 ........................ 31
第一节 疾病的生命主题 ................................. 32
一 疾病使人“动物化” ........................................ 32
二 疾病打破生命的沉寂状态 ............................. 34
第四章 萧红疾病书写的独特价值 ...................... 46
第一节 东北作家群中的独特景观 .......................... 46
第二节 现代文学中的“体验者” .......................... 49

第四章 萧红疾病书写的独特价值

第一节 东北作家群中的独特景观
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事变”以后流亡到关内或在日满统治下坚持文艺斗争的东北籍作家,他们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同时也活跃着时代的脉搏,大多取材于家乡人民抗战事迹和古老的东北土地的痛苦蜕变。主要作家有萧红、萧军、舒群、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等。作为东北作家群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萧红的创作与这一创作群体有着相似的主题,美学追求,但由于萧红的创作心态、角度、视点和宗旨的不同,萧红的创作在东北作家群中呈现出异质的特点,尤其是萧红创作中的“人类意识”和“历史意识”,显示了萧红与众不同的文学气质,对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是一种补充甚至是超越。
与其他东北作家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不同,在萧红的笔下,战争作为一个大的叙事背景而存在,战争隐隐的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导致人们生活混乱,精神紧张:《朦胧的期待》中,李妈送别要上前线的心上人,痛苦不舍得心情难以言表;《看风筝》中灭有描写儿子在战场上的厮杀,而是着力刻画一位苦苦思念儿子的父亲形象;《莲花池》中描写了一对相依为命的爷孙在战争中食不果腹的生活。萧红并没有选择直接的暴露战争,而是将战争作为背景,侧重于表现真正中普通人生活的困苦和精神上的迷茫。
萧红还将启蒙和救亡的主题联合到一起,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麻木和艰辛,呼吁人民精神上的觉醒,从另一个角度更加贴近救亡的主题。评论家赵园说:“她不像‘东北作家群’中某些同伴那样,努力去呼唤原始的生命力,大自然的野性的生命。她把‘生命感’灌注入她笔下那些极寻常的事物,使笔下随处有生命在勃发、涌动??萧红并不大声呼唤生命,生命却流淌在她的文字里。①萧红的笔下处处体现着对于生命的发现,她热爱这片土地上富有生命力的景物:生机盎然的后花园、蝴蝶飞舞的天空、大片的庄稼??同时,她也对于生命的萎靡、停滞而感到怅惘。呼兰城庸庸碌碌生活的人们,受尽人间疾苦却从不思考生命意义的底层人民、被封建传统文化所戕害却不自知的人们??萧红不同于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她关注的是民族话语笼罩下小人物的生命形态,将审视和批判的目光投到病态的国民性上去,关注大时代下底层人们的精神状态。
...............................
 
结语
萧红作品中有关于疾病的书写不仅出现在《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中,在很多散文和短片小说中都有关于疾病的描写。《哑老人》中下半身瘫痪的老人,苦苦等着孙女却等来了死亡;《山下》中照顾跛脚母亲的林姑娘给“下江人”做工,由于母亲的贪婪得了疟疾;《后花园》中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意识的冯二成子害者相思病而郁郁寡欢??疾病不仅展现了人物生命的脆弱和生病时的惨状,还能够以疾病为视点去观察周围人的处理态度,造成疾病的多方面原因。萧红热衷于疾病书写也是跟她自身忍受着疾病的摧残是分不开的,和萧军生活在商市街的时光既是温暖又是伴随着伤痛的,“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俗语在萧红和萧军身上体现了出来,他们会因为一小块木柈而奔波在寒冷的街道上,因为贫困,终日与寒冷饥饿相伴,也因为贫困,既感受到爱人带给自己的安全感又感受到人在生存边缘挣扎中缺点的暴露,萧红忍受着一个女人无能为力的孤独,这孤独既来源于生活的压力也来源于萧军的大男子主义,但反观萧红自己,她的懦弱和对萧军的依赖是她精神痛苦的根源。萧军出现在萧红最绝望的时刻,以自己强有力的臂弯给了萧红一方安全之地,萧红是依赖萧军的,在物质上她每天在小屋子等待萧军的归来,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斤斤计较”着;精神上萧红也是依赖萧军的,她忍受着萧军的精神出轨,在散文中用“马蹄打在街石上”①来隐喻男人的轻薄,描写了朗华潜意识里对其他女性的爱恋。即使对萧军有多种不满,萧红仍然依赖萧军,身为一个女人萧红也无法摆脱对男性的依附,所以在作品中,萧红多安排女性身染疾病,因为萧红真切的体验过疾病,也知道当女性患病时男性的态度,尤其是深受封建思想桎梏的传统女性身患重病时男性的薄凉就更显了。萧红用疾病探讨两性之间的关系,体察到女性依旧卑微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女性功能性的作用丧失后既面临的是被抛弃、被怨恨的处境。萧红为女性发声,将自己融入到所写的人物中去,仿佛自己在痛着,作品中深受疾病折磨的女性又何尝不是萧红自身的投影呢!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