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通信产品行业在中国拥有超过 20 年的发展,行业市场的快速增长,给通信产品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和超额的利润。中国的电信市场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成熟,行业增长率已经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保持基本稳定。国内对通讯器设备的研究大多数只停留在程序开发和内部结构研究领域,极少数在造型上和程序视觉传达上进行系统的研究,所以造成了推出的产品缺乏美感。产品不仅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其外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产品的创新性、美观性、宜人性等因素影响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些年来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三网融合的需求,它是指广电、通信和互联网三者的融合,互联网是核心。从三网融合的功能看,一种是电视上可以实现的各种服务可以在电信网络进行,另一种是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相结合,可以进行视频、音频、文字等信息的人机交互。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由传统的语音扩展到音频、视频、动画和文字等方式。早在 2001 年 3 月,中国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就对三网融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出了“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1];在 2006 年全国两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对三网融合实施计划的推进,对新兴的移动通信宽带网的推广,建设集成有线网、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平台,着重互联网领域的发展,推动网络通信交流模式,完善相关网络模式及机制模式。三网融合促进了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技术的相互融合和发展,目前,它已作为世界上包括中国内在的多个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得到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并且都在加大资金进行开发、完善和推广,以便占据未来信息技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2]。
………….
1.2 研究目的及探讨范围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特征进行更为深入地了解。主要以产品设计方法流程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部分案例,根据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把握区域性通信产品设计的实际定位和方法,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信产品,使通信产品不仅能够很好的融入特定的区域文化环境中,在现代简约家居环境中亦不失为一件精美的装饰物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追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对产品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只局限与外观和性能的设计理念显然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要求,如何在产品设计中表现其中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消费者的个性化等等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民族性的需要具备国际化,国际化的同时体现较鲜明的民族性,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认识到了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添加具备一定民族特色元素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打动消费者,激发其购买欲和好奇心。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产品设计如何更好地体现民族特征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
第二章 通信产品设计
2.1 通信产品设计的概念
通信产品,是用于满足数据、通信服务和人际交流的产品。目前,市面流行的通信产品主要包含三类:第一是电源及局站设施;第二是通信网络设备;第三是通信终端设备。主要包括四大领域:无线产品(CDMA、GSM、3G、WiMAX 等)、网络产品(xDSL、NGN、光通信等)、手机终端(CDMA、GSM、小灵通、3G 等)和数据产品(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等)[4]。产品设计,首先需要满足产品的使用功能,其次就是产品外观造型、色彩、材质、使用环境、人机交互等方面的设计。通信产品设计的内容也不外乎这些方面,由于通信产品涉及广泛,在本篇论文中我们着重以路由器产品进行详细的研究介绍。路由器(Router)是实现多个逻辑上相互独立的子网络之间进行互联的网关设备(Gateway),由于路由器的存在,数据和信息可以由一个子网络传输到另一个独立的子网络,但是其性能也直接影响着多网络之间的通信速度。路由器技术是校园网、局域网和以太网的核心,其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互联网的热点。路由器产品多种多样,可以按照性能水平、结构角度、功能、性能和所处网络进行划分。性能水平上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级,结构角度上分为模块化与非模块化两种,功能上有级路由器、企业级路由器、接入级路由器,在性能上有线速和非线速之分。早期路由器属于设备类产品,逐渐渗入家用产品领域。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路由器也从有线路由转向无线路由,同时集聚高速、智能、一体化方向发展。
…………
2.2 通信产品市场的现状
这里主要以家庭网关路由器产品为例,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目前的路由器产品大多是支持 WiFi 无线网络的产品,主要面向家庭、办公和企业应用等场合的固网宽带互联,在相关市场居于重要地位的品牌当属思科和华为。近几年来,移动电话、智慧电器、平板电脑和其它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无线路由器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图 2.1 为中国与美国的无线路由器普及率对比示意图,可见,目前国内无线路由器普及率仅为 21%,远远低于美国 80%以上的普及率,倘若未来普及率可以达到 60%,初步估计国内还有 1.2 亿台的市场需求。截至目前,国外通信产品的主要品牌有:思科(Cisco)、贝尔金(belkin)、维珍(Virgin-media)、合勤(ZyXEL)、网件(Netgear)、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Vivid-wireless、T-mobile、Planex、Innbox、Clearwire、BigPond、BT、Toto-Link、趋势(Trendnet)、诺泰华(Novatel Wireless)。这里还需要提到苹果(apple)品牌,以高科技、创新、极简设计而闻名全球,苹果公司的标语“至繁归于简”,一直贯穿于它的产品设计中,无论是产品外观还是系统、交互设计。如图 2.2,苹果的 AirPort Express,是一款快速的无线基站(路由器),百度百科是这么介绍的:具有同步双频 802.11n Wi-Fi 技术和点播功能,使用你的 iPhone、iPad、iPod-touch、MAC 和 PC 可以方便快捷地建立你的无线网络。只需为访客创建一个网络。让音乐在家中的每个房间流淌。也可以在家中的任何一个房间打印。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很容易地在无线技术里快速实现。
………..
