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1.1.1选题背景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介层出不穷,事实上“新媒介”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与之前的媒介相比,任何一种在出现时间更晚的媒介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介”,而“新新媒介”则是由美国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学者保罗莱文森根据媒介演化提出的,他的媒介“三分说”把当代媒介分为了新新媒介、新媒介和旧媒介。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视角从“媒介即隐喻”到“媒介即认识论”来探讨媒介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从伊尼斯的“媒介的偏向”到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早期的媒介环境学派学者更关注宏大的议题,而到了纽约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二代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则更注重把媒介放到当下的、微观的语境中去探讨媒介对人的影响。“媒介环境学派始终在强调人在媒介研宄中的重要角色,重点关怀如何研究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因此在新新媒介时代下对梅罗维茨的媒介思想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这个具有全新特征和规律的媒介时代。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年梅罗维茨分析的“新媒介”主要是电视,如今的世界,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更新下,人们所处的媒介环境主要是智能手机所塑造的新新媒介环境。与过去媒介单一的特质相比,现在的媒介特征与规律有了明显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又会面临哪些补充和解释困境?本研究将主要基于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按照其理论研究路径,用该理论去分析新新媒介时代下人们所处的媒介情境特点以期探究其理论适用性,并希望对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
1.2相关研究综述
1.2.1梅罗维茨媒介思想的“述”和“评”
作为当今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梅罗维茨理论学说自上世纪80年代发表以来一直受到极大关注,早期的时候学者更多对“媒介情境论”的理论视角进行评述,褒贬不一。有的学者认为梅罗维茨是将媒介研宄与社会研宄相结合,有的学者认为梅罗维茨是从动态的视角出发对情境与行为的关系进行探讨,马克波斯特对梅罗维茨的理论给予了肯定“梅罗维茨的基本观点还是富于启示性的:媒体是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以种种特有的方式接纳与排除、团结或区分着人们。”也有的学者对梅罗维茨的理论不足进行批判,认为他过分夸大媒介技术的消极影响,忽视社会环境其它的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类似的评价这样说道“梅罗维茨忽略了社会制度对媒介制度的管理,社会意图对媒介内容控制,夸大了新媒介的控制力”事实上以梅罗维茨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派并非技术决定论者,因为他们独特的研究视角——主要关注的是媒介形式而非媒介内容,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始终在思考的的是媒介性质对人类、文明、社会的影响,并且他们主要分析的是消极影响,体现出对技术的不信任,所以极易被人们误解为“技术是造成所有问题的根本”,而所谓的“媒介技术决定论”是将媒介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忽视其它的社会因素,这并非梅罗维茨等学者的本意。学者商娜红和刘婷在其论文《北美媒介环境学派:范式、理论及反思》中就回应到“在考察众多的学者的著作中,他们都在行文中声明技术并非影响社会变革的完全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还存在着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只是,这些论述所占篇幅较少。那些对媒介环境学是技术决定论的批判没有将这些论述考虑进去,也没有考虑到媒介环境学研宄视角和范式的要求,便轻率地将其贴上‘技术决定论’的标签,是有失偏颇的”。
.........................
第二章:梅罗维茨媒介思想的渊源及内涵
2.1梅罗维茨媒介思想的渊源
2.1.1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
哈罗德伊尼斯是加拿大著名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多伦多学派的鼻祖,其媒介思想对后来的媒介学者,包括麦克卢汉、波兹曼、梅罗维茨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尼斯学术生涯前期主要关注加拿大的经济史,代表著作《加拿大经济史》和《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后期则着重关注与传播有关的议题,其代表著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正是在这两本书中,伊尼斯提出了两点对梅罗维茨有重大启发的思路。
首先是从关注媒介内容到关注媒介本身的转向,对梅罗维茨来说,伊尼斯对媒介自身的研宄与经验学派的研究是完全“背道而驰”。长久以来,北美的经验主义学派占据着传播学的主流话语权,受背后重大财团和基金项目的支持,对传播内容和受众的研宄可以为企业和政府带来更多可观和短期的收益,而对媒介自身的研究被极大地忽视,其根源是经验学派的学者相信媒介受人的控制,媒介仅仅是人类进行支配的工具。而伊尼斯的研究客观上承认了媒介的反作用,媒介本身并不是一直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其自身的特点对政府、帝国和文明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在伊尼斯的著作中梅罗维茨看到了媒介研宄的核心价值来源于媒介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研究可以应用于一切的议题,而梅罗维茨最后将自己的研究落脚于“媒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毫无疑问,伊尼斯是梅罗维茨学术上的领路人。
麦克卢汉认为,电的广泛使用让地球重新“部落化”,而在人类文明诞生之时,“部落化”的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是直接的、口头的交往模式,而后交通工具的普及让部落演变为城市,间接的、文字的交往大行其道,但电子媒介的出现有望让人类重新回归直接的交往形式,人们可以不再受时空限制与他人接触和联系,可以见得,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不仅仅是指电子媒介使得地球的物理空间变小,更直指媒介所带来的人际交往行为和文化形态的重大转变,其内涵仍然是“媒介即信息”的认识论。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让人们看到媒介所具有消解时间和空间的巨大能量,而消解之后就将带来整合,新式的交往模式和媒介环境将世界上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连接到一体,个体变为“共同体”,地球重新变为村落。之后,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延伸论”,人类依靠电子媒介去感知着时空的变化,电子媒介作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可以让一个人去感知地球上他想去的任何地方。
.........................
