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1.1.1博物馆发展趋势
博物馆是公共性文化传播机构,是人们发现、思考和学习美的场所。博物馆最早起源于收藏意识,它作为机构的发展历史相对较为久远;进入20世纪,博物馆学[Museology]作为一门学科,引领者近代博物馆的前进步伐。中国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以后,博物馆学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提出,“中国博物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的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⑴
通过博物馆学的研究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博物馆生成与人类发展的脉络关系。博物馆学研究从最初的“以物件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发展到新博物馆理论中“以人为中心”。今天的博物馆在文化和经济多元化的共同作用下,围绕文化扩张和文化性格的展幵博物馆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形态。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博物馆的工作重心以由“物”转移到“人”上,传统的博物馆逐渐被多元化的现代博物馆所取代。“博物馆不再是施教和布道者的代名词,如今,建设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幵放型现代化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地博物馆建设的共识”。伴随着现发表展快捷的脚步博物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文化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的趋势:
(1)随着博物馆文化意识的形成,人们认为有纪念意义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博物馆的收藏品,致使博物馆藏品种类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文物艺术品及自然标本等以外,出现了很多新奇收藏品,专题类博物馆层出不穷,给博物馆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摇滚音乐博物馆。
(2) —些超越藏品、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延展性的博物馆——遗址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博物馆类型方兴未艾,在博物馆理念、展示和运行方式、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方面,显现出新的方向。[3]
(3)社区博物馆等新类型的博物馆营运而生。这是博物馆尊重人性、建设幵放型博物馆的直接结果,引领博物馆研究进入更广泛的领域。
新世纪国际博物馆发展不仅承担教育、休闲、娱乐甚至大众的精神依托等社会职能,在市场竞争的环境喜爱博物馆同城市、公众以及相关船业的关系日益密切,除此之外,各种观念、思维等不同理论的引入拓宽了博物馆研究的范围。使得博物馆想更加深远的方向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西方文化的产物,经由西方传教士,中西方的外交官、留学生和学者从西方介绍到中国。但古代中国很早就出现类似博物馆概念的收藏性、纪念性机构。如公元前5世纪在山东曲阜的阙里孔子庙堂是中国最早具有纪念类博物馆。现代公共性博物馆的开端是1905年张骞创办南通博物苑,这是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第一个服务大众的博物馆。
.....................................
1.2相关研究现状
建筑与景观设计都是和博物馆设计存在的母体,博物馆是为文化性建筑的种类之一,承担着文化传播、公共活动性空间等职能,也同时具备作为博物馆的特殊职能。他的设计与研究是基于建筑设计理论发展为主线。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景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走向直接影响着博物馆设计研究,所以在对博物馆的叙事性研究的前提下,先要理清景观、建筑领域叙事性的发展脉络。
1.2.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建筑叙事领域
哥本哈根皇家美术学院的教授S·E·拉斯姆森的《建筑体验》的问世,建筑学领域幵始意识到了人的重要性,后来学者相继发表了关于空间的事件模式,人对建筑本身的动力影响等关于人在建筑空间的重要作用的思考和对建筑艺术更深意义的领悟。伴随着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建筑学者将其引入到建筑领域中,开始研究空间的叙事性。在对建筑空间事件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行为现象学”、“接受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联,目的是探究、挖掘建筑的本质意义。
在建筑领域中,对于叙事性建筑研究做了很多的尝试:
英国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寇替斯在1983年所组成的一个设计社团:今日叙述建筑(NATO)。这里的“叙述建筑”不只是一种设计方法,而是一种风格、派别与团体。寇替斯认为一个建筑物(已有物理向度)包容了精神向度、时间向度,所以也该包容叙述向度。换句话说,他将室内看成是故事脚本,而不是一个栖息地,寇替斯认为这样旳设计方法有点像电影导演,特别是蒙太奇派的电影大师艾森斯坦的场景交错并置的创作手法;在操纵视觉资讯上,建筑叙事也从传统建筑的定义之外抽取了不少知识,诸如:语言学、艺术理论及结构主义等。
