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73
论文字数:50000 论文编号:sb201301232123046095 日期:2013-01-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引言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通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来推动“保稳定、促增长、惠民生”方针的实行。作为“平安城市”的基础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构筑必须以科技为支撑,通过更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以人力为主体的“人防”向以科技为主体的“技防”的转变,做到“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同时,积极探索以科技为支撑的新型警务 ?工作模式,推动公安工作实现从依靠经验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集约型的转变。为达到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目的,综合运用安全防范、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等技术,在城市范围内构件具有信息采集、传输、控制、存储、处理等功能的综合网络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对城市范围内需要防范和监控的目标实施有效的视频监控、报警联网处置,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信息平台。
智慧城市,即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划、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通信和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构件城市发展智慧环境、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
平安城市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柱系统之一,平安城市是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城市综合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体系,打击违法犯罪,建设和谐社会,是现代城市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智慧城市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内容涉及城市建设、规划、运行、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包括政府、交通、医疗、消防等等,结合信息的处理包括采集、分析、存储、利用,为城市的发展、决策、提供智能手段。..............
.....................

第二章平安城市建设需求分析

2.1建设现状

2.1.1基础网络建设状况

公安部《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A/T669. 1-2008)关于传输网络的要求是:传输网络可分公安专网、公共通信网络和专为联网系统建设的独立网络;其网络结构分为IP网络/非IP网络;传输方式由有线传输/无线传输构成。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传输方案,无论采用何种网络、何种传输方式,均应保证接入公安专网的安全问题。
临河区视频专网作为临河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图像资源传输和应用的承载网,需要实现各政府主要部门或公安市局、县局、派出所三级互联,本市将建设一套覆盖市局、县局、派出所三级公安机关,带宽为1000M的视频专网。城市视频专网作为骨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先进的通讯和网络技术,使视频专网作为市局、县局、派出所三级公安机关撕破专网平台主要依托的传输媒体。

2.2系统整体需求

作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的多级平台监控系统网络,随着系统的不断深入建设,系统的监控点将不断扩充,因此对系统整体上有如下需求:必须具有强大的接入能力,以实现大规模、大范围的监控点覆盖; 必须支持灵活的接入方式,以适应各个监控点网络传输条件的差异性;必须能够整合已有的、分散的各个监控网络,以保证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必须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与高稳定性,以保证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必须具有集中管控功能,以保证整个系统可控制、易管理。

2.3系统管理需求

系统需要满足分级、分层、分权的管理机制进行图像资源的合理化调用,不同层次的用户对图像资源的使用权限、优先次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支持分层组网架构,且具有灵活的用户管理能力。
2.4系统安全需求


作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系统需要保证资源的保密性、运行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容灾性。因此,系统必须具备可靠、强大的安全特性。
根据公安部和公安系统警务管理需求,为确保系统内信息内容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整个系统应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设备安全性需求物理设备安全性,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性和设备安全性,网络安全性是指承载网络具有一定的防止网络攻击的防御能力和防御措施。设备安全性是指整个系统中的设备必须是经过安全技术防范检测的设备,数字设备必须具有安全保护措施(如密码保护等)。................
......................

目录
1.1课题研究的背景.....................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
1.4课题研究的意义.........................2
1.5论文结构...........................................3
第二章平安城市建设需求分析........4
2.1建设现状........................................4
2.2系统整体需求................................4
2.3系统管理需求..............................4
2.4系统安全需求...................................5
2.5系统易用性需求.....................................5
2.6业务应用需求............................................6
第三章临河区社会公共安全系统总体建设要求.........8
3.1临河区平安城市建设目标.......................................8
3.2临河区平安城市建设原则.............................9
第四章建设方案...............................................12
4.1系统设计要求.........................................12
4.2系统设计 ..............................................13
4.3各级监控中心建设方案.....................21
4.4监控现场 ............................................25
4.5传输方案 ........................................29
4.5.2EPON传输方案..............................30
4.6存储方案............................................39
4.7已建视频监控系统接入方案......................45
第五章临河区社会公共安全系统安全方案........52
5.1系统可靠性..................................................52
5.2网络安全性.........................................54
5.3建设整体化.....................................56
第六章 论文总结.................................60

 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处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突增,犯罪率也有增高趋势,此外信息化的发展也为犯罪分子创造了高科技、智能化和专业化的犯罪手段,如何才能更好的保证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考虑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在国内现有的平安城市技术基础上优化设计临河区平安城市监控系统,本课题主要针对临河区平安城市的建设必要性及临河平安城市建设需求,深入分析了临河区网络现状、系统整体需求、系统管理安全需求、系统易用性需求,从临河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适应性的解决方法。通过介绍平安城市国内外研究的背景及现状,依据现有平安城市所现有的多媒体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优化设计临河区平安城市监控系统,给出设计架构,在临河平安城市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设计合理、经济适用、操作简便、应用规范、易于维护、扩展方便、开放灵活的设计原则,对传输方案、
存储方案都进行了认真的设计。考虑到临河已建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已建监控系统接入方案,对将来可能接入的业务系统如P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系统移动图像系统等都做了详细的对接方案。同时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网络的安全性,采用关键设备容灾技术确保万无一失。
临河区平安城市监控系统融合了计算机、通讯、网络、多媒体、存储、安全等多种国际先进的技术,结合临河区现有网络的实际情况,在国内同类项目设计上,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1]鹏之,梁笃国.网络视频监控的发展和应用[J].人K公安,2008,3: 56-57.
[2]崔瑞琳,张琳姝,周杰.无线监控——打造无所不在视频监控应用[J].通信世界,2008, 33: B24-B25.
[3]郭卫华.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之过去、现在和将来[J].中国安防,2008, Z1: 54-57.
[4]孙海明.基于CDMA1X视频监控终端的设计[D].成都:电子科技人学,2007.5.
[5]哀莉.基于CDMA1X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武汉理.1:人学,2008.4.
[6]杨帆,彭宏伟,赵党军,李国平.基于微波技术的森林防火监控系统[J].华中科技人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35(12): 14-16.
[7] Zhixiong Liu, Guiming He. http://sblunwen.com/ggaqlw/  An embedded adaptive live video transmission system over GPRS/CDMAnetwork[C]. 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Software and Systems, 2005.
[8]王fS锋,侯义斌,黄樟钦,何东之,于敬芝.基丁▲DM6446的移动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3): 823-825.
[9] Baharudin B, Jiang J. Optimization of 16 Bit Fix-point Mul-tiplication in Fast DCT implemented onTMS320C2000 DSP[J]. IEEE 4th EURASIP Conference Focused on Video/Image Processing and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2003, 7(1): 287-292.
[10] ISO/IEC,Information technology generic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Part 2: Visual. MPEG-4 Video[S]. 1999.12.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