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江苏地区私立小学的存废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j881024 点击次数:133
论文字数:66000 论文编号:sb201209300804343256 日期:2012-09-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对于解放初期私立学校的改造与接收,研究者大都将精力集中于私立高等教育,关于私立小学改造与接收大都限于有关私立教育著作的只言片语,多引用国家的大政方针,缺少地方档案的支持,略显单薄,专业性的论文尚少,基本还未涉足①。
    现有论著固然可以部分地再现私立小学改造与接收的成因、过程与影响,然而其不足也是相对易见。其一,这些论著过分强调政府在意识形态上加强私立小学控制,而忽视私立小学存在的经济困难及由此导致的教师生活清苦,政府出于改善私立小学经济困境的一面。其二,这些论著主要依据政府当时的大政方针和报刊资料,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作支撑,对于改造、接收的原因和过程的描述和解释相对简单化、概念化。
   
二、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本文的研究范围是私立小学,包括两部分:一、国人自办的私立小学,二、外国教会办理的教会小学。
    研究方法、途径。第一、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研究。解放初期江苏地区的私立小学改造与接收已经过去六十多年,我们必须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运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既要把这一运动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进行评价,同时又不能以现代的要求去苛求历史。第二、资料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即尽可能的收集素材,包括中央文件汇献、历史档案、地方志、教育年鉴及前人相关研究著作等,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利用和归纳分析,从而尽可能客观正确地透析这些资料与文献的表层现象,抓住事件本质。
   
三、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资料主要为未刊和己刊档案、地方志及教育年鉴。包括:江苏省档案馆藏和南京市档案馆藏未刊档案73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南京市档案馆编:《南京解放》,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
    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吴相湘、刘绍唐:《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江苏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江苏省志.教育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江苏省志.综合经济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有关著作:王炳照:《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刘宋斌:《中国共产党对大城市的接管(1945-1952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城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等。
   
第一章历史回眸:解放前江苏私立小学概况

    私立学校,系指除政府部门之外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及个人创设符合国家法律并实施学历或非学历教学的一种民间办学称谓。近代私立学校根据创办者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外国教会创办的教会学校,另一类则是国人自己创办的私立学校。
    在我国,私学在春秋时期即己产生,清末新政之后,科举废除近代学制确立,私立学校开始勃兴,各类办学模式相继涌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私立学校己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晚清时期
    江苏最早由外国传教士设立的教会小学为1864年法国天主教会在扬州创办的达义小学,随后美国基督教教会在苏州设立小学堂,教会开办小学意在“训练教会服务人员”。教会小学多数附设在教堂内,规模小设备简单,无固定学制,课程设置也不齐备,学生多则一二十人、少则二三人,入学学生除受西方科学知识启蒙教育及养成简易职业技能外,还须参加教会的宗教活动①,在课程方面也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之以中文《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进行启蒙教育。教会小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传教士所属国的差会提供的资金,国内外的捐款和学费。早期教会小学并不收学费,而且给予一定补贴,以吸引贫困子弟入学。随着西学东渐,风气渐开,教会小学的生源也逐渐发生变化,上层人士多愿送子女入教会小学,由此学费成为教会小学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
    甲午战后,清政府诏令新学,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政府依照章程建立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允许私人设立学校,“一人独资者为私立”②,并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两等小学堂,修业年限分别为5年、4年。1905年,科举制废除,清政府鼓励士绅设立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开始普遍兴起。江苏各州县官学、书院率先改办小学堂,江苏士绅中有识之士也纷纷举办私学,如无锡举人杨模创办埃实学堂、无锡吴稚晖、俞复等人创办的三等学堂等,之后各州县官学及书院相继改为小学堂,如常州改龙城书院为武阳公立两等小学堂,徐州改云龙书院为公立高等小学堂,如皋县学改为高等小学堂,泰兴县改襟江书院为泰兴县学堂等,江初等教育较其他省获得更快发展。国人自办的私立初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知识教育还保存着读经等传统的教学科目。全国范围内私立学堂因人力、物力、财力限制,私立学堂以初等教育居多①。江苏各州县小学,从办学性质分:一为官立小学堂,由州县官府拨款创办;二为公立小学堂,由地方行业集资创办;三为私立小学堂,由私人捐助或教会津贴创办。据统计江苏省私立小学1902年有14所,至1905年增加到90所,1907年江苏省统计拥有小学包括高等、两等及初等共计815所,其中私立小学217所,所占比例达26. 6%0②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前,虽已有不少新式学校存在,但清政府并无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教育由礼部掌管,而管理的也只是科举考试。学制颁行后,1905年清廷设学部,下设5司12科,管理全国的各级各类教育。针对境内私立小学由国人自办和教会传教士主办两种,清政府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教会学校,清政府无权管理,无法监督指导,则任由其发展。对于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清政府对其管理的指导思想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鼓励私人创办初、中等学校,二是私立学校的创办不得威胁清政府的统治。③
   
