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学论文参考资料:以概念格为基础的图书馆知识组成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inbingkun 点击次数:66
论文字数:24332 论文编号:sb201309151358268294 日期:2013-09-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论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DL)[1]作为网络数字时代信息知识的集散中心,是以知识概念为支点的一种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的综合体。数字图书馆以知识作为存储、加工、处理的对象,它对知识的处理既包括外显知识(ExplicitKnowledge)也包括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2],并且关注于知识的体系结构[3]与知识间的关联关系[4]。因此,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5]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核心作用。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自 20 世纪 90 年代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DL)这一概念诞生以来,学术界针对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研究就从未中断,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着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展开,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实推进。今天,数字化馆藏资源已经极大丰富,而人们在享受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巨大成功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即由于开放语义网络环境下资源标注的重点及各类口径参差不齐,用户往往面对巨大的知识资源矿藏却束手无策,难以提取有效的知识。鉴于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术界的有识之士纷纷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相关研究。目前,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本体论、语义学、文献计量学、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不断地融入到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进程中来。而提高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的质量,必须要具有跨学科的视角,系统地整合多学科方法来开展研究。将概念格(ConceptLattice)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领域本体构建和映射,在基于领域本体呈现知识结构的同时更深层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并最终构建起多本体协同知识地图以提升知识组织的质量和知识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满足数字图书馆用户的知识需求。
1.1.1 研究背景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开放式语义网络环境下将数字图书馆资源实现概念化和语义化,强化和明晰知识结构,挖掘和丰富知识关联,提高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质量和知识服务的效率。因此,本研究的开展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背景、学科背景和技术背景。首先,我国信息服务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提出了强化知识组织、深化知识服务的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6]中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知识服务是现代信息服务业新兴的发展方向,而数字图书馆作为以知识资源为核心的一种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环境,已成为科技发展与创新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和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保障和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升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质量和知识服务能力已成为各个国家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次,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和用户需求的知识化,是本研究的学科趋势和实践背景。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伴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蓬勃发展,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不断深化。从文献、信息转变为知识,呈现出概念化和知识化的趋势,学术界的理论研究热点与前沿已经从早期的重视文献组织到提倡信息组织,最后聚焦于知识组织。研究的核心问题也由“标题词表”到“叙词表”再到“本体”,从而标志着人们对知识间的关系由“等价”关系到“等级”关系,再到“关联”关系的认知进化。这一进化路径使得人们对知识组织的认识从“词汇/文献”的层面升华到“语义/概念”的层面,从二维的平面层级结构走向多维的立体空间结构[7]。实践方面,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工作的本体化进程成为知识组织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一些实验本体及本体化知识组织工具相继诞生。图书情报学核心话语概念化、知识化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构建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推动数字图书馆资源语义化进程的实践。同时,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深入应用,克服了时间、地域、机构之间的隔离,使科研人员、信息媒介、知识资源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营造了 E-Science 协同科研环境和 E-Learning 的协同学习环境。在新的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知识化。快速存取、有序组织、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是适应信息环境的变革和满足用户需求知识化的必然要求。第三,概念格(Concept Lattice)理论与技术为数字图书馆资源语义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概念格作为数据分析研究领域近年来最活跃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不会人为减少复杂性,且包含了所有的数据细节[8],是当前概念化知识处理的有力工具。概念格引入本体构建及本体映射可解决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异构及语义异构问题。开放式语义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资源语义化进程引入了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中的大量智能方法及专家知识,经过本体构建、本体映射对数字图书馆资源进行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有助于提高信息加工和服务的知识含量。但如何借鉴整合学术界概念格理论与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构建与映射,建立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地图,改善和提高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质量与效率,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国外的研究也还处于发展阶段。
 
第 2 章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概念格理论与技术..................27 
2.1 形式概念分析与概念格 ..............27 
2.2 概念格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9 
2.3 概念格建格工具的比较 ...............39 
第 3 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及其体系结构.....................49 
3.1 知识组织及其体系结构 ..................49 
3.2 知识组织中的知识关联 ..................56 
3.3 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63 
第 4 章 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知识组织................71 
4.1 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市场细分 ..............71 
4.2 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知识关联规则挖掘 ....................79 
4.3 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知识序列模式挖掘 ....................87 
 
总结
本文是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44)“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构建”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全文围绕知识组织这一人类社会中历久弥新的课题,结合当前开放式语义网络的发展趋势,针对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展开研究。研究中首先对当今概念化知识处理的形式概念分析与概念格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系统的分析,提炼与明确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对知识及知识组织从哲学和图书情报学两个角度进行了追溯,对知识组织及其体系结构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分析与定位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知识组织研究和基于概念格的社群分类法(Folksonomy)知识组织模式与开放存取(Open Access)研究,详细审慎地论证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概念格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结合语义环境下本体在知识组织中的研究现状与实践,提出了本体与概念格互补融合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框架构想与技术策略。通过基于概念格的异构资源领域本体构建和基于概念格的跨本体映射研究,分别从“概念格 本体”的正向促进与“本体 概念格”的逆向解析两个方向对该理论构想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论证。最终基于这一理论框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构建了基于概念格的多本体协同知识地图。全文的主要观点与研究结论如下:
由固化到柔化是人类知识组织及其体系结构的演进路径。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中,无论是线形、树形还是盒状的结构,都带有明显的等级制与中心化烙印,知识被人为地割裂成一个个所谓的知识单元,进而被严格地归入到固定的框架范围内,知识间的关联与耦合被泯没在这种秩序森严的固化结构中。开放式语义网络的发展以及知识组织相关理论的不断成熟,使得知识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随着大众对知识掌控能力的增强,以及知识自身交叉融合的延伸拓展,知识组织中等级与归属的特征逐渐淡化,关联与交融的属性日渐显露。柔性化的、可伸缩的、非中心化的知识组织体系必然是未来知识组织及其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Greenstein Daniel, Thorin Suzanne E. The Digital Library: A Biography[M]. Washington: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 2002.
[2] 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 Schoenfeld Alan H, Herrmann Douglas J. Problem Perception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inExpert and Novice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er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2, 8(5): 484-494.
[4] Thomas Katherine T, Thomas Jerry R. Developing Expertise in Sport: The Relation of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94, 25(3):295-312.
[5] Mannes Suzanne M, Kintsch Walter. 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Text Organization[J].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87, 4(2): 91-11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7] 滕广青, 毕强. 知识链接的内在机理及学源演变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 33(2):21-24.
[8] Ganter Bernhard, Wille Rudolf. Applied Lattice Theory: Formal Concept Analysis[OL].[2010-9-29]。
[9] Gruninger Michael, Lee Jintae. Ontology: http://sblunwen.com/tsgglxlw/  Applications and Design[J]. Communications ofthe ACM, 2002, 45(2): 39-41.
[10] 毕强, 滕广青.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及热点分析—基于 IRMJ 和 JASIS 的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 35(5): 80-90.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