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活动的副产品”:数字环境下用户偶遇式新闻接触现象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7855 论文编号:sb2024032113242452024 日期:2024-03-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主要描述了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偶遇式新闻接触活动与现象的呈现特征,给予我们一些现实意义的启示。偶遇式新闻接触行为可以成为促进用户接触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其内容属性上的特征表明用户对于娱乐性质的内容并非会以完全臣服的姿态去应对,相反,用户清晰地知道接收主流内容对自身的价值,以及自我对此类新闻的需求。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新闻业的发展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当下已紧密结合,新闻业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其生产环节,分发模式与消费方式等各级层面都产生了深度嬗变。在用户层面上,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已深度扎根于用户的日常生活当中,其多种分发模式,引流机制与单屏信息密度高等特征,使用户在新闻消费这一行为上越来越多表现出一种“偶遇式新闻接触”的样态。
当然,与信息发生偶然性的接触并非数字新闻时代所出现的新现象。Downs①最早将“在超市排队等待付款时阅读报纸的标题”“在逛街时短暂观看电子屏幕上的新闻”视为是一种偶遇式新闻接触。但是在移动终端成为人人皆有的基础设备时,这种偶然式的新闻消费,已经从当代在线信息实践的边缘转移到中心位置,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Thorson和Wells②认为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可以被视为“信息流组合与交织在一起的空间”,例如政治新闻通常会显示在互联网门户的登录界面上,尽管登录界面在传统意义上并非投放新闻的地点。Tewksbury③认为,互联网环境中无处不在的新闻信息,使得用户即使是从事其他在线活动时,也能阅读到新闻。此类新闻接触是偶然的,作为其在线活动的副产品存在。这篇研究发表于2001年,针对的主要是网络新闻门户和搜索引擎等媒介形态。其所得出的结论,在以智能手机为主要终端,以社交媒体为主要媒介形态的当下,无疑更准确、更形象。如Newman④2017年的一项研究指出,虽然专业的新闻依旧是公共事务信息的重要来源,但传统意义上访问新闻来源的直接方式,如打开电视,阅读某家报社的报纸等行为,已经被搜索引擎或浏览社交媒体等所取代。一项于2016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展的调查⑤显示,74%的29岁及以下的受访者认为,“我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偶遇了新闻”比“我访问新闻网站以获取新闻”更能表达出他们的新闻消费行为实况。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新闻媒体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与解释以下4个问题:
第一,无意识间接触到新闻的场合呈现出何种样态?存在着何种类型的情境因素?这些因素会对用户的新闻接收产生何种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接触行为的情境因素客观上是存在的,但在学术研究中其可以被淡化甚至忽视其存在,“受众”时代的媒介接触活动通常被视为具备明确目的,活动有迹可循并且能够清晰描摹的行为。但数字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的互联性和生存时空的流动性,使得新闻传播中的偶然性因素增多,情境因素趋于丰富化,已成为研究者无法忽视的存在,构成了本文的第一个研究问题。
第二,偶遇式的新闻接触在哪类新闻渠道上发生?这种偶遇式的接触是否会成为用户长期以来已趋于稳定的传播平台使用习惯之外的新路径?还是依然只会沿着用户固有的路径依赖开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以其自主逻辑搭建了属于其个体的信息获取路径,这些路径由于个体性格,期待值满足和平台的商业逻辑等因素而逐渐发生固化①。由于信息分发平台,社会关系网络和算法推荐等机制的协同过滤,用户的信息视野逐渐会在特定的平台中受到局限,导致信息接收结果的窄化以及强化个体的偏好。在用户面对可能的信息茧房时,获取渠道的多样化被认为是有效的破解之道②。作为社交媒体上新闻消费行为的一种常见形式③,偶遇式的新闻接触在用户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颖的想法和观点等方面是否能发挥重要作用?它是否能在用户偏于稳定的新闻接触渠道之外,开辟出新的接收路径,使用户的媒介使用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这构成了本文的第二个研究问题。
..............................
