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印象形成(imPressionformation)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是指人们整合关于他人的各种来源的信息以形成完整判断的过程。早期印象形成的研究以观察者把有关一个人的各方面特征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印象为特征,印象形成被看成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加工,是通过推理过程获得的。这时印象形成的研究具有人为性的特点,缺乏生态效度,其结论必然影响对现实生活的有效解释。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始,受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印象形成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人是如何形成关于他人印象的心理表征、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表征进行回忆和判断的。印象形成领域的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研究就在这时兴起并逐渐发展起来,沉寂多年的印象形成研究重又焕发了活力,运用启动效应研究的范式对社会认知领域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研究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的深层内在机制及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启动效应一般是指经验对当前任务的积极(facilitatory)或消极的(inhabitory)影响(杨治良,1999)。启动效应最初是由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回忆过程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们在某一任务中的回忆效果,受当前心智活动的影响。若当前的任务与先前的活动是同类的,回忆效果就好,否则,回忆效果就差。早期启动效应的研究多限于认知心理学的领域,启动效应被用于解释人们先前的加工对随后任务的无意识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心理学家把这一研究范式移植到社会情境中,使启动效应研究逐渐扩展到社会认知领域,如对态度、归因、刻板印象、印象形成等的研究。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按其对随后判断的影响方向,可分为:同化效应(assimilationeffeet)和对·比效应(contrasteffect)。同化效应是指当人们接触启动信息后,对目标的判断会转向(shifttoward)由启动所激活的认知构念(cognitiveconstruct),.而做出与之一致判断的现象;对比效应与之相反,它是指人们接触启动信息后,对目标的判断会转离(shiftaway)由启动所激活的认知构念而做出与之相反判断的现象(Herr,1986;St即eletal.,1997;Dijksterhuisetal.,1998)。............
......................
2 有关同化和对比效应的几个理论模型
在对印象形成的同化和对比效应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提出了种种理论模型来解释研究中的发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①图式理论(sehematatheory)图式理论认为个人的知识经验均被组织成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schemata)。包含在这些单元中的除了知识本身外,还有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利用的信息。图式是由许多变量组成的,当图式活动起来后,其变量就被一些特殊的信息具体化了,这个具体化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理解过程。图式理论还认为,图式的中心作用在于建造对于一个事件、一个条件或一种情景的解释。这些图式的总体,就组成了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个人理论。在某一特定的时刻,这些图式的具体化就成了我们所面对的清景的内部模式。一些研究者在用图式理论来解释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时认为,人们是用图式去解释所面对的环境的,当人们面对一个新环境或面对一个新刺激时,人们总是调动大脑中的有关图式去解释所面对的信息。这个活动起来的图式就是激活的图式。当某个图式处于激活状态时,它就是最便于利用的,人们就会用它去解释所面对的环境,这样就会导致判断出现同化效应。
②激活扩散理论(spreadingactivationmodel)以Quillian(1969,1970)提出的语义记忆理论为基础,Collins和Loftus在1975年提出语义激活扩散模型。该模型认为:语义系统是一个由节点(node)和节点间的联结(link)按照语义关系组成的网络(semanticnetwork)。当其中某个节点(或联结)被激活时,它会沿联结向周围相关的联结及节点扩散开,引起不同远近的节点和联结不同程度的激活。这些激活的节点或联结就处于语义系统中最可利用的位置。人们在对后面与之联系的信息解释时会倾向于用这些最可利用的节点来解释,这同样也会导致对目标判断的同化效应。
③存贮箱模型(sto雌ebinmodel)Wyer和srun(1980)在总结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存贮箱模型。该模型认为,知识是以存贮箱的形式储存的,最新激活的概念被放在存贮箱的顶部,下面依次存放着以前激活的概念。为了对接受的目标刺激进行解释,大脑将会对相关的存贮箱进行从上到下的搜寻,这样存贮箱顶部的概念最容易被提取和使用。如果对于目标信息有几个适用的概念或结构,那么最近激活的最有可能被利用,同时只要在这个存贮箱中其它的概念或结构没有被激活,那么这个概念或结构将继续保留。Wyer和Snill认为,由于启动使得被激活的概念最易于被用来解释随后的信息,这使得对这些信息的解释同化于被激活的构念。..........
.............
3实验二;人物范例启动对印象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17
3.1实验目的.................................................................................17
3.2实验方法..................................................................................17
3.3实验结果..................................................................................18
3.4讨论...........................................................................................20
三、总讨论.....................................................................................23
四、结论:
以上分析及总结己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四个因素影响印象形成的同化和对比效应,它们分别为:目标刺激的模糊性、启动刺激的比较相关性、启动刺激的区别性和启动刺激的极端性。如前述:目标刺激的模糊性是研究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的重要前提,只有目标刺激是模棱两可的,才能反映出启动对此产生的影响。启动刺激的比较相关性是指只有启动的刺激和目标信息是同一类别的,才有比较的基础。如果两者之间没有比较相关性,启动的构念就不能作为比较的标准,例如,非人物范例(如鳖鱼)就不能和目标人物进行比较。人物范例,由于它和目标是相似的,因此能在人际判断中被用于相关的比较标准。启动刺激的区别性是指一个具体的范例或一个人和目标人物是有区别的,由于它们之间有相关性,因此范例或人物可以用比较的标准。一个抽象的特质概念没有任何清楚的客观界限,缺乏用作比较标准的区别性。当抽象的特质概念与要解释的目标相关时,它们可能在编码阶段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启动特质概念会导致对特征模糊的目标人物判断的同化效应。
2.启动中等极端的人物范例会导致判断的同化效应,启动极端程度的人物范例会导致随后判断的对比效应。
3.启动究竟导致目标判断出现何种效应,取决于启动阶段激活的可利用的构念,如果激活的是非区别性的、比较相关的和非极端的构念,它将作为解释框架,在编码阶段起作用,导致同化效应;如果激活的是区别性的、比较相关的和极端的构念,它将主要作为比较标准,在判断阶段起作用,导致对比效应。
4.“简单情境线索”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启动模式,它具有更高的生态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