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沟通城市视角下的政务微博传播探讨——以“成都发布”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4522 论文编号:sb2024053014393052479 日期:2024-06-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从政务微博的“沟通中介”角色入手,引入“可沟通城市”的理论视角,选取“成都发布”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对1783条微博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对13位“成都发布”粉丝用户进行深度访谈,探讨政务微博对于塑造“可沟通城市”的作用与意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1425万人1。城市化的过程预示着社会的流动性增加,社会关系不断打破又重组。由血缘和地缘关系铸就的乡土性式微,城市空间成为一个高度分化且相对不稳定的社会组织,多重沟通障碍日渐凸显,“不可沟通”逐渐成为当代城市在发展中的困境。
另外,截止到2022年,中国的网络用户达到了10.67亿人,网络渗透率达到了75.6%2。诚然,日渐成熟的传播技术让民众的交流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但与此同时,网络环境的新变化也给城市沟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匿名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网络环境下,信息造谣者和谣言传播者通过互联网散播虚假信息,制造混乱。网络舆情和次生舆情灾害此起彼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的信任感,进而松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增加了沟通障碍。
在互联网发展和城市化的双重背景下,适时推动传统大众媒介转向至关重要:从一个信息的生产单元转变为一个汇聚整合型单位,从一个宣传工具转变为一个协助管理国家事务的平台,从一个传递新闻的工具转变为一个公共传播平台,从一个传播机构转变为社会传播网络中一个强大的节点3。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务双微”即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作为政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喉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
结合本研究的主题与问题,本文主要搜集了可沟通城市理论、政务微博两个板块的文献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以期从中找到本研究的突破点及创新点。
一、可沟通城市理论综述
不论东西方,关系视角下的城市均由众多的网络构成,传递、交换与交往发生于其中。网络不仅意味着一个可以被连接的空间,更代表了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城市特质由网络中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塑造,熟络与疏离、融洽与分化等紧张而模糊的关系寓于其中1。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路易斯·沃思(Louis Wirth)认为,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组织,这个组织远大于人们相互熟悉并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体,它要求中介,即媒介的参与以达到沟通的目的2。基于城市的网络化、复杂性及异质性元素,社会沟通成为连结异质群体、促进社会共识达成的有效工具。而“交流”,即传播,它不仅只带有信息传递、交流等意义,而且还包含着一种精神意义上的“仪式共享”3。基于此,“可沟通城市”的价值主张呼之欲出——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减少分歧、达成共识,以创造一种良性的生存环境4。
较早对“可沟通城市”进行描述的德国学者昆茨曼(Kunzmann K.R.)提出,新的通讯技术一方面需要给予公众多元化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还需要提供给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机会,以此提高公众在城市治理上的参与度,并推动公民地方认同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的建立5。之后,有关“可沟通城市”的理论建构逐渐进入国际学术视野。加里·冈伯特(Gary Gumpert)和苏珊·德鲁克(SusanJ.Drucker)以阐述城市化过程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为基础,尤其是城市中的边缘化群体在高度理性化的城市空间中所面临的困境为核心,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可沟通城市的诉求:首先,“可沟通城市”应是一个充满社会性的场所,为都市中的人提供充足的交流空间,使人们能够在其中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性互动;
...........................
第二章作为城市“沟通中介”的政务微博
第一节政务微博的兴起与沟通功能
一、政务微博的兴起与发展
政务微博是由各种政府机构或官员个人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信息通过微博网站的官方认证而开设的微博平台1。本研究倾向于将本次研究的政务微博锁定在由政府机构开设的一类。
(一)技术的支撑
当前,媒介技术飞速发展并渗透至社会各个方面,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政务新媒体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媒介技术与政治融合的典型应用。通过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相关账号,政府机关或公共机构能够更加便捷迅速地传递权威信息、提供公共服务2。
更重要的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传统的传播生态,也改变了传播方式。在以往的电视政务宣传、报告会议等公共活动中,公众在大多数时候只扮演“听”的角色,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是被动的,政民之间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进行纵向的、单向的交流。同时,微博具有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改变了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方式。技术赋权下的对话渠道拓宽使得公众拥有更多行使自身话语权的机会,公众可以利用微博与政府进行实时互动,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分享个体的想法。微博平台也成为了网络民意表达与沟通的重要窗口,扩大了民众政治参与的途径。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凭借其所具有的开放、共享的特性,搭建了一个有利于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的新平台。基于微博开放、共享的特质,政务微博正逐步成为一种有助于政府和民众进行双向互动、协调减少城市沟通问题的工具,推动社会问题的高效解决。
..........................
