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那么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即学会求知。学会求知也可以说成是学会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谈到学会学习时,特别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经过分类的系统知识”。同时还指出:“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它的教育思想中强调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学习动力;另一个是学习方法。
一、文献综述
最早对动机进行实证性研究的要数行为主义了。hall曾证实,导致行为的反应势能(E)取决于习惯强度(H)和内驱力(D),即E=DXH。另一个心理学家SPence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试验表明,内驱力水平提高时,学习成绩也会提高,但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成绩提高的幅度会逐渐减小。后来的研究者提出了有名的耶克斯一道德逊(Yerkers--一Dodson)定律。Spence等人的研究尽管己经意识到情绪型动机对简单学习和复杂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受其研究方法的限制,他们还不能更深入地揭示人类学习动机的实质。直到50年代中期,MeClelland和Atkinson完善了成就动机理论,把成就动机分为两种易于操作的两种不同的倾向,即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研究者以此为参照,对成就动机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使得人们对动机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时期,成就动机的研究几乎成了动机研究的代名词。如科尔布(Kolb.D.1965)对中学里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六个星期的成就动机训练。结果表明,训练不仅提高了成就动机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Lowell选择两组成就动机不同而其它条件相近的大学生,比较他们的学习效率。.................
..................
第二部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动机的概述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的“Movere”,原意是推动或引向行动。心理学中动机(Mot1vation)一词正式在书名中出现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可见,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然而,随着人们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学习动机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20世纪是动机问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代。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1、定义
通过对动机问题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动机概念并不很清楚,动机概念被本能、驱力、需要等概念所取代。如何给动机下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心理学家们的问题,正如霍斯顿所说:“动机一词与许多其它词,如学习、发展、认知一样是我们广泛使用的,但我们不能真正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张爱卿、1999)总体上看,有关动机的概念可以分三类:(1)内在观点。这种观点从行为内在动因着眼,如“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宋书文,1984);“激励人们去完成行为的主观原因”(孙煌明,1993)。(2)外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刺激等作用。如,“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孙煌明,1993)。(3)中介过程的观点。如“一种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林传鼎、张厚集,1986)。所以,综上所述,一个完善的动机概念应定义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张爱卿,1999)。动机总是和一定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参与不同实践活动的动机,其性质是各不相同韵。那么,学习动机则是指推动人们去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比较确切地说,所谓学习动机(LearningMotivation),就是指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学习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
2、学习动机的结构
出于研究的需要,人们对动机进行了区分,但又因动机的复杂性,所以动机的分类也是多样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动机进行了分类。........
.....................................................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20
实验一、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状况调查..........................20
一、被试..............................................................................................20
二、研究工具......................................................................................20
三、测验与数据处理...........................................................................20
四、研究结果.......................................................................................21
实验二、基础薄弱校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特点....................29
一、被试的选择....................................................................................29
二、研究工具及施测............................................................................29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29
实验三、生物学习策略教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32
一、被试................................................................................................32
二、研究工具........................................................................................32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32
四、实验结果........................................................................................33
第四部分分析与讨论............................................................................36
一、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及相互关系......................................36
二、学习策略教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36
三、我们的思考.......................................................................................37
结论...........................................................................................................41
结语:
l、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随年级的升高,表面型动机的强度呈上升趋势,深层型动机与成就型动机呈减弱的趋势。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模式。而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有显著的正相关,在一般情况下,低水平的动机,往往更多运用一些较消极的学习策略,高水平的动机,较多地运用一些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
2、基础薄弱学校与一般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深层型动机及成就型动机上。学习策略上的差异则反映为成就型策略上。基础薄弱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有显著的相关,动机水平高,则策略运用水平高。此结果说明,加强教师及家长对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指导,将有利于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
3、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指导将有利于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成就型动机水平的提高。并且,对阻止中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的不利趋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学习动机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学习动机关系到学生会付出怎样的努力去学习,去求得发展。而学习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努力会得到怎样的结果,达到怎样的水平。所以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不论在理论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研究的特点在于运用教育心理学有关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理论指导生物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进行生物课的学法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充实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理论,提高生物教学实践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生物课学法指导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如:怎样辨别和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学习策略?如何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途径及完善的教学手段?如何促进学习策略的教学迁移?这些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