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从中国互联网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广大的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乡村居民对互联网的使用还是比较陌生的。基于这一调查报告显示出的宏观数据,为本文的研充奠定一定的研巧基础,乡村互联网的具体使用过程中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是需要关注的话题。

通过对知网"互联网对关中地区乡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搜索发现,互联网对关中乡村地区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选择岐山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岐山县是首批陕西省电子商务示范县的两个县城之一,全县10个镇己发展个体淘宝C店81户,发展县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个体户10户,全县电子商务销售额实现900多万元,有代表性。第二、岐山县是我的家乡,具体情况都比较熟悉,有利于调查的顺利开展。基于乡村传播这一理论基础,文中从职业、年龄、学历等维度的分析,也是受后于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分层结构,以北郭村居民互联网使用情况为具体案例,进而揭示互联网对北郭村居民生活方式具体的影响,思考互联网发展与乡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为后续相关研究増砖添瓦的作用。
...................
1.2研究综述
《互联网对岐山县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探析一一以北郭村为个案》文献综述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知识梳理,即乡村传播,生活方式两个大的方向。
1.2.1有关"乡村传播"的硏究
学者对乡村传播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主要以南京师范大学方晓红和中国农业大学学者研究群体为主。
这个方面的实证研究是当今研究最多的,角度也特别多样化,主要从政治参与、经济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考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京师范大学方晓红教授对苏南地区的媒介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的调查面积比较广,因此也就比较具有代表性,也有系列的研究成果问世。《大众传媒与农村》、《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及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她的研究主要覆盖苏南的大部分地区,深入农村调查取证,从假设命题到最后的调查取证,对比分析得出现今媒介在农村的使用情况及呈现出的新的特点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调查时期正值新媒体的萌芽期发展初期,因此没能深入的对新媒体进行研究,其研究重点主要在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大众传媒与农村》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江苏南部农村在接触、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过程中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管理层谏言献策。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方晓红在论文《论〈人民日报>"农民形象"塑造一兼议衡量媒介三农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人民日报》这一主流媒体的报道分析农民形象的塑造报道的得与失,为其他报纸提供一个可堪比较的标杆。而她的另外一篇论文《试论党报三农映像的拟合与偏离一一人民日报为例》从涉农议程设置、农民形象构建、农业生产生活报道三方面具体考量党报三农映像的拟合和偏离。这都是从一个建立准则的角度出发来考量,从实证研究的角度为此类报道提供可以参考的标准。
....................
第2章研究设计方案
2.1主要概念界定
2.1.1乡村传播
李红艳对传播学的定义是,乡村传播是指对发生在乡村社会内部、乡村社会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传播现象的总称,包括对传播关系的构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的描述;是对以地理区划为标准的乡村社区内部与城市化区之间所发生的传播行为、传播机制、传播生态环境、传播模式、传播系统等诸多传播现象的统称。谭英在其著作中指出乡村传播是以整个乡村社会及城乡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传播学分支学科。
2.1.2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辞海》中从广义上对生活方式进行了界定:生活方式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社会群体及个人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种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除此之外,学者们从哲学角度、文化角度、社会学角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生活方式给出了较为狭窄的定义。本文中所指的生活方式是指:除了生产劳动、政治活动和意识形态以外的人们活动形式的总和,是指人们享用物质的、精神的和劳动的消费品。
胡申生将生活方式的界定为:使用个人支配的自由时间及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一般方式。生活方式从不同的考察角度来讲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也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做多种分析。本文将生活方式的内容分为日常生活方式、经济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公共参与方式等四个方面。日常生活方式包括信息获取的手段,闲暇时间的消遣方式等。经济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经济利益的创造和消费物质文化财富的享受,包括消费行为、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等;社会交往方式是指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情感交往方式,主要表现在对交往过程中的认知和行动两个方面的考察;公共参与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渠道介入到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务当中,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公共决策或公共活动的行为。
.......................
2.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2.1研究目标
本研究通过对北郭村居民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了解互联网对北郭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方式、经济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公共参与方式等方面。采用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的三个大类,探讨互联网对各类人群产生的影响,了解互联网是怎样实现对北郭村居民从认知一一情感一一行动的改变,探析互联网对北郭村居民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2.2.2问卷设计
《互联网对岐山县居民生活方式影响的探析一一以北郭村为个案》的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调查北郭村居民在日常生活方式上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分调查居民在经济生活方式上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第四部分调查居民在社会交往时对互联网的认知和行为,第五部分调查居民参与当地公共事务时对互联网的使用。
研究假设:
(1)互联网已经开始改变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开始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居民喜欢的交往媒介。
(2)互联网刺激居民的消费主义行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当地居民能将互联网使用与经济增长有效结合起来。
(3)互联网的沟通性功能增强,成为异地夫妻、家人联络感情的重要工具。但是,主要集中在家人、朋友之间。
(4)互联网拓宽了北郭村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为居民参与当地公共事务提供途径。
........................
第3章北郭村互联网发展及普及情况..........11
3.1北郭村简介.........11
3.2北郭村互联网传播环境..............12
第4章不同群体的北郭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分析..........15
4.1不同职业的北郭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分析..........15
4.1.1种植户...............15
第5章互联网对北郭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49
5.1互联网对北郭村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49
5.1.1互联网成为北郭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49
第5章互联网对北郭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5.1互联网对北郭村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
日常生活方式在文章中主要包括:日常信息获取的方式、闲暇时间的娱乐消遣、新生活方式的推广等。互联网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北郭村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5.1.1互联网成为北郭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北郭村受访者居民日常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依次为:电视(79.92%)、网络(61.2%)、左邻右舍(38.01%)、村镇管理者(33.25%)、报纸杂志(17.34%)、广播(14.6%)、其他(1.73%)。

从上述图可看出,北郭村居民信息的接收还是以电视、网络、左邻右舍、村镇管理者为主要渠道。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在个体商户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占有的比例较重,种植户还是以传统电视为日常信息接收的主要方式,这主要与职业、年龄、文化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体来说,互联网丰富了北郭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成为当地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
总结
行文至此,关于北郭村居民互联网使用情况的研究告一段落。通过十多天的实际走访、调研,笔者发现互联网对传统农村的解构和重建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推动农村地区向现代工业社会靠近的时候,互联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对现代农村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对北郭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研究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互联网的兴起关系密切,互联网对北郭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一个持续且逐步深化的过程。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面的当地居民对互联网的使用存在差异化,总体来说,互联网在北郭村成为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媒介,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二、不同的互联网使用者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和使用侧重点是不同的。通过问卷和访谈可以看出,年轻且文化层次较高的居民对互联网的功能性要求较高,老年居民和中年居民对互联网功能性要求较为单一,更多的将其视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来依赖。无论哪种职业、哪种年龄阶层,哪种知识阶层,他们对互联网娱乐性功能的倾向性较为一致。
三、互联网对北郭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渐渗透进生活中许多方面。日常生活方面:成为北郭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始改变北郭村居民的闲暇休闲方式,有效推广了新的生活方式;经济领域:解构了传统的消费形式,经济生活中居民个体"单向一双向"的角色转变;社会交往方面:扩大了居民的社交范围,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公共参与领域:拓宽居民公共参与的渠道,直到现今让居民产生依赖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