第二节“成都发布”的“可沟通”属性
2021年末,成都市的城镇化率已达79.48%,常住人口总数为211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总数为1684.34万人1,成都已然成为我国的超大城市之一2。成都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在营销方面下了“血本”的城市,这也预示着成都城市空间内外来人口的涌入。例如,成都市积极打造“蓉漂”城市雇主品牌,由成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的“‘蓉漂’人才荟”系列活动于每年展开,并带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以期引入大量外籍人才来蓉。此外,按照近几年的成都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市域城镇化发展中心不断扩张,例如在2020年撤销新津县设立新津区、建立成都东部新区将简阳纳入市区版图,城市骨架的不断扩张不仅给予了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承载地,也给予了不同文化层次、生活背景的人进入成都的空间与机会。不同的社会背景、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导致了社会成员结构的日益分化,从而催生出差异化的群体。虽然不同群体可以为社会的运转增加活力,但也会造成社会构成的错综复杂,从而形成对社会稳定的潜在考验。
超大城市的管理者面临着诸多挑战,而作为城市管理者的重要工具,包括政务微博在内的网上政务具有极大的功能价值。借助政务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优势,四川始终坚持把政务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作为推进政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此过程中,政务新媒体将传播内容聚焦到公众关心的议题,以期助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打造。
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市更是着力打造高效能、一体化的网络问政,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卓有成效。2019年以来,在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统筹推动和及时敦促下,四川在线“问政四川”成都板块全年办理网民留言12272条,办理量在全省各市(州)中排名第一;2019年,成都市“网上政务”累计受理了338.9万多个市民的来信与来电,其中,87.67%的市民问题得以解决,群众满意度达91.81%1。成都的政务新媒体坚持以公众需求为工作重心,运用多元化的传播载体,结合时事,打造出了一批受到公众欢迎且影响力较高的官方账号,例如“成都地铁”“成都共青团””成都发布““微成都”等。
..........................
第三章 线上互动网络建构:“成都发布”的传播手段 ........................... 20
第一节 政民之间:“上”“下”交汇 ................... 20
一、微博话题:提升对话概率 ..................................... 21
二、留言板与微博投票:拓宽对话渠道 ...................... 22
第四章 城市意义生产传播:“成都发布”的传播内容 ........................... 29
第一节 城市特定叙事:情感联结 ................................ 29
一、特色区域文化:构筑情感符号 .................................... 30
二、地区信息多样化:缩小群际信息差 ............................. 33
第五章 物质空间交往沟通:“成都发布”的线下传播实践 ................... 42
第一节 同在的“我们”:实践书写空间体验 ........................ 42
第二节 共存创造城市活力:线上线下跨域联动 ....................... 45
第五章物质空间交往沟通:“成都发布”的线下传播实践
第一节同在的“我们”:实践书写空间体验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庭住进了高层单元住宅楼,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居民流动较大等因素,现代城市居民家庭更加趋向于内向封闭的居住环境,邻里之间的互动愈来愈减少。由于现代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城市人群人际交往的时间也随之减少。人群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而产生裂痕,精疲力竭的个人极易丧失沟通意愿。
如前文所述,昆茨曼强调的“可沟通性”将传播的关注点重点锁定在信息技术用以传递信息的层面,后来的学者逐渐将城市的“可沟通性”延展到了实体空间的交往。“成都发布”不仅代表着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进行政务信息、民生信息、地方文化的线上传播工作,同时也通过开展线下活动为市民的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提供了空间。“成都发布”于2021年6月举办了“极美成都——公园城市最美地标TOP100影像展”;2022年1月,成都发布联合蓉城政事和成都商报共同推出“政解·两会特别策划——街头‘民声’进两会”,立足“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现“在街头巷尾发现问题,在两会现场寻找答案”;2022年6月,“成都发布”在成都市龙泉驿区青龙湖二期绿道旁设置“小布能量补给站”,为在绿道骑行骑友们免费提供饮用水补给。本研究以影像展为例阐述“成都发布”举办的线下活动展现的“可沟通性”。
2021年6月,由“成都发布”推出的“极美成都——公园城市最美地标TOP100影像展”于成都市成华区双林路99号“学习强国”主题街区正式开幕,旨在用影像见证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居住在公园城市的幸福美好生活。“成都发布”将展览设在成都市学习强国主题街区、市规划馆两个展区,活动历时两个月。展览中的地标作品面向市民征集、由市民投票产生,并向市民全面展现。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
第六章总结和讨论
第一节政务微博与“可沟通城市”
城市是文化、经济及生态综合互动的产物,高度发达的沟通体系和通信手段客观上保证了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的过程意味着城市空间中价值和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如果城市管理者无法处理好多元主体之间的连接与沟通,随着社会“异质性”增强,城市中的矛盾与冲突也会随之加剧。基于此,城市要保持活力与生命力,需要“可沟通性”。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媒介打破了城市实体空间结构的壁垒,为空间的开拓和重构带来了无限的可能2。移动网络等新型传播技术更是助力推动了智慧城市、智能城市3。新媒介技术顺势提高了自身的媒体传播力,在城市的内外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决定着城市信息的传播广度,也促进社会的连接与沟通。尤其是面对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沟通困境,打造可沟通、可对话的网络互动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传统媒介转型之际,通过“两微一端”等政务新媒体的媒介,打破人际交往、群体活动的区隔,从而助力建构现代城市传播网络。
微博作为氛围开放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对互联网时代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使用微博的用户本身是有限的,地方官微面对的受众相对来说也受限,但是这也不代表着地方官微在“可沟通的城市”中无所作为。“可沟通城市”强调沟通的社会性、象征性及空间性,沟通的社会性重视社会互动以及城市能够为市民提供多种参与公共治理的平台和媒介,象征性侧重探讨城市有适当的场所或产品能够体现城市的特征与历史以及市民对于城市有归属感、认同感,而空间性从地理维度强调城市为市民的线下聚合交往、对话合作提供充足、多样的物质空间。只有在通过各类主体信息传递、社会交往和意义生成的多种传播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实现多重维度上的“可沟通性”。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基于微信平台的Z世代新闻消费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