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危机新闻媒体传播的有效性研究--以四川泸县中学生坠亡事件为例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6653 论文编号:sb2019042613025226008 日期:2019-05-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尝试将哈贝马斯的有效性要求引入到危机传播领域的研究,将有效性要求内化为危机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以 2017 年四川泸县太伏中学生坠亡事件为例,研究政务微博在危机中所采取的修辞及其沟通效果,以实证的方法检验哈贝马斯的有效性要求对危机修辞效果的影响。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面对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加之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全面介入社会参与和社会变革,政府公共关系和形象建设的重点已不仅仅在于如何有效、优雅地宣传自己,或是在于如何单向地传递自身的声音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在多元利益和意见激烈竞争的互联网场域中,如何主动参与意见竞争,在话语权的再分配中开展有效沟通、形成共识和重塑秩序。
我国社会中频频发生的各种风险及危机成为公共领域上舆论形成的导火索与扩音器,人们通过大众媒体、自媒体等提供的信息感知风险与危机,而亟待稳定发展环境的社会,被官方和民间两大舆论场的―撕裂态‖搅动。在危机语境中,危机传播的话语爆炸式增长,谣言更容易滋生传播,―正确的意见未见得总是获胜,真相未必跑赢谎言谣言‖。危机发生后话语的有效传播成为官方发布的迫切诉求,如何管理和回应舆论,成为危机传播的重要议题。由此,危机传播管理效果、危机修辞策略成为危机传播领域的研究重点。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德国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曾为沟通有效性规范(Validity Norm)建构了三个要求,即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这三个要求也被学界统称为―沟通有效性理论‖,在一次以达成相互理解为目标的交往行动中,这三个有效性要求必须同时得到满足。当前,危机传播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以减少损害、恢复共识、重建信任、再造秩序。因此,本文尝试将哈贝马斯的有效性要求引入到危机传播领域的研究,将有效性要求内化为危机话语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以 2017 年四川泸县太伏中学生坠亡事件为例,研究政务微博在危机中所采取的修辞及其沟通效果,以实证的方法检验哈贝马斯的有效性要求对危机修辞效果的影响,以期结合此次事件的经验和教训,为政务微博进行有效、理性沟通提出建议。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基于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建构政府危机修辞的评价指标
危机修辞、危机回应策略研究是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提出了以达成相互理解为目标的交往行动的有效性要求,为有效的言语行动设定了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三个要求。政府危机传播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以减少损害、恢复共识、重建信任、再造秩序。因而,本研究将首先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建构出危机修辞的评价指标,使研究可以从话语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等三个维度世界再现的角度入手进行量化的评估。
1.2.2  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有效性要求对危机传播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究政务微博在危机信息沟通中的话语的有效性如何影响话语的传播效果,以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作为整个研究的理论框架,检验政务微博兑现有效性要求的程序是否对危机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当前,不论在理论建构或个案研究上,国内外有关危机传播的研究已经颇有建树。学者们主要从危机事件的定义、特点、类型,危机事件的发展过程,危机事件的传播类型,危机信息的生产、传播模式,危机事件的效果等向度进行研究,效果导向的研究是危机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国外学者 Benoit(1997)认为,危机传播理论研究的聚焦点是如何保护和修复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和认知。危机传播有关效果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危机信息传播活动带来了哪些效果,效果往往是受众导向的,意指对危机管理主体、传者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和结果(郭庆光,
2005);二是应该如何测量和评估危机信息传播的效果。
........................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
(1)交往行为有效性要求的提出
社会学学者认为,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应然要求是存在一种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机制调节和规制社会行为者们的共享行为,使得社会行为者的共享得到整合与有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协调机制作为运转轴心,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一大根本命题。德国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认为,共享行为的协调机制是以言语为媒介的交往行为,而非普遍认可的货币系统或权力系统。
具体而言,如何透过交往行为这一协调机制整合人类社会?哈贝马斯提出,通过参与交往活动,社会主体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最终达成相互理解和形成共识,从而整合行动目标和行动方式,实现理性生活。―一切参与者都毫无顾及地追求以言行事的目的,以此达成共识,而这种共识是协调不同行为计划的基础
由此可见,相互理解与形成共识是协调社会行为、实现理性生活的基础。如何实现相互理解与形成共识成为交往行为研究的一个命题。将命题置于交往行为的语境中,即是要厘清听者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完全认同并接受言说者的言语行为。哈贝马斯认为:―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接受‘,也就意味着,它满足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使得听众会对言语者所提出的要求采取?肯定‘的立场‖[5]。这些―必要的条件‖即是哈贝马斯为言语行为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即―沟通有效性‖理论。
(2)“沟通有效性”理论的内容及演进历程
国内学者刘志丹曾梳理哈贝马斯语言哲学形成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1961 年至 1970 年)、逐步形成阶段(1971 年至 1980 年)、基本确立阶段(1981年至 1990 年)、完善补充阶段(1991 年至哈贝马斯去世)[6]。―沟通有效性‖理论则是在逐步形成阶段和基本确立阶段形成了理论框架。
1971 年,哈贝马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斯讲座中发表了五次演讲。哈贝马斯在高斯讲座的第五讲阐释并论证了―沟通有效性‖要求所包含的四个元素,―背景共识依赖于对至少四个有效性要求的认可,这些有效性要求是有能力的言说者在他们的每一个言语行为中所必须相互提出来的:话语的可理解性、命题成分的真实性、施事成分的规范正确性和言说者表达意向的真诚性。
........................

