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移动传播对灾难报道“二次伤害”的扩大
第一节 移动传播增加灾难事件“二次伤害”的风险
一、传播内容:UGC、PGC 和 PUGC 的巨大增量
UGC 指用户生产内容。在 UGC 模式之下,信息接收者会参与内容的生产,即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内容生产者。PGC 指专业生产内容,主要是指专业的机构媒体生产内容,其产出内容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等特征,如电视节目或者纸媒等专业内容生产机构生产的内容。PUGC是 UGC 和 PGC 结合的内容生产模式,将 UGC 和 PGC 的优势都结合到了一起,既保留 UGC 的广度优势,又结合 PGC 打造专业化内容,吸引用户眼球。移动传播的媒体环境之下,诸多内容生产模式带来的巨大内容增量,极大地丰富了灾难性报道的议程设置和传播内容,同时交互性、碎片化、标签化等移动传播特点也促进了灾难报道信息流通的快捷性、去语境化和变异性等,但同时也增加了“二次伤害”的风险。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过去灾难新闻传播的单一场域,从而推动了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在移动传播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场域的复杂性,自媒体、社交平台、移动客户端等 UGC、PGC 以及 PUGC 日益壮大,使得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灾难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我们每个人在网络发展过程中,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都具有多个不同的身份。我们可以在在电视机面前做一个听众;古登堡面前我们是一个读者;我们在社交软件上又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发布者。当一些网络上的新兴媒体也可以对新闻进行报道时,这就使得新闻的权威性大大减弱了”①。移动传播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传播信息通过网络途径,只要我们具备足够的网络知识,就能在网络中成为信息传播者,或者是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督的监督工作者。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到生活中,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开始融合,当人们将自己私人生活照片发布到网络上,也就是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提供了信息供给②。然而在移动传播背景下,UGC、PUGC 模式存在着用户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等缺陷,传播门槛的降低,极易滋生出灾难谣言和失实报道。因此,在移动传播情境下,UGC 虽然使得信息更加丰富、快捷,但可能牺牲了新闻的真实性,从而对灾难当事人造成了进一步伤害。
..............................
第二节 移动传播加剧灾难事件“二次伤害”的表现
一、采访过程的伤害
(一)轰炸式采访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现如今的移动媒体都高度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当事件发生时,媒体会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争取取得一些劲爆的信息,如果没有第一时间接触到事件,也会想办法联系事件当事人,对其展开各种采访,有时当事人明确拒绝的情况下还有人继续跟踪采访。媒体进行报道时也会通过互联网了解其他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情况,当其他媒体有非常吸引用户的素材时,媒体会引用过来,继续深挖相关信息,提供后续报道。有一些媒体为了获得独家新闻,直接将话筒递给受害者,不顾受害者受到伤害的痛苦心情,继续揭别人的伤疤,这种情况时有发生。2014 年 3 月 8 日,发生马航失联事件,得知消息的飞机上的乘客家属陆续抵达北京等待后续结果,焦急等待消息的乘客家属被闪光灯和提问声“围攻”,情绪几近失控。而在这些围观的人群中不仅有媒体记者,更多的是路人,他们拿起手机作为新闻工具,拍摄家属痛苦的照片后迅速发布到微博和朋友群以寻求关注度。网友@许文广在微博中发布大声痛哭的家属视频就遭到了网友的谴责。在得不到实情的情况下,对受难者家属步步紧逼询问受害者信息以及他们现在的状态,会对当事人和家属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
在移动传播的媒介环境下,每个人都是新闻的挖掘者、传播者,对于新闻事件的采访也不单单局限于面对面和电话采访,网络采访方式成为新兴形式,通过微博、微信等个人账号进行采访的形式在拓宽了采访渠道的同时,“万箭齐发”式的轰炸式采访也成为了当事人的“噩梦”。
(二)强制性采访
强制性采访指的是新闻媒体搜集素材时,不管采访对象是否愿意接受采访,都刨根问底对其强行询问;强制性采访还包括故意提问采访对象敏感问题,使其回忆当时受害过程,不顾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仍要继续采访等。当事人遭受灾难,本身灾难已对其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当受伤害心理尚未到缓冲时,如果记者无休地进行强制采访提问,挖掘当事人感受,将会再度刺激采访对象心理上的创伤,可能使其产生厌恶、厌烦心理。以这种方式采访受害者,不但会使受害者再一次受到伤害,对其身边的家人、朋友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
第二章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生成原因与多元影响
第一节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成因
