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一、案例一
(一)案件的基本情况
2007 年 5 月,沈阳某名品折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折扣公司)主管公司全面业务的副总经理于某、员工张某和宁某经研究商定,从境外购买国际品牌的服饰等物品,以携带方式进境,不向海关申报,然后在公司销售牟利。
2007 年 3 月,宁某携带进境 6 件国际品牌的服饰等物品,未向海关申报。2007 年 5月,于某、张某、宁某携带进境 39 件国际品牌的服饰等物品,未向海关申报。2007 年 7月,张某、宁某携带进境 21 件国际品牌的服饰等物品,未向海关申报。2007 年 10 月,宁某携带进境 5 件国际品牌的服饰等物品,未向海关申报。上述 71 件物品全部用于折扣公司销售,其中已销售 24 件,外借 2 件,现库存 45 件。
2008 年 6 月 2 日,折扣公司实习员工刘某(加拿大籍)乘坐韩国首尔到沈阳的 CZ672次航班进境,在通过海关旅检现场时,选择绿色无申报通道,海关关员当场查获其携带的物品中有疑似 BURBERRY 包 5 个、大衣 3 件、钱夹 4 个、腰带 2 条、香水 1 套,疑似 PRADA包 10 个、钱夹 1 个,疑似 GUCCI 包 11 个、腰带 5 条,疑似 Ermenegildo Zenga 腰带 条。同行的宁某在通过旅检现场时也选择绿色无申报通道,海关关员当场查获其携带的物品中有疑似 BURBERRY 包 7 个、大衣 2 件、钱夹 2 个、围巾 5 条、腰带 3 条、香水 1 套、衬衫 22 件,疑似 PRADA 包 10 个,疑似 GUCCI 包 11 个,菲拉格慕皮鞋 1 双。海关对上述物品中当事人超限量携带且未向海关申报的 89 件涉案物品依法予以扣留。经查,宁某、刘某曾于 2007 年 12 月因携带超量物品进境被海关行政处罚。折扣公司以携带方式,未向海关申报走私进境的物品共计 160 件,经关税部门计核,偷逃应缴税款为 82,209.29 元人民币,货物价值为 266,292.3 元人民币。当事人折扣公司以销售牟利为目的,采取员工携带物品进境不向海关申报的方式,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缴税款 82,209.29 元人民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一)项之规定,已构成走私行为。.............
...............
第二章 走私案件中刑事程序与行政程序衔接的法律依据
刑事司法程序转向海关行政执法程序包括立案阶段、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走私案件由刑事司法程序转向海关行政执法程序,许多情况下并没有法律依据;于是,在实践中,有关国家机关创造了一些“惯例和经验”。这些“惯例和经验”有的是对法律的正确补充,但更多的“惯例和经验”是对立法精神的曲解,其目的只是为了方便本机关办案。为了去糟粕取精华,立法应适应社会和司法、执法实践而发展变化,必须解决司法、执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依据“凡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力,国家机关不得行使”的法理,在法律没有明确授权前,有关国家机关不得自我制造法律依据。要真正解决“走私案件由刑事司法程序转向海关行政执法程序”的法律依据问题,还有赖于对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和行政处罚法律规范的修改补充。
一、立案阶段、侦查阶段的刑事司法程序转向海关行政执法程序
立案阶段、侦查阶段的刑事司法程序转向海关行政执法程序是颇具争议性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论述,即对涉嫌单独走私犯罪的处理和对涉嫌共同走私犯罪的处理两部分。①先讨论对涉嫌单独走私犯罪的处理。
1、在立案阶段,涉嫌单独走私犯罪的案件,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来源于扭送、报案、控告、举报或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案件;第二种情况, 来源于公安机构自行发现的案件;第三种情况,来源于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第四种情况,来源于海关行政执法部门移送的案件; 第五种情况,来源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移送的案件。对于第一种情况下、来源于报案、控告、举报的案件,公安机构经审查不予立案的,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讼法》)第 84 第 3 款的规定移送给海关行政执法部门;对第一种情况下,来源于扭送、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案件,公安机构只能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 35 号)第 155 条和第 161 条的规定移送给海关行政执法部门。对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种情况下的案件,公安机构经审查不予立案的,一般依据《刑诉法》第 84 第 3 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海关总署关于走私犯罪侦查机关办理走私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十点的规定,将案件移送给海关行政执法部门。.................
..................
第三章 走私案件中的证据标准.........................13
一、证明标准.....................................................13
二、走私案件中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14
(一)关于犯罪主体的证据 .............................14
(二)关于犯罪主观方面的证据 .....................15
(三)关于犯罪客观方面的证据 ......................15
三、走私案件中行政案件的证据标准..................16
(一)书证、物证 ...............................................16
(二)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16
(三)证人证言 .................................................16
(四)当事人陈述 ...............................................17
(五)化验报告、鉴定结论 .................................17
(六)查验、检查笔录 ...........................................17
第四章 走私刑事案件与行政案件证据转换研究.......18
一、证据转换的研究方向...........................................18
(一)立法解决 .................................................18
(二)当事人的二次确认 .........................................18
(三)寻求独立部门的审查 .......................................18
二、证据转换的对策...............................................19
(一)统一证据规则 .............................................19
(二)健全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衔接机制 .................19
(三)注意不同形式证据的证明效力 ...............................19
(四)明确刑事执法人员在行政案件办理中的地位 .........20
结 语
对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中的规定,笔者认为应有一部统一的证据规则进行规范。证据规则可以是导向性的,甚至可以不用法律的形式表现,只要能对刑事和行政执法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即可。制定的证据规则要体现刑事证据与行政证据共通的方面。比如,哪些证据可以转换,些证据不能转换,尽量使刑事证据向行政证据转换规范化、合法化方向发展。
根据《海关总署关于海关行政处罚若干执法问题的意见》规定,以走私罪嫌疑立案的刑事案件,因刑事撤案转为海关行政处罚的,在刑事侦查阶段调取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询问笔录)、鉴定结论、视听材料等证据材料可以作为行政处罚案件的证据直接使用;犯罪嫌疑人陈述(讯问笔录)和检查笔录等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应当作为书证使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依据行政处罚案件调查程序重新制作查问笔录。刑事侦查阶段对货物、物品或者其他证据材料的扣押手续,在案件转为行政处罚案件时,应当解除扣押然后重新办理海关扣留手续。
笔者认为,上述规定固然对实际办理走私案件中刑事案件向行政案件转化证据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也要看到,该意见只能是部门规章,级别相应较低,不具有广泛的约束力,本部门在办理案件是可以参考执行,但是其他司法机关是否认定该证据,有待研究。即便如此,也说明走私案件由刑事转为行政案件证据研究由执法部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更多更细致的走私案件证据转换形式和方法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