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退役文职人员体育健身现情况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inbingkun 点击次数:180
论文字数:23332 论文编号:sb201308141325527606 日期:2013-08-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军非现役文职制度的由来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与此同时军队中对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长。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亟须提高,传统的仅仅依托军队院校的自给自足式人才培养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军队发展的要求。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军已经成功地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军地融合式军队发展路子,综合各种渠道充分吸纳社会人才为军队建设服务。目前我军已经成功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渠道,包括军事院校自主培养毕业生方式、地方高等院校定向培养国防生方式、地方大学优秀毕业生特招入伍方式以及特殊人才引进方式等,有效地满足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智力需求。
2005 年 8 月 1 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了我军部分专业技术岗位可以聘用文职人员[1]。根据该条例,我军从 2006 年开始尝试引进文职人员,实行契约化管理[2]。而聘用到军队岗位上的文职人员由于没有军籍,属于非现役人员,为便于与现役文职干部相区分,通常又称为非现役文职人员。施行文职人员制度,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在科学总结我军干部制度实践经验和合理借鉴外军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军力量构成和用人制度的一项重大调整改革[3],能够进一步改善我军人力资源结构,提升军队战斗力。历史上,文职干部一直是我军人员组成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1988 年 4 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其中规定,文职干部属于军队编制序列,但不授军衔,不着军服,在人事上任命与聘任并举[4]。
随后从 1992 年 5 月 1 日起,全军开始为文职干部配发军官制服、文职干部肩章和领花。1999 年 7 月,中央军委主席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条例》,进一步明确规定,文职干部为不授予军衔的现役军人[5]。长期以来,文职干部队伍作为我军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军队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在引入了非现役文职制度之后,军队中的工作划分更加精细,很多原来由现役文职干部担任的工作转由非现役文职人员担任,而部分不适合由非现役人员担任的工作岗位则仍然保留文职干部编制,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现役文职干部和非现役文职人员将共同存在,相互协作,完成部队的各项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中规定,“军队院校的教员,是指取得规定的资格,获得相应职务,主要从事院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现役军官和文职干部”[6]。而在实施了非现役文职人员聘用制以后,军队院校教员队伍进一步壮大,增加了非现役文职人员这一新的群体。对于被聘用到军队院校教学岗位上的文职人员,又称为非现役文职教员[7]。在军队院校中,非现役文职教员是非现役文职人员的主体。近年来,在教学岗位的基础上,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工作范围还逐渐扩大至卫生、后勤、教学保障等岗位。而且可以预见,在我军各院校中非现役文职人员的比例未来将会继续呈上升态势。
 
1.1.2 问题的提出
文职人员制度实施几年来,广大非现役文职人员为军队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非现役文职制度的好处逐渐凸显。但是应当认识到,非现役文职制度是我军在军地融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我们对其认识并不全面,制度本身还不够完善。在非现役文职制度实践过程中,在对非现役文职人员的管理、培训和保障等方面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尚需时日。以下简单列举了非现役文职人员队伍建设中暴露出的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1.1.2.1 激励机制不健全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 Berelson 和 Steiner 的定义,激励(Incentive)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8]。激励机制则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在一个组织内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营建良好的集体氛围,反之则有可能影响组织工作的正常开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的人民军队,这一性质和宗旨会激发每一名官兵内心深处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08 年 12 月,胡锦涛主席将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五句话,“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正是这种内在的军人价值观使得我军成为一支极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特殊集体,成为一支敢打必胜的常胜之军。
 
第 2 章 研究对象、方法、思路和内容...................9
2.1 研究对象..................9
2.2 研究方法................9
2.3 研究思路................13
2.4 研究内容..............14
第 3 章 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中的体育人口现状.......................15
3.1 体育认知现状......................16
3.2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19
3.3 体育环境及体育消费现状.................. 24
第 4 章 影响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体育行为的因素...................30
4.1 外在因素............... 31
4.2 内在因素................ 35
 
结束语
本文从增强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身体素质的实际需要出发,采取问卷调查、对话访谈等形式调研了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中的体育人口现状,深入分析了现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且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由于非现役文职制度是我军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制度本身仍然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本文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有待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重点问题包括:
一、将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对非现役文职人员进行细分,如按职称、性别等对某个具体的非现役文职人员人群进行研究。
二、将研究对象范围拓宽至全军部队非现役文职人员,特别是服务于卫生医疗部门的非现役文职人员,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其特点与军队院校非现役文职人员有很大的相似性,同时也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R]. 2005.8.
[2] 屈轶,张煜.军队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 (5): 95~96.
[3] 曹宇.中外军队文职人员制度解读[J].军事文摘,2010,(5):70~71.
[4] 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M].1988.
[5] 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条例[M].1999.
[6] 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M].2000.
[7] 徐蓓,翟从敏,宋晶等.浅谈非现役文职教员对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J].管理观察,2009, (33):189~190.
[8] Berelson B., Steiner G A. Human Behavior: An Inventory of  http://sblunwen.com/jdzzgzxlw/ Scientific Findings [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64.
[9] 穆显奎,童蕴河.70 万美军是文职人员,作用突出保证战争需求[N].环球时报,2004-7-9(10).
[10] Thomas J., Gerhard K. Private Military and Security Companies [M]. German: VS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2007: 213~239.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