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是美国当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叙事性是对经验性而不仅是对行动和事件本身的符号再现,经验性本身是世界中的个体人类意识对世界进行的一种中介行动,叙事性是读者处理文本、作者处理材料、心灵处理经验数据的“认知框架”,霍尔从场所产生词汇,用某一词汇锚固场地关系。
世界著名建筑评论家、设计师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主张必须认识到建筑是由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而成的。自古以来都把建筑的主体理解为空间,但在屈米的了心目中,空间只是一种“诱发事件”,还有比空间更重要的东西。在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法语简称pare de la villette)规划时曾指出:公园的三个自立的和重叠的系统,以癫狂的无限结构的可能性,提供了一条映像多元化的道路,每位观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又导致一种再解释的缘由。
著名建筑师丹尼尔?里勃斯金(Daniel Libeskind)将自己设计的犹太人纪念馆比喻成“无结局小说”,在空间中他设计了三条不同通道,每一位观众都可以自行选择一条路径来进行游历,不同的人从博物馆里找到犹太人的不同故事,设计师通过探索犹太名人在城市中生活的各种痕迹,以及对相关资料,历史记录等进行整理把它转变为作品中的“线”体现在纪念馆地下、地上、地面中,新老建筑表面体形中,相互呼应,相互交织,内部空间组织和必需的功能安排均以犹太人的历史故事、生活事件的形式展幵,要参观者自己去发现、去编组。
尽管没有设计师标榜自己的作品为叙事建筑,但无论是在设计思想、手法还是在空间解读上,人们总能发现一些建筑的叙事性。
...................................
第二章概述和相关基础理论
2. 1概述
2. 1. 1博物馆相关概念界定
(1)博物馆定义与类型
当代使用“博物馆(Museum)”这一术语,通常指收藏和展览某类物体的公共机构。作为博物馆实体来说,看似比较容易界定,其实并非如此。在国外,博物馆的类别已经相当丰富,可能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博物馆,一条船也是一个博物馆,监狱、集中营也成了博物馆,还有虚拟、互联网上的虚拟博物馆等等。从第一座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诞生到今天的二百多年里,博物馆的定义不断被修改,其内涵也不断扩充。博物馆的定义也不断的被修正。200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作了如下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向公众幵放的非盈利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和欣赏之目的而征集、保藏、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证。但实际上,即使国际博物馆协会也根据博物馆的现实情况对博物馆的定义作过多次修订,只能代表着同一时期的发展状况。由于其发展形式的多种多样,使得博物馆的分类性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国内,博物馆的类型,由于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划分就有不同的划分结果。基于本文的研究方向,从博物馆的性质和陈列教育活动内容划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博物馆类型解释中认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综合类这四种类型。[10]
(2)博物馆的发展
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提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性的永久机构。他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11]我们与2001年的定义做个对比性研究,可以发现“为社会服务、向公众开放”被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这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各项职能中新加入了“传播和展示”。基于“以人为本”为发展的侧重点,在原有博物馆的收藏、保护、教育各项职能的基础上提升展示与传播的地位。这正是符合本论文研究的中心思想。
正如张婉真在《论博物馆学》一书中指出的,在博物馆展示研究方面,己经从对展品的研究转向将展示视为整体的研究,展示本身己然变成了一个研究对象。[2]这表明,现代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应该得到重新的界定与连释,对展示空间整体思考过程的关注成为了博物馆展示研究的更为重要的方面。现代博物馆展示思维的空间也伴随着这一观念的转化而变得更为广阔了。
(3)博物馆展示环境界定
论文没有选用“展示空间”是因为从字面上理解有只限于博物馆展览空间内部之嫌,采用“展示环境”,考虑到观众的感官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感官,所以博物馆展示环境指的是博物馆主体建筑群进入到观众视野的有效范围,这包括博物馆室外景观部分、建筑外观及内部展示空间整体环境的展示。
.....................................
