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访谈节目的转型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0233 论文编号:sb2019082716584127544 日期:2019-09-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转型现状以及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发展策略:(1)从受众需求的内容中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容;开拓多个媒介融合的互动平台,传统访谈节目与网络传播技术融合;节目制作组通过网络直播,来吸引受众;利用手机媒体平台进行碎片式传播;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创造品牌效益的意识。(2)从受众的需求出发赋予受众话语权,让受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突破“场域”的限制,形成创新访谈模式;电视媒体,纸媒、广播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用更多的传播途径去传播,让人多的人了解节目,喜欢节目;通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访谈节目的问题,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方案,创造全新的访谈产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7 年 10 月 18 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①这为未来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闻舆论工作中必然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目前我国已逐渐处于多元媒体融合状态。媒介融合为传统媒体的内容传播开拓出一片新的大陆,它将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密切的关联起来,达到资源共享,再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形式为客户提供足够的个性化需求,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用户价值。
我国电视访谈节目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类型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多,从最初的人物专访到现在的人物专访+文艺演出+幕后故事的形式,促进充实了节目的内涵,而且增加了节目的看点。目前我国诸多电视栏目的运行与发展方式受媒介融合的影响也发生了改变,同时发展理念也随之变化,受媒介融合影响后的电视访谈节目更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但是,我国的电视访谈节目在接受媒介融合的情形下也受到了比较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电视访谈节目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转型以谋求健康长远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依托《杨澜访谈录》《长影音乐厅》《圆桌派》等栏目,进一步对融合媒介背景下电视访谈节目的转型进行深入的探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1 国外媒介融合历程简要回顾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有媒介融合产物的出现,美国论坛报业公司对其旗下的《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和 WGN 广播电台两者尝试了融合实验。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迈阿密先驱报》等美国报纸媒介采用无线电广播的方式,向千万家庭的传真机发送报纸。电视普及以后报纸的图文信息在经过改装的电视银幕上可以观看报纸信息。20 世纪 50 年代,很多报社就建设了自己的电视台,并且将报纸与电视之间共享一些信息资源。美国的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要求文字记者提供新闻数据的同时也要提供相关的影音文件、录音文件,以方便广电媒体传播使用。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叶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获得发展之后才真正的对媒介融合的传播开展研究工作。当美国将报纸与广播电视的融合日见成型时,欧美国家将电信和网络结合起来开发了新产品和服务即:数字转换(digital  switch)、增值网络服务(value  added  network  services),而后随着铜芯同轴电缆(copper coaxial cable)技术的成熟,电信于广播电视也开始相互融合资源共享。这种媒体与媒体之间,媒体与网络之间,通信与网络,通信与媒体之间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olas Negroponte)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Media  Lab)的筹建演讲上提出,在当时的发展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将会重新整合广播电视业、计算机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已达到资源共享的观点,并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媒介已经成为信息工具,融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去,这种以媒介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定义为广义的媒介化生存。以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定义为狭义的媒介化生存。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媒介化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正如塞伦 麦克莱所言,“传媒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中心’”。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获取信息的工具,甚至已经成为人们对媒介非目的性的精神依赖。
...........................

第二章  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内涵与传播特点

2.1 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访谈类节目的开端比较早,我国的电视产业苗头是在 1958 年,我国的第一个台,北京电视台正式成立,这个电视台后来就演变成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台刚成立的时候,就推出了一档访谈类节目《电视台的客人》,邀请了一些我国对历史做出贡献的文学家,艺术家参与节目,但当时的节目缺乏理论依据,因此,在访谈中,与日常生活谈话方法不同,往往是针对一些政治问题进行探讨。虽然没有把访谈类节目真正的实质性表现出来,但是这个节目是我国访谈类节目的开端,也为我国之后的访谈类节目提供了参考。1986 年,央视转播了《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这次转播标志着辩论类的节目进入了我国人民的视野当中。
而在我国,首个电视访谈类节目是在 1992 年诞生的,当时的上海电视台为了满足上海市市民的需要,开播了《东方直播室》栏目,这个栏目的内容是,通过定期邀请一些专家艺术家们,之后,采用主持人提问,专家解答,随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这个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现代化的访谈类节目初步实现。虽说该节目在当时收到了新媒体传播方式的限制,只在上海市传播,没有让全国人民大饱眼福,但是该节目还是成为了众多电视台的参考,随后的许多电视台的访谈类节目都参照了上海卫视的访谈方式进行录制。
尽管《东方直播室》在当时没有把范围延伸到全国,但是,这个节目被众多电视台确定为对标节目,各个地方台开播啦属于自己的访谈类节目,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黑龙江电视台《北方直播室》栏目,这个节目效仿东方位置,将东方改为了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北方,随后,广东台开播了《岭南直播室》栏目,广州电视台开播啦《夜谈》栏目。这些电视节目都有一个共性,受到了当时新媒体传播方式的限制,只能满足本省的收视要求,并不能让全国人民大饱眼福。
..............................