第2章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信息偶遇”的关注度较高,研究指出在国内信息偶遇主题学术论文的学科分布中,图书情报学领域的论文最多,占比达59.69%,新闻传播领域的论文占比为22.48%①。较早将“信息偶遇”概念引入我国的是潘曙光②。2010年,他在硕士论文中提出,信息偶遇是一种信息获取行为,既不是计划内的,也不是预料之中的。当用户并不是有意地要查找某种信息时,却获得了它。
近年来,“信息偶遇”的概念逐渐为新闻传播学界所重视。李彪③通过对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过载引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转变研究,指出偶遇式新闻消费成为年轻群体的重要新闻消费方式,社交媒体好友开始充当新闻把关人的现状。赵云泽在基于探索破解“信息茧房”的具体可实现路径上,提出“信息偶遇”行为在此方面的价值。万旋傲④研究了“新闻找到我”感知对微博知识效应的影响研究,指出高“新闻找到我”感知通过阻碍人们在微博新闻使用中的政治兴趣获取,给政治知识学习带来了间接的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国内对于新闻偶遇行为的关注度稀少。现有的成果多以量化研究为主,将“偶遇接触”视为变量之一,加入到与新闻消费相关的行为模型中进行考察,缺乏质性研究成果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勾连的经验性材料。
..........................
2.2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新闻传播学术界对偶遇式新闻接触现象的关注度高,相关的学术成果多。国外学者对于偶遇式新闻接触的研究沿袭了其关注新闻传播与社会民主之间关系的传统,其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公民在信息接触上进一步圈层化,这对于民主社会的根本——社会共识与政治知识的积累会产生动摇。同时出于公民们对政治新闻的兴趣降低①,新闻消费的减少②甚至回避新闻和抵制新闻等行为的担忧③,偶遇式新闻接触被看作是一种补救的方式④,使得“原本对政治不感兴趣的用户,即使身处信息茧房当中,减少对新闻的主动探索,也能保持对政治信息和社会外部环境的一定了解”,并推进社会公民的民主参与。
最早的关于偶然式新闻消费的开创性工作起源于Downs的研究,其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偶然的信息接触”的现象,开创了大众传播与政治传播研究在偶遇接触方面的问题域。在广播占据大众传播主导地位的20世纪下半叶,Gerbner⑤提出了“inadvertent audience”的概念,其意指“在观看电视时因为偶然听到广播中的新闻,进而形成关于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观众。互联网出现后,Tewksubury等人对万维网上的偶遇式的新闻消费进行了研究,指出上网这一活动降低了在从事其他信息浏览行为时获取到新闻信息的障碍。自此以后,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勃兴以来,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一部分学者重在以量化研究方式,探索影响偶遇式新闻接触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Richard和Nielsen的研究发现使用多信源的用户比少信源的用户更容易发生偶遇接触,新闻兴趣与偶遇行为发生的频率呈现负相关。Manuel⑥的研究表明除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外,媒介使用,偏好与媒介信任等因素也会影响用户偶然接触在线新闻的概率。Kaiser⑦以3*3的调查实验,揭示出推荐者特征、不同信源和社会压力等中介变量对用户在facebook上偶遇政治新闻的影响。Turcotte①等人调查了被视为意见领袖的Facebook朋友的个人新闻推荐行为对新闻偶遇的影响。Karnowski和Leonhard②等人研究了在SNS上对新闻文本和新闻使用模式的看法对在Facebook上遇到新闻的参与度的影响。Marewski③以信息接触作为出发点,指出信息线索引发的启发式在新闻偶遇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Annika④的研究表明虽然在社交媒体中与新闻的接触是偶然的,但其发生的频率较高,且用户对这种方式表示认可。另一部分学者倾向于考察偶遇行为的动态过程和影响,例如Swart和Peters⑤的质性研究显示,部分年轻人的自我报告中,已经将这种偶遇式的接触作为了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
...........................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12
