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以山东省东南部的一个处于变革敏感地带的村落—管帅村为中心的调查为基础入手,分析了 解放以来社会发展下婚姻习俗的传承与变迁 ,由硕士论文事业部整体提供。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缘起与选题意义
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元素,赖以生存、繁衍、绵延的基础。婚姻又称婚嫁,即女婚为嫁,男姻为娶。又称“婚靖”。古人解释说:“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①婚姻合两姓之好,被认为是人伦之始,上可以事宗庙,下可以继后世。②在周代的《诗经》里,就能见到“昏姻之故,言就尔居”的说法,这里的“昏姻”,指的就是婚嫁③。它是随着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合的基本制度和形式。它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更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价值,是研究传统文化和价值伦理的极好载体。④
一直以来,作为人生仪礼重要组成部分的婚礼是研究社会民俗的重要锁钥。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家族,而家族的构成、发展与延续,亲族之间社会关系的构成与扩展,都源于婚姻,它是构成家族、产生亲族的基础。⑤在古代,人类的两大生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物质生产在于确保人类能够生存下来,而人类的自身生产则在于能够使人类繁衍下去。正因为如此,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比重视婚姻,从而使婚俗成为各类民俗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民俗事项。⑥婚姻习俗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周代的“六礼”程序影响深远,现在仍可见到其影子。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各异,对人生的理解和看法自然有差别。这使婚姻风俗的诸多细节地区和地区之间有差别、甚至很大。即使有时形式存在相同之处,但内涵也往往不尽相同。
笔者把研究的对象定为鲁东南的五莲县管帅村。作为一个普通的村落,管帅村历史久远,曾经是管帅镇政府驻地,远近闻名,206国道从村边经过,交通便利。虽然远离县城,与城区的奢华方面自然无法相比,但和周围村庄相比,政治、经济、文化又有明显的优势,属于村庄与城区之间的一种中间结合过渡地域。选择此地为个案研究婚俗的变迁,可以使我们较清晰的看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对婚俗的影响,以期与其它地区的类似研究触类旁通,更好的把握我们伟大祖国在民众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信仰观念等方面发展演变的轨迹。
人的生活仪礼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保守因袭与改革创新之争,尤其是婚丧两大礼,一直有繁褥、奢靡与简约、简朴两种不同的风气。①家庭富有者往往追求奢靡,而普通百姓则力求节俭。各族人民往往利用法律法规或村规民约革除一些为害人民的恶俗,好的传统则予以保留。如何按照民俗自身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发扬良俗、革除陋俗,树立好的社会风气是重要的。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婚姻习俗,对理解和认识社会有着重要作用。②本文希望在村落研究的视野内,探讨婚姻习俗传承与变迁、与民众生活的相互联系和演变规律、民众的生活及其心理以及官方的介入对婚姻习俗移风易俗的作用,以期更好的把握民俗,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不仅从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色,而且从微观上展示出社会诸多因素发展演变的轨迹。五四运动后,随着西方科学的大力提倡,学者们对婚俗的研究也提上了日程。时至今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学术自由,言论开放,婚俗的研究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关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吉国秀博士对这一历程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国外对婚姻的研究大体分两种情况,一是基于婚姻形态和亲属关系的研究,二是基于人生仪礼的研究;国内研究也基本上沿着这两条脉络,但没有国外那么集中,大多是分散性研究,系统性也不如国外那么鲜明;从1924年《歌谣周刊》刊载婚姻专号为初始,从民间文学入手,阐述官礼与婚姻习俗的关系;1930
年代以后,受国外婚姻进化论的影响,相关研究大多执著于追溯起源,视野也从民间文学拓展到诸如婚姻仪礼、性、产育等民俗事项上。1990年代以来,开始趋向于考察婚姻习俗在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变迁,同时也出现了多学科交叉趋势,使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视角,诸如将社会变迁、权力关系与政治的视角导入婚姻仪式研究,将婚姻仪礼、亲属关系与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来聚焦观察。①吉国秀博士在总结国内婚姻研究的状况后说: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婚姻的外在形式与婚礼上,前者侧重于少数民族或者变迁婚姻形态的起源与发展;后者侧重于构成程序、与六礼的对比、相关民俗事项的产生、传承、与演变等等。在方法上强调古今比附,对婚姻习俗的起源进行历史重构。当然,这不仅仅是婚姻习俗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它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整体趋势的一个反映。②