2.2 访谈节目定义及类型
关于电视访谈节目的内涵界定已经有很多研究学者对其做了划分,结合这些专家学者的划分,综合来看电视访谈节目是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决定访谈内容和受邀嘉宾,以受邀嘉宾为主角与主持人面对面访谈,嘉宾简述其人生中的一段经历,从而将话题延伸到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细节中,访谈过程中主持人以引导者的身份将话题控制在受众群体的需求范围内,在这样背景下,主持人与受邀嘉宾进行交流互动,必要的时候邀请现场观众参与其中的访谈,除此之外主持人还要考虑到受邀嘉宾的各种变化,比如表情,语言等,使整个访谈过程气氛融洽,轻松愉快,再用电视媒介传播出去,呈现在受众面前。电视访谈类节目的话题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强,传播过程中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多样化,有的节目还有图文并茂的过程,有助于背景,材料的提供,受众群体的参与使节目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身临其境。
目前将访谈节目的类型分为三大类:(1)人际关系类访谈节目,该类访谈类节目的访谈过程基本上在演播室进行,演播现场的人物有主持人、受邀嘉宾和现场观众,以社会中存在的人际关系,社会现象为话题,范围涵盖面广,大到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小到家长里短的问题,既有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展示,也有新旧道德伦理观念的碰撞。因为话题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受众群体参与性强,所以访谈氛围比较轻松,深受观众的喜爱。该类访谈节目还可以细分为社会话题类访谈节目、知识理念类访谈节目、心理调节类访谈节目、健康生活类访谈节目等,本文以人物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为例;(2)综艺娱乐类访谈节目,该类访谈类节目的嘉宾都是娱乐圈的明星以及体育明星,主持人大多都是娱乐圈里的人,受众群体一般都是年轻人,以休闲娱乐,愉悦身心为目的,在综艺节目和具有娱乐效果的设计下完成访谈内容,访谈过程中要充分展现语言的幽默感,达到娱乐效果,该类节目还可以细分为明星访谈类访谈节目、真人秀访谈类节目等,本文以网络谈话节目《圆桌派》为例;(3)专题对象类访谈节目,该类访谈类节目是以社会的某项内容或者针对有特定需求的受众群体创办的访谈类节目,其特点是目的性强,话题内容专一,有一定高度和内涵。该类节目还可以细分为女性访谈节目;老年访谈节目;体育访谈节目;经济访谈节目;法制类访谈节目、军事类访谈节目、工农类访谈节目等。随着电视频道专业化和市场分众化趋势,专题对象类访谈节目将茁壮成长,本文以《长影音乐厅》为例。
.................................
第三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访谈节目形式创新尝试........................ 28
3.1 节目设计注重视听冲击 ............................. 28
3.2 节目话题日常化与专业化并重 ........................ 29
3.3 主持人身份民主化 ........................ 31
第四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突破场域限制走向多元化 ............. 33
4.1 突破新闻场域限制 ................................ 35
4.2 突破节目固有的类型 ............................... 38
4.3 多元化传播方式 .................................. 40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47
5.1 总结 ......................... 47
5.2 展望 ............................. 49

第四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突破场域限制走向多元化

4.1 突破新闻场域限制
4.1.1 突破新闻场域的控制
学者刘海龙在《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中指出场域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场域是具有一定关系的结构化空间;场域的空间之间具有冲突与竞争,包括资本的垄断权和场域规则的制定权。场域中的法则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生成的过程,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场域之间的竞争。
第一,突破信息的内部流通机制
通过相同的方式来获取新闻内容,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雷同的,比如,多个电视台记者,采访同一个对象,虽然最后在不同的电视台上进行报道,但是新闻内容基本一致,缺乏创新性。布尔迪厄说,“垄断引起一体化,竞争则会促进多样化”这个观点不难理解,指的是新闻传媒公司如果想赢得更好的收视率,就必须发展不同于其他电视台的传播方法,而现在许多电视台,依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最后出现了多个雷同的新闻内容。而对于这种情况,学者认为,这主要是新闻电视媒体的参照性过强,他们是以自己的对手作为参照标准,对手电视台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记者们也同样的,以参考同行为标准,同行去哪,自己就去哪,虽说最后能获取最新的新闻资源,但是这些新闻资源内容基本一致,不会赢得观众们的认可,长此以往,收视率就会下降。布尔迪厄讽刺说,媒体之间的相互之间竞争,就像是在镜子中争抢角度一样,每个媒体都想争到最佳位置,但是万变不离其中,即使是抢到了最佳位置,但是报道的内容也是相同的。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媒介融合的本质是跳出访谈节目传统的形态束缚,大胆的去创新,并用实践来实现,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与电视访谈节目的融合,形成新的节目形式,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与提升节目档次,推进电视访谈节目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电视访谈节目几乎都禁锢在自己的小场域内,将场域的概念引入电视访谈节目的转型,考虑从各个访谈节目或者对访谈节目有影响的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节目与节目之间在节目表达形式、信息采集、节目制作、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等,互相学习,相互融合,联合创造新的电视访谈节目形式,将两档节目的优点放大,节目不同风格之间的相互碰撞,产生新的节目风格,形成全新面孔的访谈节目形式。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跨平台,跨媒体的融合,在数字终端形成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融合产品。电视访谈节目与网络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开展更多业务,各档访谈节目做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打造差异化的品牌形象是电视访谈节目转型必然要做的改变。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加大节目的宣传力度,使节目受到更多的关注,有助于增加节目的宣传效果,树立节目的品牌。另外电视访谈节目与其他电视媒体,纸媒、广播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是访谈节目媒介化融合的一大方面,为电视访谈节目的传播形式开启一扇新的大门。这样可以大大的扩大传播范围,为访谈节目挖掘更多的受众,满足双向需求。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