3.1 研究方法 ............................... 12
3.2 数据测量与收集 ......................... 13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6
4.1 偶遇接触的情境因素分析 .................... 16
4.1.1 关系维度 ................................. 16
4.1.2 行为维度 ................................. 18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35
5.1 主要发现 ................................ 35
5.2 相关讨论 ..................................... 39
第4章研究结果与分析
4.1偶遇接触的情境因素分析
4.1.1关系维度本研究中关系维度所指的是偶遇式新闻接触行为发生时,用户当时所处的关系情境是独处状态还是有陪伴者,如有陪伴者,陪伴者是家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作为用户媒介使用的微观社会情境之一,关系维度的存在是具体情境下的媒介接触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媒介接触作为个体在日常社会互动与经验整体中的一部分,其发生在复杂的社会活动网络中。例如“看电影”被视为是一种社会活动,而非观看电影这一事件本身,人们观看电影的本质是为了获取与朋友,亲人等社会对象共同参与社会活动的满足感与联结感,电影本身作为媒介产品的质量高低相对而言并非具有重要意义①。偶遇接触行为发生时,关系维度若存在差异,则行为的意义可能同样存在差异,媒介接触的结果与后续影响都将受到关系维度的影响。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新闻媒体论文参考

表4.1所呈现的是关系维度的调查结果。表中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情况下,偶遇式新闻接触行为在用户处于“独处状态”下发生,出现频次达939次,比重为89.4%。发生在用户处于“有陪伴者状态”下的偶遇式新闻接触较少,出现频次为111次,比重为10.6%。
......................................
第5章结论与讨论
5.1主要发现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为:
第一,在偶遇式新闻接触活动所伴生的情境因素中,关系维度的主要呈现态势是“独处状态”占主要比例,“有陪伴者状态”占比较少。新闻偶遇行为更多地会发生在用户处于单人状态时,由于在独处状态下,外界因素对用户个体行动产生的干扰较少,用户可以基于自身的活动目标,兴趣取向与信息需求等因素自主控制偶遇式新闻接触的程度,对所偶遇到的大量新闻进行自我需求层面的过滤,把握相关信息能否进入自身的信息渠道。在“有陪伴者状态”下,用户的“朋友”“亲人”等社会对象是主要的陪伴对象,与之相伴随的是“餐厅”“寝室”“办公室”等空间要素。与此同时,在偶然接触到新闻后,用户与上述社会对象之间会产生“讨论新闻”等后续应对行为。这种讨论行为,将促使用户新闻接触活动的偶然性与随机性进一步增强,用户在理解新闻内容时的信息解码活动,会在与旁人的讨论中受到被动的干扰,使得个人在吸收新闻时难以形成基于自我的判断。同时,这种干扰也消解了传统意义上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传播主体通过新闻报道试图传达的编码意义,难以在经过用户偶遇接触后并实行讨论等系列活动后仍然准确地传达至用户端,以媒体为主的传播主体对传播过程的控制弱化。
行为维度是偶遇式新闻接触活动的另一重要情境因素,与关系维度共同构成这一活动的产生情境。在行为维度中,“在一个媒介终端上使用多个应用”的情况出现次数最多,“在进行日常活动时使用媒介终端”的情况次之,进行“同时在使用多个媒介终端”的行为相对最少。移动终端与个人生活的嵌入程度日益紧密,用户在日常活动中频繁地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媒介多任务行动,信息流在用户的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切换当中进入用户的信息视野,促成用户与新闻的偶然接触。在一系列与偶遇式新闻接触活动相伴随的行为当中,“休闲娱乐”是最主要的活动,无论是线上形式的“观看视频”“游戏”和“音乐”等,还是线下的各类休闲与娱乐活动。此外,用户在进行“学习”“工作”与“交往”等线上活动时,新闻信息也能通过同屏呈现,好友交流等形式与用户产生偶然接触。同时,在“睡眠”“用餐”和“排队等待”等日常活动中,由于手机终端的便携性,用户可以在同一时空情境下通过使用手机来偶然接触新闻。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