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驻外记者的定义与内涵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在世界新闻媒介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之下,英美专业驻外记者随之兴起。1867 年 5 月 11 日,《纽约论坛报》宣布一名记者“斯莫利先生今天启程前往欧洲担任《纽约论坛报》驻伦敦的国外特派员”,不少研究者认为这标志着世界新闻的收集和传播将发生重大变化,意味着“新式的专业驻外记者诞生了”。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在世界新闻媒介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之下,英美专业驻外记者随之兴起。1867 年 5 月 11 日,《纽约论坛报》宣布一名记者“斯莫利先生今天启程前往欧洲担任《纽约论坛报》驻伦敦的国外特派员”,不少研究者认为这标志着世界新闻的收集和传播将发生重大变化,意味着“新式的专业驻外记者诞生了”。
这些新式的专业驻外记者往往都是受独立的报纸委托采访消息,在一国或数国之间流动,并充分行使自由报道权利的专业人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旧式驻外记者。旧式驻外记者由旅行者、居住在国外的通信员、提供商业行情的人以及做穿梭外交的官员组成。两者共同组成了驻外记者这一特殊的异国采访群体。
(一)基本情况 .............................. 26
“新式的专业驻外记者”与“旧式的驻外记者”两者之间的根本性差异在于是否专职化。新式驻外记者是报馆出资雇佣的记者,记者专职为报馆工作,他们结成了稳定的人事雇佣关系。而旧式驻外记者往往本身就具有赴境外学习或工作的主动性,以投稿为主要的参与方式,临时或兼职地承担采访、撰稿工作,派遣机构仅按稿件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稿酬,记者与派遣机构之间呈松散的合作关系。随着新闻业的发展和公众对新闻需求的提高,“旧式的驻外记者”因其不稳定性、非专业性,慢慢被行业淘汰,“新式的专业驻外记者”则走上历史舞台,
在各类国际事件中留下身影。
但是,这种取代的过程是缓慢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外新闻界仍存在着一种新式驻外记者与旧式驻外记者共存的情况,两者共同完成了各国的海外通信报道工作。本文所要探讨的驻外记者,同样包括这两类记者。
........................
(二)我国近代驻外记者发展概述
近代中国驻外采访史可追溯至 19 世纪末的晚清时期。蓝鸿文曾将中国新闻界派遣记者进行驻外采访的历史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时期,主要在国外延聘外国人任记者(又称访事、访员);第二阶段:民国时期,开始从国内派遣驻外记者;第三阶段:新中国时期,是驻外记者大发展的时期。
如果以新旧驻外记者为标准划分,第一阶段中的访员为纯粹的旧式驻外记者。而第二阶段则以中国新闻界正式派出专职驻外记者为重要标志,专职化的新式驻外记者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近代驻外记者职业的发展进程。而第三阶段,则为真正的新式驻外记者得以大发展的时期。
1、清末时期:以雇用外人和兼职访员为主
中国的旧式驻外记者较早出现于受英美影响颇深或直接由英人美人所主导的报刊。1854 年,广东人罗森以美国舰队翻译的身份前往日本,他的见闻写就成《日本日记》刊发于香港教会学校英华书院主办的《遐迩贯珍》。1876 年 6月,《申报》约请赴美参加纪念美国建国 100 周年的世界博览会的上海海关职员李圭以“环游地球客”的笔名为其撰写长篇旅行通讯《东行日记》,此文被认为是中国报纸上首次刊登的旅行通讯。二者都非报社所派遣,本身就具有赴境外公干的职责,兼职为相关报刊提供游记稿件,是极为典型的旧式驻外记者。
.........................
二、1920 年代派遣驻外记者的契机
(一)因政治而起:梁启超与研究系的努力促成
《晨报》原名《晨钟报》,1916 年由李大钊受研究系要人汤化龙之邀创办。 1918 年 9 月,《晨钟报》因多次刊载皖系政府向日本借款的新闻和评论,引起轩然大波而被封禁,直至同年 12 月才改名为《晨报》重新出版,也就是自此次改名复刊后,《晨报》上刊登的外国通信开始增多。
但是,这种取代的过程是缓慢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外新闻界仍存在着一种新式驻外记者与旧式驻外记者共存的情况,两者共同完成了各国的海外通信报道工作。本文所要探讨的驻外记者,同样包括这两类记者。
........................
(二)我国近代驻外记者发展概述
近代中国驻外采访史可追溯至 19 世纪末的晚清时期。蓝鸿文曾将中国新闻界派遣记者进行驻外采访的历史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时期,主要在国外延聘外国人任记者(又称访事、访员);第二阶段:民国时期,开始从国内派遣驻外记者;第三阶段:新中国时期,是驻外记者大发展的时期。
如果以新旧驻外记者为标准划分,第一阶段中的访员为纯粹的旧式驻外记者。而第二阶段则以中国新闻界正式派出专职驻外记者为重要标志,专职化的新式驻外记者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近代驻外记者职业的发展进程。而第三阶段,则为真正的新式驻外记者得以大发展的时期。
1、清末时期:以雇用外人和兼职访员为主
中国的旧式驻外记者较早出现于受英美影响颇深或直接由英人美人所主导的报刊。1854 年,广东人罗森以美国舰队翻译的身份前往日本,他的见闻写就成《日本日记》刊发于香港教会学校英华书院主办的《遐迩贯珍》。1876 年 6月,《申报》约请赴美参加纪念美国建国 100 周年的世界博览会的上海海关职员李圭以“环游地球客”的笔名为其撰写长篇旅行通讯《东行日记》,此文被认为是中国报纸上首次刊登的旅行通讯。二者都非报社所派遣,本身就具有赴境外公干的职责,兼职为相关报刊提供游记稿件,是极为典型的旧式驻外记者。
.........................