第二节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法规对私立学校发展进行指导和规范,小学堂改称小学校,废除“读经”和“出身制”。民国初期政局动荡,战乱不断,教育经费并没有随着教育发展而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其在财政上占的比例也很低。即使有限的经费也经常难以兑现常常拖欠,时常引起各校的抗议①,为满足国民教育需求,政府鼓励私人举办学校,私立小学获得较快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1912年初等教育学制规定初小4年、高小3年。课程中废除了原来的读经、讲经课。初小课程主要有: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裁缝。高小则增加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外国语、农业、商业。与清末课程相比,初小女生增加裁缝课,高小格致分为博物、理化两科,1920年又将国文改为国语。01922年六三三学制颁行后,小学课程中初小增加社会、自然课,增加公民、卫生课,废止修身,改图画、手工为工用艺术与形象艺术;废止外国语课。
  北洋政府时期对私立学校的管理,基本上延续清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管理方式,采取鼓励捐资助学,江苏省在1913年5月决议《江苏省款补助私立学校规程》,对江苏省私立学校因经费缺乏不能继续办理者,可申请省款补助。1915年5月5日,教育部呈江苏故绅蔡印辰慨捐巨资,)一L设小学,遵例请给奖励,以资鼓励。③针对民国初期各级私立学校盲目发展,良荞不齐的状况,北洋政府也制定法规,对私立学校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1912年颁布各级学校令,小学令规定:“凡私立小学之设置须经县行政长官许可,其废止及变更时亦同。”“私立小学由县行政长官监督之。”④随后北洋政府相继颁布《公私立专门学校钡程)、《私立大学规程》等一系列法规对私立高等教育进行整顿和管理,确保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

第二章 私立小学的维....................... 21-36
第一节 积极维持,....................... 21-22
第二节 初步整顿.........................22-36
一、私立小学的登记审.................. 22-26
二、私立小学的...................................... 26-36
第三章 “用革命的办法办.................................36-67
第一节 私立小学的初....................................... 36-44
一、教育制度及内容....................... 36-40
二、私立小学政治思...............................40-43
三、政策贯彻中出现................................43-44
第二节 私立小学改........................... 44-62
一、土改反封............................................... 44-49
二、爱国主义与肃清美.....................................49-54
三、纯化教师队伍与改...................................... 54-58
四、向工农敞开大门,调整................................. 58-62
第三节 1949—1952年私立小学发展.........................62-67
一、私立小...............................................................62-64
二、私立小学....................................................................64-67
第四章 接收政策的颁布与私............................................ 67-88
................................................................
  
结语
    “化民成俗,其必有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私立小学自晚清至国民政府的发展历程来看,各时期政府从教育财政困难和满足民众教育需求角度出发,对私立小学的发展基本上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其前提是不得威胁其统治地位。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对于私立小学进行管理,使得私立小学的发展从放任自流到纳入到政府管理体制。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私立小学的发展尤其重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并严格监管等措施对学校立案申请、校董备案、课程设置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控制,将国民政府的意识形态渗透入私立教育系统。私立小学在解放前除了一部分教会小学外,绝大多数经费主要靠学费,外来补助少,经费紧张。加之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经济受到破坏,私立小学的发展更是受到影响,举步维艰。
    解放初期的私立小学在长期的战争破坏和濒临崩溃的经济环境之下,己变的十分困难。政府出于学生就学,知识分子就业等考虑,对于困难重重地私立小学给予了大力扶持,并对私立小学师生及教材等进行改造以使其符合新民主主义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宗旨。另一方面政府对私立小学的支持也大大增加了私立小学师生对新政权的向心力,在政治上进一步向党和政府靠拢。私立小学师生的政治思想改造主要是以学习政治材料和结合解放初期的政治运动形式来进行,其学习内容也主要是当时政治材料和文件,通过教师学习和教材内容及对‘私立小学学生的鼓励学习等方面的改革,纯化了私立小学教师队伍,在私立小学中基本上树立起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为两个方面。1、私立小经济问题;2、私立小学政治思想问题,“我们的政策难以贯彻”。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