2. 2相关基础理论
2. 2.1哲学基础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考察一下西方近现代的种种建筑运动和思潮,都可以看到上世纪西方哲学发展基本上有两条主线:一是以语言为中心的哲学思考。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解构主义等,二是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现象学思考,后来建筑师应用于自身的领域提出了建筑现象学等。二者又共同构成了后现代思潮得以孕育的母胎。这两条主线有是相互交织的,共同影响着同时期的不同。
2. 2. 2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Genius Loci)是一个古罗马概念,原意为地方守护神。古罗马人认为,任何一个独立的实在都有守护神,守护神赋予它以生命,人和场所的存在也都有赖于他与环境之间,在灵与肉(心智与身体)两方面有良好的契合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场所精神涉及人的身体和心智两个方面,与人在世间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定向和认同”相对应。定向主要是空间性的,即是人知道他身处何地,从而确定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是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场所精神的本质在于领悟实体空间的文化内涵及人性特征,提供了改变空间环境的途径,指导空间转变成场所。本文研究的博物馆展示环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这些“事物特征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特征包括由材质、形式、肌理和色彩等组成的实体物质和某种难以言说,由人们的心灵体验所产生的精神物质。场所由人与人的活动(事件)两方面组成。场所理论研究的是人与事件、物境与情境的关系。“场所精神”是西方重要的场所理论思想,伴随着人与场所的整个生命过程。一座房子是一个场所,当其具有欢乐、庆祝、悲伤、容纳私密活动和公共活动的内容时,它就具有了场所的“精神”。
2. 2. 3行为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这个词由希腊文“Psyche”(心灵或精神之意)及“Logos”(研究或学科之意)演变而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灵或精神的学科。一些古哲学家认为人类行为与其心智和人身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后,心理学家进一步确认人类的“身”与“心”是一体的,认为人类行为既是在外界刺激下的一种外显可测的行为、动作或心理变化过程,也是一种内隐而难测的内在反应。空间行为心理学就是通过观察人类可观、可测的外显行为和研究行为背后的内心反应,分析得出外显行为的刺激和反应间的关联情况,亦即人类在外界刺激下是如何行为的。目前,空间行为心理学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提倡人性化和尽可能地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设计手法受到青睐,由此,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与行为、心理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人的特定行为需要什么样的特定空间环境,空间环境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空间叙事性设计就是借鉴空间行为心理学理论,有意识地运用行为和心理因素,根据人的需求、行为规律、活动特点、心理反应和变化等进行空间构思,设计出符合人性的空间,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
....................................
第三章博物馆展示环境的叙事性构建过程....................................27
3.1博物馆展示环境的叙事性基本要素....................................27
3. 1.1叙事语汇——表意元素....................................27
3. 1.2叙事结构——时空关系....................................35
3. 1.3叙事形式——属性与材质....................................36
3. 2博物馆展示环境的叙事性结构组织.................................... 38
3. 2. 1语汇转译....................................38
3. 2. 2结构编排....................................39
3. 3叙事性视角下的空间结构表达....................................41
3.3.1全景视角下的中轴对称叙事....................................42
3. 3. 2聚焦下的静态叙事.................................... 42
3. 3. 3多重视角下的曲径叙事....................................43
3. 4博物馆展示环境的叙事性主题构建.................................... 44
3. 4.1主题的选择....................................44
3. 4. 2情节的演绎....................................45
3. 4. 3人物的塑造....................................46
3. 4. 4场景的营造....................................46
第四章叙事性构建与接受者关系研究....................................48
4. 1叙事性环境中接受者的感知层次....................................48
4. 1.1视觉感知....................................48
4. 1.2时空感知....................................48
4. 1.3逻辑感知....................................49
4. 2叙事性环境中接受者的行为....................................49
4. 2. 1叙事空间结合人的行为习惯....................................49
4. 2. 2叙事结构结合人群行为特征....................................50
4. 2. 3叙事线索引导人的行为活动....................................50
4. 2. 4人的行为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51
4. 3叙事性构建中接受者需求....................................52
4. 3. 1接受者对尊重的需求....................................52
4. 3. 2接受者对自然的需求....................................52
4. 3. 3接受者对文化的需求.................................... 52
4. 4博物馆网站搭建交流平台....................................52
第五章博物馆环境展示叙事性设计策略分析....................................52
5. 1叙事性设计中历史文化依据....................................54
5. 1.1历史文脉....................................54