一、心理原因
在当事人经历灾难事件后,除身体创伤外,往往还面临心理创伤问题,在心理学层面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通常情况下,由创伤导致的心理问题和普通心理疾病的症状特点有很大差异,在 PTSD 症状结构方面,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IV):PTSD 症状结构分为闯入、回避、高警觉三因素模型。
(一)闯入性记忆(强迫反应)
个体在清醒或睡眠时,创伤记忆强行进入脑海,以闪回或噩梦的形式重现当时的事件场景,使个体不断地重复体验当初的情绪和感觉,强烈程度也相差无几①。在移动传播语境下,媒体的采访渠道更加充分,来源更加广泛,这时媒体对于受灾当事人及幸存者不加注意的采访就会对本来就有心里阴影的他们造成“二次伤害”。而有些媒体的采访报道,完全没有体现对受灾当事人的尊重,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受伤心情,步步逼问,逼着他们重温噩梦,有为博关注和流量不择手段之嫌。可以说,这完全是对受灾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一、采访过程的伤害
(一)轰炸式采访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现如今的移动媒体都高度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当事件发生时,媒体会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争取取得一些劲爆的信息,如果没有第一时间接触到事件,也会想办法联系事件当事人,对其展开各种采访,有时当事人明确拒绝的情况下还有人继续跟踪采访。媒体进行报道时也会通过互联网了解其他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情况,当其他媒体有非常吸引用户的素材时,媒体会引用过来,继续深挖相关信息,提供后续报道。有一些媒体为了获得独家新闻,直接将话筒递给受害者,不顾受害者受到伤害的痛苦心情,继续揭别人的伤疤,这种情况时有发生。2014 年 3 月 8 日,发生马航失联事件,得知消息的飞机上的乘客家属陆续抵达北京等待后续结果,焦急等待消息的乘客家属被闪光灯和提问声“围攻”,情绪几近失控。而在这些围观的人群中不仅有媒体记者,更多的是路人,他们拿起手机作为新闻工具,拍摄家属痛苦的照片后迅速发布到微博和朋友群以寻求关注度。网友@许文广在微博中发布大声痛哭的家属视频就遭到了网友的谴责。在得不到实情的情况下,对受难者家属步步紧逼询问受害者信息以及他们现在的状态,会对当事人和家属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
在移动传播的媒介环境下,每个人都是新闻的挖掘者、传播者,对于新闻事件的采访也不单单局限于面对面和电话采访,网络采访方式成为新兴形式,通过微博、微信等个人账号进行采访的形式在拓宽了采访渠道的同时,“万箭齐发”式的轰炸式采访也成为了当事人的“噩梦”。
(二)强制性采访
强制性采访指的是新闻媒体搜集素材时,不管采访对象是否愿意接受采访,都刨根问底对其强行询问;强制性采访还包括故意提问采访对象敏感问题,使其回忆当时受害过程,不顾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仍要继续采访等。当事人遭受灾难,本身灾难已对其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当受伤害心理尚未到缓冲时,如果记者无休地进行强制采访提问,挖掘当事人感受,将会再度刺激采访对象心理上的创伤,可能使其产生厌恶、厌烦心理。以这种方式采访受害者,不但会使受害者再一次受到伤害,对其身边的家人、朋友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
第二章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生成原因与多元影响
第一节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成因
一、心理原因
在当事人经历灾难事件后,除身体创伤外,往往还面临心理创伤问题,在心理学层面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通常情况下,由创伤导致的心理问题和普通心理疾病的症状特点有很大差异,在 PTSD 症状结构方面,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IV):PTSD 症状结构分为闯入、回避、高警觉三因素模型。
(一)闯入性记忆(强迫反应)
个体在清醒或睡眠时,创伤记忆强行进入脑海,以闪回或噩梦的形式重现当时的事件场景,使个体不断地重复体验当初的情绪和感觉,强烈程度也相差无几①。在移动传播语境下,媒体的采访渠道更加充分,来源更加广泛,这时媒体对于受灾当事人及幸存者不加注意的采访就会对本来就有心里阴影的他们造成“二次伤害”。而有些媒体的采访报道,完全没有体现对受灾当事人的尊重,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受伤心情,步步逼问,逼着他们重温噩梦,有为博关注和流量不择手段之嫌。可以说,这完全是对受灾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二)躲避反应
个体努力避免对经历过的创伤的谈话、回忆、询问,努力不去接触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物,不去发生事件的地点,出现“遗忘”事件细节的情况,埋藏起原本关心的人和事物的情感,和他人保持距离,感到极为孤独,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②。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受灾当事人本就出于自我保护心理将痛苦的记忆主动封存,但由于媒体的细节采访及多家媒体的重复报道,不得不将自己苦于内心的记忆再次调动,被迫回忆,这无疑是对心理的二次冲击和伤害。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受灾当事人本就出于自我保护心理将痛苦的记忆主动封存,但由于媒体的细节采访及多家媒体的重复报道,不得不将自己苦于内心的记忆再次调动,被迫回忆,这无疑是对心理的二次冲击和伤害。
.............................