2.2“情境理论”的研究框架
2.2.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
梅罗维茨的这个观点这与戈夫曼所指的情境是地点场所不同,而地点场所对情境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允许某些人进入看得到听得见的发生其中的感觉区域,而把另外一些人排斥在这一感觉区域之外。梅罗维茨提出,地点场所只是一个更为宽广的概念一一感觉区域的一部分。决定人们互动性质的,并非场所本身,而是信息流通模式。梅罗维茨通过这样的阐释拓宽了情境的概念。
2.2.2新媒介的运用导致新情境形式的产生
信息流通的形式不仅指社会环境中的信息的形式,也指限制接触这种信息的形式,简言之,它既牵涉哪些人得以接触某一社会环境中的信息,也牵涉到哪些人被排斥在外接触不到这一社会环境中流通的信息。所以对媒介的运用可能会混淆不同情境的分界线,于是便会导致新的情境的产生,新的情境的产生要求人们采取新的行为,这又是因为行为得适合具体的情境。
2.2.3新情境的出现产生了新的行为
真正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在一种社会情境里,人们总是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出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重叠或者混乱的情境时,社会角色就会发生变化。而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人们会尽量使自己的行为与特定的情境保持一致,演好特定的角色。
........................
第三章:新新媒介时代下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适用性.............19
3.1何为“新新媒介”...............19
3.2智能手机为主导的媒介时代................20
第四章:以“媒介情境论”来审视全新的媒介社会..............27
4.1新新媒介呈现出新的社会图景.............27
4.1.1“中区行为”的表演成为职业...................27
4.1.2隐私的暴露已经习以为常................28
第四章:以“媒介情境论”来审视全新的媒介社会
4.1新新媒介呈现出新的社会图景
在“媒介情境论”的研究路径之中,新的信息系统产生新的情境,新的情境现了新的行为,这些新的行为会在当下的社会图景中集中地展现出来,所以梅氏的理论最后落脚在新的社会现象,毫无例外,在新新媒介的广泛使用下,新的情境中人们展现出了富有新新媒介时代特色的行为,与此同时也面临了新的问题,而这些都是新新媒介所呈现出的新的社会图景。
4.1.1中区行为”的表演成为职业
梅罗维茨借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戈夫曼认为所有的社会角色的行为实际上都是表演,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需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计划和演练。同戏剧一样,必须有恰当的舞台,演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举止,每出戏中的角色应该与其他戏中的角色有所区别。为了同戏剧的比喻保持一致,任何人在某个环节中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在前台,表演者是“观众”面前的某个特定角色,他们要扮演带有一定程度理想化的社会角色;后台,由于是观众看不见的区域,表演者更能表现“真实的自我”,而这往往比前台行为看得真切。而后梅氏又进一步扩展了这两个概念,戈夫曼所言的情境是静态的、物质的,与戈夫曼不同,梅罗维茨则是以动态的观点看待情境,所以梅罗维茨还进一步规定了当“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场景发生混合的时候,其中出现的行为被称之为“中区行为”;而“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场景发生分离的时候,出现的新行为被定义为“前前区行为”和“深后区行为”。
.........................
结论
“媒介情境论”自从被梅罗维茨提出以来,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既可作为理论研究,也可作为应用研究,而新新媒介时代是当下的、即刻的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中去探讨“媒介情境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有助于人们去理解和感受新新媒介时代带来的社会变迁。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了再研究,先重新梳理了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的理论渊源,探讨了“媒介情境论”受到前人的思想的具体影响,包括: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