笔者认为,各种论著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全面系统的阐释中国各民族婚俗,如吴存浩的《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和《中国婚俗》,严汝娴,刘宇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万建中的《图文中国民俗·婚俗》,乌尔沁的《中华民俗》,朱宁虹的《中华民俗风情博览》,诸葛莲子的(K}昏寿节庆通》,张景丽的《婚育习俗》等。二是从历史发展的脉络阐述婚姻的发展变化历程,如汪纷玲的《中国婚姻史》,郎太岩,张一兵的《中国婚姻发展史》,顾鸣塘,顾鉴塘的《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郭兴文的《中国传统婚姻风俗》,刘新平的《婚姻中国》等。三是从婚姻的内在元素,诸如文化、社会、心理、角色、结构模式及与宗教的关系等方面阐述婚俗,如陈顾远的《中国婚姻史》,唐达,庄建平,赵人俊的《文化传统与婚姻演变》,杨正文的《中国婚俗文化》,程继隆的《中国婚姻文化大潮》,鲍宗豪的《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和《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潘晓梅,严育新的《婚俗简史》等。四是以独特的视角考察婚姻文化,如储敖生的《华夏婚书婚俗》等。③这些著作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毕竟散布于各地的婚俗事项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不可能一一具述,学者们谦逊的称为挂一漏万、抛砖引玉。
参考资料
1.吴存浩:《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吴存浩:《中国婚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郭兴文:《中国传统婚姻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鲍宗豪:《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37年版。
7.汪扮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郎太岩,张一兵:《中国婚姻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顾鸣塘,顾鉴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0.潘晓梅,严育新:《婚俗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解放以来社会发展下婚姻习俗的传承与变迁
中文摘要 12-13
ABSTRACT 13
第一章 绪论 14-20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选题意义 14-15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15-19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19-20
第二章 村落概况 20-30
第一节 村落历史和村名由来 20-23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人口家族状况 23-25
第三节 村庄建设、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设施状况 25
第四节 经济状况 25-30
第三章 婚姻习俗的变迁 30-75
第一节 1950年代至文革前,婚俗的继承、延续和渐变 30-48
一、娶媳妇——男方家庭的行为 31-41
1. 提亲 31
2. 打听、相家 31-32
3. 投启 32
4. 送问口礼 32
5. 备结婚用房、家具及布置 32-33
6. 送大饭 33-34
7. 迎娶 34
8. 挂门帘、大伯踩床、牵牛绳 34-35
9. 拜堂合卺 35-36
10. 入洞房 36-37
11. 喜宴 37
12. 闹洞房 37
13. 喝交杯酒 37-38
14. 给婆婆送喜干粮 38
15. 给丈夫特殊的喜干粮 38
16. 听房 38
17. 给公婆请安 38-39
18. 分喜干粮 39
19. 上喜坟 39
20. 回门 39-40
21. 抢喜 40
22. 磕新头 40-41
二、嫁闺女——女方家庭的行为 41-48
1. 打听 41
2. 备嫁妆 41-44
3. 棉喜被 44
4. 添箱 44-46
5. 忌饭 46-47
6. 上喜坟 47
7. 新媳子装扮 47
8. 发嫁 47-48
第二节 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婚事一切从简 48-49
第三节 文革时期,革命化的婚事、婚俗 49-55
一、娶媳妇——男方家庭的行为 50-54
1. 提亲 50-51
2. 合年命 51
3. 择偶标准 51-52
4. 相亲、相家 52
5. 过红 52
6. 登记 52-53
7. 迎娶 53
8. 拜堂合卺——交换小手方 53
9. 搞大寨田 53
10. 打避孕针 53-54
二、嫁闺女——女方家庭的行为 54-55
1. 备嫁妆 54
2. 关于棉喜被 54-55
3. 关于豆枕 55
4. 关于服装 55
第四节 文革后至1990年代初,平淡的婚姻 55-59
1. 择偶标准 55-56
2. 结婚年龄 56
3. 相亲、相家 56
4. 过红 56-57
4. 往女方家送嫁妆 57
5. 迎娶 57
6. 结婚物品及家具 57-59
第五节 1990年代中期至今,传统婚俗的继承与创新 59-69
1.提亲 60
2. 婚龄、通婚圈、合年命及择偶标准 60-61
3. 过红/定亲和送节礼 61
4. 送大饭、添箱 61
5. 婚纱照、婚庆服务 61-63
6. 新房及布置、女方陪送 63
7. 迎娶 63-65
8. 拜堂合卺 65
9. 入洞房 65-66
10. 闹洞房、照全家福 66
11. 喜宴 66
12. 回门 66-69
第六节 其他婚姻形式 69-75
一、表亲婚/近亲婚 69-71
二、交换婚/换亲 71-73
三、招养婚/招养老女婿 73
四、买卖婚 73-74
五、关于典妻婚 74
六、关于童养媳 74
七、冥婚 74-75
第四章 婚俗变迁分析 75-88
第一节 意识形态及其它限制机制之于婚俗 76-78
第二节 经济发展之于婚俗 78-80
第三节 几个婚俗事项的变迁 80-86
一、关于媒人 80
二、关于择偶标准 80-81
三、关于求子习俗 81-82
四、关于迎亲的交通工具 82
五、关于家庭类型 82-83
六、关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83-84
七、关于禁忌 84-86
第四节 结语 86-88
参考资料 88-91
硕士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91-92
致谢 92-93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3
您可能有民族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民族硕士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