第二节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影响
一、对采访对象的影响
新闻采访工作的主体是新闻采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两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采访目的。因此采访过程中,新闻采访记者需要进行自身定位,充分考虑被采访者的感受。美国亨特新闻学院教授阿伦森表示,作为一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记者和教员,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应该处于平等地位。记者只有摆正了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采访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充分洞悉被采访者的心理变化,合理安排采访时间,在采访前进行采访内容准备,降低被采访者的心理防范,在科学应用人际互动的基础上加强和被采访者的沟通交流。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采访,无论被采访者的身份是什么,都不能无视被采访者的情感需求,出现咄咄逼人的语言,这会使被采访者产生防范心理,进而提高对采访者的戒备程度,使两者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关系。摆正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尊重被采访者。一些媒体从业者为了得到“吸引眼球”的有价值新闻,采取各种手段想要从采访对象身上获取信息。在采写新闻报道时,不顾采访对象的情绪,反而突出受害者的痛楚,或者着重挖取受害者的隐私信息。他们冷漠地完成新闻作品,使受害者原本就不堪一击的身心遭受更严重的伤害。
二、对新闻受众的影响
(一)受众个人差异论,引发受众不适
受众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供信息的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得出不同理解①。过多煽情和吸引眼球的报道满足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但并不是所有受众都希望看到歪曲新闻事实的主观报道。一些理性的受众会透过新闻媒体这种追求利益的报道看到媒体从业人员人文关怀和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从而失去对媒体公信力的信任。再有,移动传播环境下一些自媒体不考虑受众可承受度的区别,一味追求“爆炸性”新闻内容及影像以获取用户点击率,报道发布灾难现场的惨烈场面,会在传播过程中对部分受众形成侵扰,引起受众的不适和反感。

...............................
第三章 个案分析:四川凉山火灾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36
一、对采访对象的影响
新闻采访工作的主体是新闻采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两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采访目的。因此采访过程中,新闻采访记者需要进行自身定位,充分考虑被采访者的感受。美国亨特新闻学院教授阿伦森表示,作为一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记者和教员,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应该处于平等地位。记者只有摆正了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采访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充分洞悉被采访者的心理变化,合理安排采访时间,在采访前进行采访内容准备,降低被采访者的心理防范,在科学应用人际互动的基础上加强和被采访者的沟通交流。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进行采访,无论被采访者的身份是什么,都不能无视被采访者的情感需求,出现咄咄逼人的语言,这会使被采访者产生防范心理,进而提高对采访者的戒备程度,使两者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关系。摆正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尊重被采访者。一些媒体从业者为了得到“吸引眼球”的有价值新闻,采取各种手段想要从采访对象身上获取信息。在采写新闻报道时,不顾采访对象的情绪,反而突出受害者的痛楚,或者着重挖取受害者的隐私信息。他们冷漠地完成新闻作品,使受害者原本就不堪一击的身心遭受更严重的伤害。
二、对新闻受众的影响
(一)受众个人差异论,引发受众不适
受众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供信息的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得出不同理解①。过多煽情和吸引眼球的报道满足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但并不是所有受众都希望看到歪曲新闻事实的主观报道。一些理性的受众会透过新闻媒体这种追求利益的报道看到媒体从业人员人文关怀和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从而失去对媒体公信力的信任。再有,移动传播环境下一些自媒体不考虑受众可承受度的区别,一味追求“爆炸性”新闻内容及影像以获取用户点击率,报道发布灾难现场的惨烈场面,会在传播过程中对部分受众形成侵扰,引起受众的不适和反感。

...............................