5. 1.2城市文化性格....................................54
5. 1.3场地特征..........................................55
5. 2叙事性设计原则.......................................56
5.2. 1尊重历史"事实”原则......................................56
5. 2. 2整体性原则.............................................57
5. 2. 3生态型原则....................................57
5. 2. 4创新性原则.................................... 57
5. 3叙事性设计方法....................................58
5. 3. 1时间组织设计方法....................................58
5. 3. 2空间序列设计方法....................................59
5. 3. 3文化感知设计方法.................................... 61
第六章实际案例优化分析
6. 1河南博物院现状分析
选择河南博物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的基本点如下:
(1)历史文脉的悠久:河南地处中原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的延绵不绝独具代表。历史文化性博物馆以此为基底,所蕴含的意义更是浑厚。
(2)城市性格的中庸:居中非庸,有容乃大。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很大一部分就是看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博物馆身居幵放性的环境中更能促进国际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旅游事业飞速发展,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3)优化具有代表性:城市博物馆的建设于典型的单体建筑加广场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城市博物馆的传统构成形式。
图6-2河南省博物馆由幵封迁至省会选择对河南博物馆作为叙事性设计分析,基于对博物馆个性的叙事解读看到,我国当代博物馆建设主流存在的共性问题。
6.1.1 博物馆建筑的发展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始建于1927年6月,馆址设于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图6-1 )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有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图6-2) 1991年秋,根据李瑞的环同志的有关指示,经原省委书记侯宗宾、原省长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图6-3)
6.1.2新馆建筑设计背景
进入90年代。国际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进?步带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河南博物馆拥有大量珍贵文物。文物搜集在全国博物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外也深受赞扬。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30]现有的博物馆急需扩大建筑规模用以容纳文物数量。
6. 1. 3新馆的建筑造型
新馆建造有东南大学齐康教授主持设计。齐康教授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建筑体为呈金字塔形,冠部成方斗形,恰似扬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主建筑体蕴含了中国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理念,有“回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冠的四周分别镶嵌了四神图案,表示天文学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从建筑构筑的需要出发加上白色乳钉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有茫茫宇宙漫天星的反照,主题斜面的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以及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榜礴气势。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
......................................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7. 1论文研究
总结本文从博物馆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职能的转变、对博物馆宏观规划的整体把握等方面出发,根据信息时代文化传播媒介种类繁多与国际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特点,综合地借鉴叙事学在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环境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其他艺术领域如文学、电影、绘画中相关的叙事理论的梳理与提取,并在博物馆设计领域引入与转化,形成若干富有创造性的博物馆展示环境叙事性理论。
本文研究主要有四个个核心层面:
第一,通过对当前国内外文化竞争环境的各方面分析,对设计理论发展的趋势分析,提出了“叙事性”在博物馆发展与设计中的优势力量。
第二,通过相关艺术中叙事理论的提取,对博物馆设计规划中,空间与场所的转化,事件与情节等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博物馆展示环境的叙事性构建。
第三,结合叙事的“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重点分析人在环境中的感知体系,行为活动及网络互动平台的搭建,促进博物馆展示与观众的对话和交流,已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培养观众独立客观的思考问题。
第四,针对博物馆叙事性构建的过程中,物与人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众多有利于博物馆发展的设计策略。并通过叙事时间与空间变化产生“戏剧化”情绪的把握,衍生出来一系列的设计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应用实例。
总之,本文上述研究的核心是为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营造人性化的展示环境,拉近环境与人的心理距离,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最容易使观众接受,并且直接有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
................................
参考文献(略)
博物馆展示环境叙事性设计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zhouting
点击次数:180
Tag:
相关其它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