第三章 民族特征的运用研究..... 18
3.1 当下设计风格的特征..... 18
3.1.1 设计风格的全球化....... 18
3.1.2 设计风格的多元化....... 18
3.2 具有民族特征的设计风格....... 19
3.3 民族特征的运用手法..... 19
3.4 本章总结......... 40
第四章 设计提案 ........ 41
4.1 设计流程......... 41
4.2 设计方案......... 44
4.2.1 分析与定位 ....... 44
4.2.2 方案展示(一)......... 46
4.2.3 方案展示(二)......... 48
4.3 本章小结......... 51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2
5.1 结论....... 52
5.2 展望....... 52
第四章 设计提案
4.1 设计流程
合理优质的设计流程才能够做出优质的设计。当下的设计流程,已经从初始时期单一的设计实施为中心的阶段,向前后两个方向延展。原因是设计对现今产业领域渗入及拓展至前期开发策划和后期的营销领域。由此可见,当下的设计流程正在逐渐向全产业链迈进。如图 4.1,在过去,设计流程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现在产生的变化意味着设计本身在朝着策略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也在转向专业型的制作方向拓展。设计愈来愈与企业公司中的市场、产品研发、技术研发、市场、销售等部门联系密切,以形成一套全服务的系统。我们作为设计师,在需求信息搜集方面,什么样的设计定位、筛选哪些需求信息与所设定的设计定位有益,这些都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如图 4.2,对于作为设计师,在设计流程中的开始时,可以用问答方式来获得设计需求的信息。通常我们应该明确对产品属性是怎样的一个定位、在视觉识别方面对产品的定位、产品材料选择方面以及其当前的市场情况都需要了解。
…………
结论
设计在产品的开发、商品流通和使用环节居于核心地位,产品设计中人类需求的持续变化和增加,导致产品和趋势的不断更新。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已经从功能需求层面转向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产品中的文化成分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设计师及开发商们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文化元素设计促进市场消费,文化元素可以从很多方面得以体现,如色彩、整体或局部造型、材质、功能使用的人文关怀等。设计文化是国家、民族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其发展趋势应符合该国国情的审美价值取向。全球化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东西方的文化因而产生了碰撞,不仅如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了对决碰撞,科学技术领域同艺术文化的碰撞。碰撞摩擦产生交流融合,强调民族特征的文化设计是当下的趋势,如何巧妙地将传统特色的民族特征文化运用在产品设计领域,是当前设计师面临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区域性通信产品外观设计上体现民族特征,需要设计师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结合现代设计的潮流趋势,善于观察思索、敢于创新思维、勇于尝试。此外需要有耐心、不急躁,一点点学习积累地过程。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特征是基于对其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了解这一基础上的活动;对民族特征有全面而综合的了解,有利于再次进行创造和表现。将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元素应用到产品设计领域时,不能是单纯而生硬的撮合,尴尬地将一些民族符号强加在产品外观上,而应该是抓住民族特征的精气神准确而简练地通过产品外观设计表达出来。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