第三章 个案分析:四川凉山火灾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36
一、四川凉山火灾事件概述................................ 37
二、媒体建构的四川凉山火灾事件............................... 37
第四章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规避策略..................................47
第一节 制度层面:加强相关制度的边界约束..............................47
一、建立评估和认定制度,避免“媒介审判”...................................47
二、完善自媒体辟谣制度,形成官民辟谣合力...............................47
第五章 结论....................................52
第四章 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规避策略
第一节 制度层面:加强相关制度的边界约束
一、建立评估和认定制度,避免“媒介审判”
中国的经济媒体市场既有经济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因此,法律制度的限制在减少“二次伤害”发生率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要尽快建立对灾难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现象的评估和认定制度,避免“媒介审判”。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新闻法,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无法可循”,一方面对灾难新闻报道中的部分不良现象难以有效规制,另一方面也更容易造成新闻媒体机构对“二次伤害”现象的忽视。新闻立法的必要性在于,在法律的约束作用下,可以对新闻界及其相关领域进行有效管理,赋予新闻从业人员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以合法的方式进行事件采访和报道的权利。同时,也可以避免其在报道过程中对社会和民众产生伤害①。因此,要完善相关的新闻法建设,建立规范的报道制度和合理的监督制度,并要求媒体对灾难新闻报道中产生“二次伤害”现象的报道行为进行更正和公开道歉等,同时,实行新闻赔偿制度,让受到灾难新闻报道“二次伤害”的当事人得到公开公正有效的赔偿等,通过细化法律规定,对新闻报道中违法职业道德,甚至严重伤害当事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等行为进行惩戒,减轻媒体和“二次伤害”受害者群体以及新闻受众之间的矛盾,同时提高媒体公信力。以法律的形式制定约束标准以及行业规范,为新闻从业者制定不可逾越的规定;使新闻工作者坚持新闻报道原则,保证报道真实性②。
.................................
第五章 结论
在移动传播的媒体环境中,个性化和交互化特点为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发布平台。随着信息来源渠道逐渐增多,受众也更加关注新闻的时效性。这样的媒体环境使得灾难新闻“二次伤害”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这对于新闻工作者和受众来说,在带来信息便捷的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致力于对“二次伤害”的形成原因进行研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灾难新闻产生“二次伤害”不能将所有的责任归结于媒体工作者。还有一部分因素来源于社会环境背景和受众本身。例如,市场环境和媒介传播形式的变化;受众缺乏信息鉴别能力也间接导致了“二次伤害”现象的增加。
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移动传播背景对“二次伤害”造成影响的关注程度。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移动媒体,都不能完全避免“二次伤害”现象。而随着移动媒体的广泛运用和发展,更加助长了“二次伤害”的发生。例如报道渠道增加、报道形式多样化、用户参与新闻写作和传播等都是导致“二次伤害”发生频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在移动传播的媒体环境中,个性化和交互化特点为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发布平台。随着信息来源渠道逐渐增多,受众也更加关注新闻的时效性。这样的媒体环境使得灾难新闻“二次伤害”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这对于新闻工作者和受众来说,在带来信息便捷的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致力于对“二次伤害”的形成原因进行研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灾难新闻产生“二次伤害”不能将所有的责任归结于媒体工作者。还有一部分因素来源于社会环境背景和受众本身。例如,市场环境和媒介传播形式的变化;受众缺乏信息鉴别能力也间接导致了“二次伤害”现象的增加。
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移动传播背景对“二次伤害”造成影响的关注程度。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移动媒体,都不能完全避免“二次伤害”现象。而随着移动媒体的广泛运用和发展,更加助长了“二次伤害”的发生。例如报道渠道增加、报道形式多样化、用户参与新闻写作和传播等都是导致“二次伤害”发生频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第三点,在过去有关新闻报道导致的“二次伤害”研究中,往往以新闻当事人受到的“二次伤害”为出发点进行探讨,本文认为不合时宜的新闻报道对媒体自身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信任危机的当代社会,只有在用户中树立媒体公信力才有利于媒体的长期健康发展。
第四点,移动传播的媒体环境下为了规避不必要的“二次伤害”现象的发生,新闻从业人员应对受害者和家属抱有同情的心理,坚持新闻传播原则,从受害者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避免过度煽情和哗众取宠。再者,除了提高记者素质以外,还应该提高法制建设程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对媒体进行监督,提高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完善灾难报道的相关机制,减少“二次伤害”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略)
第四点,移动传播的媒体环境下为了规避不必要的“二次伤害”现象的发生,新闻从业人员应对受害者和家属抱有同情的心理,坚持新闻传播原则,从受害者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避免过度煽情和哗众取宠。再者,除了提高记者素质以外,还应该提高法制建设程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对媒体进行监督,提高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完善灾难报道的相关机制,减少“二次伤害”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