2.2   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2.2.1  研究主题
本研究的主题是通过对样本的内容分析,探究政务微博危机传播有效性的取得方式及影响危机修辞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本文探究危机应对组织在危机修辞中如何表达危机事件、危机情绪和危机处置等方面的信息。根据本文引入的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进行交往活动的双方要达到理性交往,应当回应四方面的有效性要求,并在这四方面的有效性要求中达成一致并取得相互理解。因此,将危机信息传播置于理性交往的理论视野中,危机应对组织应该如何采取危机修辞来回应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的有效性要求?在这三大要求是否显著地影响危机传播效果?根据理论梳理,本研究初步断定:一般情况下,危机修辞在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等有效性要求的兑现程度将影响传播效果。同时,当有效性要求中的其中至少一环未得到回应时,还将影响其他要求的效果。
同时,本文引入危机传播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危机情境理论,旨在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究危机传播的有效性要求的现实意义,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危机情境可能对有效性要求回应的影响,推断危机修辞的―沟通有效性‖要求与社会、文化、传播等诸多情境因素之间的可能联系。
2.2.2  研究问题
基于上述的文献梳理,本研究将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置于危机信息传播的研究语境中,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言语有效性要求兑现是否会影响沟通的效果。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将关注有效性要求间存在的联系。本研究确立的研究问题如下:
Q1:在官方危机信息发布中,政务微博危机传播的有效性构成与公众有效性兑现程序的评价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Q2:在官方危机信息发布中,有效性构成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即话语在兑现某个有效性要求时是否会影响其他有效性要求的兑现?
Q3:在官方危机信息发布中,公众对官方有效性兑现程序的评价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即公众对政务微博的某个有效性的评价是否会影响他们对其他有效性的评价?
.....................
3.  研究结果分析 ................................... 23
3.1  统计分析方法 ................................... 23
3.2  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 24
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汇报 .......................... 24
4  结论与讨论 ................................... 33
4.1  研究结论 ................................. 33
4.2  对策建议 ................................. 35
4.3  研究局限 .................... 36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分析工具是 R 语言和 SPSS,在变量的分析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方法为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指的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该分析属于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及其在 95%置信水平下的 P 值(P-value)来测量话语的有效性要求兑现、有效性兑现评价、公众对危机情境的感知及危机信息传播效果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强度、方向和显著程度。
因子分析法(CFA)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本文将多项关于有效性要求、有效性兑现程序的评价、证据可信度等问题合并成了单个变量,分别称为―真实性兑现、―真诚性兑现、―正当性兑现、―证据可信度的感知、―真实性评价、―真诚性评价、―正当性评价“。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线性回归使用最佳的拟合直线(也就是回归线)在因变量(Y)和一个或多个自变量(X)之间建立一种关系。本研究尝试将公众对有效性要求兑现程序的评价作为自变量,将危机传播效果作为因变量,通过建构模型分析不同的公众对有效性兑现要求的评价对危机传播效果影响的大小及显著性。
..................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究政务微博在危机信息沟通中的话语的有效性如何影响话语的传播效果,以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作为整个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梳理,本研究发现危机传播研究领域研究大多将信息的有效性作为其效果的一部分,基于本研究关注的主题,本文尝试将哈贝马斯的规范语用学理论引入危机传播领域,采用哈贝马斯提出的有效性要求这一概念建构话语的有效性,将危机信息的有效性按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进行分类。
将危机传播这一过程置于―沟通有效性‖的理论中,危机信息沟通这一行动成为双向互动流通的交往行为,在这一交往行为中,作为危机处理主体的政府需要在话语中兑现公众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即实施有效性兑现的程序。于此同时,作为交往行为中的听者,公众可以对言说者兑现有效性的程序作出评价。―沟通有效性‖理论认为,在兑现程序的完成程序中,言说者与听者可能达成一种共识。因此,本研究假设当交往行为的参与者达成共识时,危机传播效果将进一步提升。根据这一假设,本研究对危机传播修辞和危机传播效果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将危机情境和危机传播效果这两个概念引入研究中,根据前人研究将这两个变量分别进行了分类。基于此,本研究确定了从交往行为的有效性要求入手,探究有效性要求对危机传播带来的影响以及危机情境可能对交往行为带来的影响,从而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话语的有效性是否具有数据上的可行性,进而论证―沟通有效性‖理论在危机传播研究领域是否具有延伸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