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参考资料:军事外交与中国军队世界形象塑造用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inbingkun 点击次数:169
论文字数:24232 论文编号:sb201309141336588262 日期:2013-09-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言
 
乔舒亚,库拍,拉莫(JosuaCooperRamo)在其题为《北京共识》(TheBeijing Consensus)的著名研究报告中曾说道:“中国名副其实的_起正在重新构建国际秩序。” 时至今日,中国堀起已成为国际政治中任何人都难以否认或无视的客观事实,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和明显增强的全球治理参与能力,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关键角色。但是,国际影响力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国家形象的必然提升,伴随着中国_起速度的不断加快,各种猜忌、攻击和批评的声音也一时蜂起,从“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到新近出现的“中国傲慢论”等国际舆论严重干扰了中国的外部环境,使中国的国际形象遭到了扭曲。而在中国国际形象起伏不定的同时,越来越为世界所关注的中国军队也经受着国际舆论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回潮和各种针对中国军队和军事现代化发展的不实之词和无端诋毁,都令中国军队的国际舆论处境越发不利。可以说,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和国家的整体国际形象是紧密关联的“命运共同体”,而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的相对薄弱正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国家整体形象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在世界体系深刻调整、国际舆论环境空前复杂的局面下,要想争取外国公众对于中国实力增长后的信任与认同,塑造有利于中国实现全面发展的国际大环境,改善中国军队国际形象(从而提升中国整体国家形象)就必、然是一项绝对不能回避和轻视的重要战略任务。化解疑虑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真诚和沟通,而近年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以外国公众舆论为直接目标对象的新型外交模式一公共外交无疑正是国际交往中一种消除误会、增进了解的有效方式。对于融入国际体系程度不断加深、希望获得国际社会更多理解的中国,公共外交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2009年3月,杨洁篪外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中国要努力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特色的外交理论以应对趋于复杂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对人文外交、公共外交等具体领域的外交更加重视。
而在2010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杨洁篪外长更指出推进公共外交是“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在中国作为后发崛起国、国家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严重不相匹配的背景下,公共外交日益成为中国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的一项关键性战略选择,开展公共外交已成为中国决策层、学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目前,虽然开展公共外交已经上升为中国一项重大的长期战略,但对中国军队而言,公共外交仍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军队仍将对外传播自身形象的活动定义为军事对外宣传(军事外宣),但军事外宣从其理念到运行机制实际上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21世纪信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从而令中国军队的诸多努力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也正因如此,全面改进以往的军事外宣系统,寻找一种阻力较小、成效更佳的对外沟通模式就成为了当前中国军队的迫切需求,而本文认为,将公共外交理念引入军队、全方位推动军事公共外交活动将是中国军队提升自身国际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当然,对于军事公共外交的概念和内涵,国内外学界人士至今都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定义和深入的讨论,而这正是本文所要完成的工作之一。除此以外,当前中国军队开展军事公共外交具备哪些内外部条件?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具有何种特点?中国军事公共外交在实践过程中反映出了哪些问题和不足?今后如何深入推进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发展?这些也都将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选题缘由
随着综合国力的稳步上升和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中国近年越来越重视自身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不断加大对软实力建设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实力显著增强的中国军队在国际事务中也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军事力量的大幅提升,近年国际上“中一国军事威胁论”也在持续发酵,很多国家民众对中国军队的好感度不升反降,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面临巨大考验。如何提升中国军队国际形象、塑造有利于中国军事现代化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已成为一个摆在中国军队和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近年以来,公共外交热潮席卷全球,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对外交往中都承担着越来越重的戏份。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由军队幵展的公共外交活动已具有一定规模。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军队的公共外交意识也不断增强,在国防白皮书等官方文件中已经提出了开展公共外交的诉求。(正文将有进一步论述)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界既没有系统地对军事公共外交进行定义,更缺乏对中国军队军事公共外交活动的相关研究。本文即以军事公共外交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军事公共外交开展现状进行较为细化的研究,尝试探讨中国军队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塑造自身国际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方式这一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第一章军事公共外交的具体定义................ 10
第一节公共外交的理论演进及其当代实践................ 10
第二节军事公共外交的定义与内涵 ................12
第二章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开展动因和条件................ 16
第一节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开展动因:改善中国军队国际舆论环境的内在魏................ 16
第二节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开展条件: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 ................20
第三章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相关实践 ................24
第一节军事公共外交的信息发布制度建设 ................24
第二节日益活跃的媒体外交与人文交流活动 ................27
第三节中国军队在执行国际任务时的公共外交活动 ................31
 
结束语
在当前国家间利益相互交织、国际竞争形式日趋多元化与复杂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于中国军队而言,是否需要幵展军事公共外交早已不是重点,如何深化推进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发展、取得更好的开展效果才是关键性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对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效果限度保持清醒的认识,军事公共外交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改善中国军队的国际舆论环境,但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军事发展所带来的与国际体系中的其他国家间(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也很难扭转国际舆论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和中国军队的各种活动仍会受到外国舆论的猜疑和诋毁,过度拔高军事公共外交的作用、认为军事公共外交可以消與一切针对中国军队的“逆耳之言”显然是错误的。
其次,正如学者俞新天所指出的,“公共外交的对话与沟通决不是涂脂抹粉”,ne任何公共外交活动的形象塑造不可能脱离客观事实,如果自身有很多问题,那么即便对外再精致地包装自己,其形象也不会有本质改善,这点同样适用于中国军事公共外交。当前,中国军队虽然在总体上保持了优良的纪律作风和过硬的军事素质,但也在社会变革期的大环境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西方媒体的单方面污蔑之词,而是客观存在的,其对中国军队形象的损害却远甚于任何外部势力的抹黑。因此,唯有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和军情,坚定不移地推动军事改革,增强军队内在感召力,实现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在制度层面的全面优化,才能为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推进提供更为强大的内生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志敏、肖佳灵、赵可金著.当代外交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颜声毅著.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赵可金著,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4]韩方明主编.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檀有志著.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
[6]赵可金著.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
[7]<日>金子将史、北野充主编,《公共外交》翻译组译.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8]韩召颖著.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共外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
[9]赵启正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