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挑战,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按每日生活费1.25美元为贫困标准,全球有12.9亿人处于贫困线下,相当于发展中国家总人数的22%。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贫困问题也依然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经济强国的美国,2008年仍有3980万的相对贫困人口,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3.2%。在世界各国,贫困人口经常受到社会的排挤和歧视,也得不到应用的尊重,由此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使得社会矛盾激化,不稳定因素加大,直接影响了世界的稳定与发展。我国的贫困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贫困人口规模很大。《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大概相当于每日1美元),我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指定的每人每天1.25美元的极端贫困标准来看,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将会更多;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的弱势地位突出。我国在贫困人口逐渐减少的同时,贫困人口与其他农民收入差距呈迅速扩大的趋势,贫困人口的相对弱势地位突出。1992年贫困农民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收入比值为1:2.45,2001年为1:1.85,2010年扩大到1:4.46⑴。与其他群体相比,贫困人口在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条件较差,造成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由此可见,新时期中国政府的扶贫形势依然很严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和经济发展一直是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由于受历史、自然和社会等问题的影响,民族地区的贫困现象非常突出。目前,我国共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少数民族扶贫幵发重点县(以下简称民族扶贫县)有265个,占44.8%。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65个民族扶贫县开展的贫困监测调查发现,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家扶贫重点县的平均水平民族扶贫县的贫困程度更深,贫困人口约有675.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5%,比国家扶贫重点县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2%和7.7%。2011年国家统计局对调查的数据统计显示,如果按2536元的贫困标准来看,民族八省区的还存在3917万的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32%,贫困发生率为2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8个百分点1。并且民族地区的贫困群众由于生存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弱,导致返贫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末,民族自治地区由于受自然灾害和疾病影响而返贫的人数高达226.4万人,返贫率为15.3%,个别地方高达30%~50%,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现象。在扶贫开发的新时期,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是全国扶贫幵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面积238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5个社区118个村,总人口 20.47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44.1%,农业人口占86.17%,贫困人口占32%。2002年,马边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4年确定为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定点帮扶县,是省纪委监察厅、省公安厅、省电力公司对口帮扶县。马边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乌蒙山片区重点县,并被纳入省委、省政府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虽然扶贫幵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一是马边县是生态源区,具有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二是贫困面积大。2011年乡村人口数约为17.55万,而贫困人口却高达5.85万,贫困发生率高达28.58%,远远高于四川省扶贫重点县的平均水平。三是贫困程度深。2011年马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689元,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现有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落后的偏远山区,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髙。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2.1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贫困的概念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人们对贫困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最初学者们认为贫困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不足缺乏基本生存的物质资料,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收入贫困或绝对贫困。1899年朗特里给贫困下的定义是"如果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不能被家庭总收入所维持,就可以说该家庭已经处于贫困状态,他还提出划分贫困家庭的收入标准[32]。学者们通过对贫困问题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了贫困的内涵,把贫困问题看成是政治学和社会学问题,这一看法超越了经济学的范畴。以阿马蒂亚?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能力贫困”,他声称收入低下不是贫困唯一的特征,重要的是基本能力被剥夺,就是说贫困不仅仅是比其他人缺少财富,而是没有获取生活物质最基本的机会,即缺乏最低限度的“能力”,即能力不足才是贫困的根源_。2000年世界银行在对过去贫困定义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贫困不仅指低收入和低消费,还应该包括在其他领域如教育、医疗卫生等取得的成就较少”。根据我国贫困地区的现状特征,国内专家学者大都倾向于从经济意义来理解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他们通常的划分方法,绝对贫困主要是指不能满足最低生存条件的收入水平,表现为贫困者无法维持生存水平的一种状态;而相对贫困是相对而言的贫困概念,它与贫困者所处的时期和社会经济环境相关的。从贫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对贫困的定义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早期的贫困指收入贫困或绝对贫困,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是强调的重点;而新近的贫困定义开始考虑到个人的能力和社会权利,强调是贫困者获取生活物资的能力不足和其应该享有的一些权利丧失,适合用相对贫困来衡量。基于此,波士顿大学的瓦格尔博士将贫困研究分为三个层次,收入贫困层次、能力贫困层次和权利贫困层次,如图2-1所示。
第3章马边彝族自治县贫困现状分析........... 22
3.1马边彝族自治县贫困现状........... 22
3.2马边彝族自治县贫困的特征........... 24
3.2.1经济贫困,农民收入低........... 25
3.2.2环境贫困,基础设施落后........... 26
3.3.3文化贫困,人口素质低........... 27
3.3马边彝族自治县的主要扶贫方式 ...........28
第4章马边彝族自治县扶贫开发效果评价........... 33
4.1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4.2扶贫幵发效果评价 ...........43
4.2.1综合扶贫效果评价结果........... 43
4.2.2综合扶贫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43
4.2.3扶贫效果不显著的原因分析........... 44
第5章马边彝族自治县扶贫开发的措施........... 46
5.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46
5.2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47
5.3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48
结论
本文在借鉴贫困理论及反贫困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以马边彝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对马边县的贫困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在分析比较各扶贫开发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扶贫幵发效果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全县扶贫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提出了针对马边县实施扶贫开发模式的措施和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从收入、能力和权利三个方面把握贫困与反贫困内涵,并归纳分析了贫困的成因,接着从不同角度将国内外常用扶贫开发模式进行分类,并作深入理解。
2、论文对马边县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四川省三个民族自治县的相关经济指标,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马边县的贫困程度较深,全县的贫困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贫困,农民收入低;环境贫困,基础设施落后;文化贫困,人口素质低,由此得出马边县的贫困现状不容乐观。
3、论文在对马边县现有扶贫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扶贫幵发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对各类评价指标的选取,得到了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评价,指标的体系相对简单且易操作。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马边县综合评价指标进行了评判,从综合评价指数来看,马边县的扶贫效果一般,扶贫开发工作在降低贫困人口和缓解贫困方面的效果较为突出,但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方面效果不显著。最后,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认为马边县接下来的扶贫幵发工作应当坚持以“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加大扶贫力度”双重任务为目标,接着对马边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4、马边县作为彝族聚居地和国家扶贫重点县是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贫困县,故以马边县为研究对象,可以较好的反映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通过对马边县扶贫模式及扶贫效果的研究可以较准确的把握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幵发工作。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也要努力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应年份出版。
[2]马尔萨斯.人口论.郭大力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22
[3] Goerge H.Progress and Poverty: Why there are recessions and poverty amid plenty andwhat to do about it[M]. New York, 2006:165,181.
[4]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谨斋译.商务印书馆.1966.
[5] Harvey Leeibenstein, "Property Rights and X-Efficiency: Comment."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83,83: 831-42.
[6]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
[7]王雨林.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8] Agnes R Quisumbing, Lawrence http://www.sblunwen.com/mzgxslw/ Haddad, Christine Pena.Are women overrepresentedamong the poor? An analysis of poverty in 10 developing countries[J] 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1,66(1):225-269.
[9] Chris Elbers,Tomoki Fujii,Peter Lanjouw, Berk Ozler,Wesley Yin.Poverty alleviationthrough geographic targeting: How much does disaggregation help?[J] 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52007,83(l): 198-213
[10 ] S .M. Jones, H. Eidelman, M. Yudron..Poverty and AdolescentDevelopment[M]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2011:26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