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个体知识整合与创新的研究背景
1.1.1经济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之初,人类就由工业时代进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组织、利用、创新为特征,知识又以螺旋形式不断更新,也不断开辟出新的领域。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是支柱,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体系为后盾的一种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他最大的特点是,智力资源的最大化占有是其发展的动力。而人是开发、运用智力资源的载体,即主体。毋庸置疑,知识经济也要求参与其中的人才也是一种新型的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就要就企业、组织机构的环境适合人才的创新规律,能够适应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为人才的创新营造适合的氛围。
以往倍受人们关注的集体决策创新方法,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实践中的不断验证,人们不断发现其不足,比如:在著名的头脑风暴法实施过程中,可能由于主持人不能很好的把握会议氛围或者由于与会专家的发言或者与会者比较拘谨等原因都可能造成不能达到应有的创新决策目的,其方法最终失败。野中郁次郎有关知识转换的SECT模型和“场”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创新过程,但该模型只是从知识客体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笼统的知识创新过程的分析模型,没有对个人与组织之间相对独立的知识如何整合,更没有从创造出新知识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还有鉴于上述两方面的缺点向比较细致的方面思考的,比如:中间态知识、灰色知识等的研究。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都是比较“宏观”的,没有完全深入到人的思维、心理机制方面研究,甚至有的研究完全忽视了人的思考过程,却过分看重环境的影响作用。
1.2 选题的思路
1.2.1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人是占有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等行为的践行者。知识的获取的过程是人及其群体在生存斗争中不断尝试、总结自然、社会运行规律的过程,这其中有人适应身外世界的被动性,但更多的是人改造身外世界和内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从自然界、社会发展中获取知识,又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自然界的改造,推动社会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发展方面上来,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人类知识从无到有,从有限到丰富,把有时代局限性、物质局限性的知识发展成跨越时代,超越物质区别的通用知识,使知识不断更新,不断产生质的变化,这完全是人发挥了极大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1.3 选题研究现状分析
1.3.1个体在集体决策方法中的功能
目前国内关于知识的创新、共享、运用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放在企业组织机构这个平台进行研究论证的,其理论基础是从Nonaka&Takeuthi(1995)提出的SECI模型来论证(形式知识)显形知识(expliCitknowlege)与(暗默知识)隐性知识(tacitknowlege)〔匀的联结、内在化、共同化、表出化四个宏观的知识转换角度来研究的。
1.4选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4.1理论意义
开创了知识管理与创新的新方向.从人自身出发研究知识创新,也就是从创新的最根本入手,因为人是创新的主体。只有从人的逻辑思维机理出发研究个体微观创新的细微条件和规律,才能更深入更彻底的研究知识创新的宏观状态,才能为更好的建设宏观创新环境提供依据。所以本文突破了以往研究人员从宏观环境入手研究知识创新的框架,克服了从外界宏观入手研究创新的一些弊端,施行“从里到外、从个体到整体、从细小到宏大”的研究方向,在知识整合与创新研究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
2 个体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序列加工过程分析
2.1发现问题是知识创新的前提
任何知识创新活动都是有契机的,我们不可能凭空去思考一个我们没有接触的东西,即使最具有想象力的人也需要最根本的、最基础的东西作为出发点,才能展开其想象。我们的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就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问题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使命感、主观能动性,是创新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
2.1.1实践困境中的知觉作用
唯物认识论认为:一切认知来源于实践活动,且任何理论检验的唯一标准也是实践,真理的发现是经过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活动是社会人终其一生不断进行的活动,无论是参与生产、还是参与政治管理,一切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时是顺心如意的,也有困难重重让人止步难行的时候。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实践,不断遇到困难,又不断通过创造克服困难的历史。正如李时珍尝遍百草而写出鸿篇巨著《本草纲目》;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布鲁诺为捍卫自己的“宇宙无限学说”与教会的“神火”抗争到底。人类的实践环境总是给出这样那样的困难,人类自身的有限条件在自然面前总显得力不从心,无可奈何。一个好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如果像深入探索也足以让人感到特别的棘手,如为什么“1+2”这个“歌德巴赫猜想”的历史之问,困扰了人们大半个世纪,最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经过大量的论证才得以圆满其说。比如人类的起源,宇宙的起源等等许多谜团至今还在研究,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大,实践无止境,困难就无穷。“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之和”相对真理是我们实践过程的某个阶段认识的成果,但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所处世界的无限变化,使我们通往自由王国的道路很漫长,很艰辛。特别是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异常现象,社会发展中的社会难题,比如:政局动荡,军事战争、温饱问题,环境污染,异常气候等等世界问题。
3构造个体知识整合与创新模型...................................................35
3.1知识创新是信息序列加工与并行加工结合的过程..............................35
3.2知识整合、创新模型构造....................................................35
3.3个体知识整合与创新模型的特点说明....................................37
3.3.1模型体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37
3.3.2模型构建呈现序列性.................................................38
3.3.3模型的缺乏灵活性的缺点...........................................38
4构造适合个体知识整合与创新思维的组织环境策略..................39
4.1思维的分类及特性....39
4.1.1思维的分类.39
4.1.2思维的五大特性.........................................40
4.2创建组织环境的策略..........................................40
4.2.1制定激发个体创造的规章制度......................................40
4.2.2为个体解决问题创造“身临其境”的机会....................41
4.2.3创造一个自由的企业文化..................................41
4.2.4建立互通、开放的信息交流论坛............................41
4.2.5制定多种问题解决应急方案...............................41
5结论...............................................................43
结论
本文以本文突破从环境、知识场、吧等宏观方面以及在企业组织层面研究知识整合与创新的框架,运用认知心理学研究人思维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的“微观”规律的基础理论成果,并且结合实例分析详细完整的研究了个体知识创新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取得了以下几条结果:
(1)实践中发现问题作为个体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的“引线”,即个体的任何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活动都必须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
(2)认为“个体”是知识创造的“源泉”,个体的心理过程、思维规律与其知识的整合、创新有直接密切关系。
(3)在引用大量资料、实例的基础上,论证了知觉在发现问题中的极大作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发现、解决问题有“先入为主”的心理表征作用;
(4)分析了注意在知识搜索、问题解决途径选择方面的选择作用。
(5)认为这个个体知识创新过程就是一个关于新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信息的序列加工问题,它必然受制于个体的心理机制和思维规律。所以正确认识这些机制与规律有助于个体更好的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
(6)在上述基础上建构了知识整合与创新模型,通过该模型更加清晰的说明了个体知识整合与创新过程。
由于认知心理学和本课题研究都是把个体的思维划成明显的阶段来研究,然而,由于个体人的思维受到情绪、气质、性格等影响而表现出模糊性、不稳定性及思维阶段的不明确性。并且认知心理学理论对个体的认识特别是思维活动、大脑机制、神经网络的认识还很有限,这种不足也不可避免使本课题的研究带有理论局限性和技术片面性。
探讨个体知识整合及创新中认知心理学的应用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candace
点击次数:89
Tag:
相关其它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