二、1920 年代派遣驻外记者的契机
(一)因政治而起:梁启超与研究系的努力促成
《晨报》原名《晨钟报》,1916 年由李大钊受研究系要人汤化龙之邀创办。 1918 年 9 月,《晨钟报》因多次刊载皖系政府向日本借款的新闻和评论,引起轩然大波而被封禁,直至同年 12 月才改名为《晨报》重新出版,也就是自此次改名复刊后,《晨报》上刊登的外国通信开始增多。
在全国新闻界都呼唤“记述世界近况”的国际新闻、呼唤要“以我国人之眼光”看世界时,《晨报》社积极发起行动,落实了这一号召。北京《晨报》联合上海《时事新报》于 1920 年 11 月通过《共同启示》向公众和新闻界公布了联合派遣驻外记者出国采访的重要决定。为什么是《晨报》与《时事新报》率先开始了这一时期大规模的驻外记者派遣?梁启超可以说是此次驻外记者派遣活动的最“显性”推动者,许多论著在提及此事时都会采用“梁启超促成了此事”的简单表述,但究竟缘何促成,如何促成,却少有人探究。
方汉奇认为,“发起这次派遣活动的是和这两个报纸都有密切联系的梁启超,他刚刚从欧洲访问归来,深感有必要向国外派驻记者,了解国外情况,扩大报纸的影响。在经济上负责为两报筹措这次派遣费用的,则是和研究系有密切来往的财阀张嘉璈。”
“刚刚从欧洲访问归来”,指的是在政治斗争失败后,梁启超与蒋百里、张嘉森等人的游欧考察。1917 年,以研究系为主的内阁因冯段的斗争宣告解散后,北洋军阀成为交通系的专有物,梁启超与其他研究系人物再无政治上的立足之地,研究系也“再找不着有改良希望的中坚实力”,
因而宣布不再参与政治,决意要为“思想界尽些微力”。他于 1918 年 1 月开始策划游欧,转而寻求思想与文化上的慰藉,此举受到时任大总统徐世昌的支持,得以成行。正是此次游欧考察,让 1920 年代的驻外记者派遣被提上议程。
........................
(二)因思潮而盛:五四运动对国内青年学生的影响
驻外记者的派遣涉及两个重要主体,即报社和驻外记者。梁启超与研究系的主张与奔走,完成了报社部分的努力,而五四运动所引起的国内思潮,为派遣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
三、1920 年代驻外记者的派遣情况 ................................. 26
........................
(二)因思潮而盛:五四运动对国内青年学生的影响
驻外记者的派遣涉及两个重要主体,即报社和驻外记者。梁启超与研究系的主张与奔走,完成了报社部分的努力,而五四运动所引起的国内思潮,为派遣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丁淦林在总结我国国际新闻通信报道发展时说,起初“特派员是派往邻国日本”,五四运动后青年多到欧洲各国留学,报纸的驻外记者才多了起来。89五四运动促成了 1920 年代的留学大潮,这是该时期驻外记者人群庞大的重要前提。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思想、学术方面发展的基本表征。五四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主要是思想文化界的知识精英,而到具体落实的层面,则为留学生群体。蔡元培曾如此介绍国内学生的求学劲头:“五四以后,学生屡屡吃亏。中间经过痛苦太多。功课耽误,精神挫伤,几乎完全失败。……受此番经验,自知学问究竟不足,于是运动出首的学生,或到外国求学。”并且,随着自费、官费、勤工俭学或实业家赞助等出国方式的丰富,留学的人数骤增。据 1924 年《留美学生录》统计,当时留美学生达 1637 人。浩浩荡荡的“勤工俭学”运动,则促成了约 1600 多名中国青年赴法。此外,赴德学生至 1924年仅柏林一地就有千余人,留英学生 250 余人, 至 1928 年,留日学生总数为2535 人。
青年留学海外自晚清以来就时有发生,但由留学生所参与的驻外记者事业却至此时才蓬勃发展起来,其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对青年精神的影响促使这一批青年留学生内在产生对驻外采访的强烈渴望。..............................
三、1920 年代驻外记者的派遣情况 ................................. 26
1、派遣人数 ..................................... 26
2、派遣国家 .................................... 29
四、1920 年代驻外记者的特征 ................................... 37
(一)基本情况 ..................................... 37
1、年龄特征 .................................... 37
2、籍贯分布 .................................... 38
五、1920 年代驻外记者的通信特征................44
(一)基本特征 ......................... 44
1、通信数量 ...................................... 44
2、通信篇幅 ................................... 45
六、1920 年代驻外记者的意义与影响
(一)促进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
五四时期虽然杂糅着各种思潮和主义,混合着个人对时代的各异解读,但时人都公认民族解放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主题。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研究系人士以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都围绕民族解放与民族主义展开过探讨。这意味着五四时期必然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
而将五四事件置于更长的历史脉络中可以发现,前溯四年,是 1915 年反日本“二十一条”的五七运动,后延六年,则是 1925 年因日人枪杀中国工人而引发的“五卅运动”,虽然都被称为运动,但其实三者之间存在“事件-运动-革命”的性质演变,代表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三个不同层级,或者说演进的三个阶段。通过观察三次民族主义运动中心话语的变化,学者认为此时的民族主义,完成了“从具体的政治诉求,上升为革命的意识形态”的转变。
而《晨报》驻外记者活跃的时期,正集中于后两个事件之间,他们报道中对于民族主义相关议题的介绍与探讨,为民族主义由政治诉求上升为意识形态的转变蓄力。...........................
七、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