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原创新闻中的刻板印象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vicky 点击次数:158
论文字数:30158 论文编号:sb2015081411021914237 日期:2015-08-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就网络社区的发展来看,截至2014年6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达2.75亿,微博在快速增长后渐趋成熟,整个市场呈现出集中化趋势。此外,微博客已经成为政府、媒体和个人的信息发布交流平台,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五媒体代言人。随着用户范围的不断延伸,微博在新闻传播、舆情管理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在中国,随着4G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高速助推,网民拥有了更多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声音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网民从信息的接收者变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许多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中,现场网友提供的一手信息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判断参考,经舆论领袖转发,在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网民自我表达意识逐渐觉醒,发声的欲望日渐强烈,整个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迅速提升,网民原创新闻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一股新势力。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网民及时向社会提供第一手信息,弥补了传统媒体难以到达的缺陷。
网民原创新闻的出现增加了可供媒体使用的新闻线索数量,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规范和监管措施,这类新闻的质量仍然存在较大的限制。在传播过程中,为了迅速获得关注,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网民在内容设置方面表现出主观猜测和给当事人贴标签的倾向;同时,为了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吸引眼球,增强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网民原创新闻中常常含有一定的舆论引导话语,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偏差。发生在两位市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当一方被贴上“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时,另一方将迅速获得大众的同情和舆论的“一边倒”,在事实明晰之前,“被标签”的一方很难翻身;而大众媒体最初的介入,并不能起到扭转乾坤、分清是非的意义,而是扩大传播范围,吸引更多读者参与讨论。普通网民的媒介素养限制,和大众媒介有意识地再编辑和大力推送,都导致网民原创新闻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违背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要求的问题,瑶言、刻板印象丛生。这对受众和新闻事件的主体、网络新闻传播秩序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以网络传播为背景,以刻板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网民原创新闻传播过程中刻板印象的来源、成因、特征及影响,希望可以为未来的新闻事业发展和传播的技巧与效果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网民原创新闻和刻板印象的研宄都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对网民原创新闻的方式和新闻客观性的研究上,探索新闻报道客观性缺失的原因、影响以及对策。中国传媒大学教师顾洁在《技术与内容的双重突破——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历史路径与发展空间》一文中指出,受众与主流媒体合作,借助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参与大众新闻传播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一大特色,“点缀”、“收编”和“共谋”是受众参与的三个阶段。魏金梅提出,在大数据时代,用户对新闻生产的参与可以分为三种:受众对新闻釆集的参与、受众对新闻编排的参与和数据新闻,即用户对新闻生产的群体性参与。
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一般都从新闻报道入手,《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跨文化传播中媒介刻板印象分析》、《从保安族的群体身份意识变化看族群演变机制》、《西方涉藏报道中“他者化”框架的文化成因探析》、《表征变迁、大众传播与改写中的刻板印象一一以媒介对高校教师的报道为例》、《公共事件中的媒介阜阳一一以框架理论为分析视角》、《患者失语与“报道失衡一一医患冲突事件报道框架的实证分析》、《大众传播影响下的刻板成见分析一一以“八零后”现象为例》等论文分别从不同的事件入手,对当今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进行了归纳和探索,指出了媒体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在刻板印象的成因方面,陈力丹教授在《假新闻成因之一:主观统领客观》一文中指出,媒体忽略客观性原则和平衡把握的规范,以主观愿望作为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造成假新闻泛滥。防止假新闻的对策在于,冲突性事件报道中,传媒应公正、平衡报道,就事实而言,不论是否符合我方的观点,都应据实报道。童兵、潘荣海的《“他者”的媒介镜像一一试论新闻报道与“他者”制造》一文,从新闻刻板印象、媒介框架、意义建构与解读、符号分析等角度切入,分析他者化倾向产生的机制和表现,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理解报道中的刻板印象。杜学敏在《刻板成见与我国新闻客观性缺失研究》中具体探宄了刻板印象的来源:记者和媒体。记者在撰写新闻时,其叙事角度和报道框架会受到自身刻板印象的支配,导致新闻报道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商业媒体追求利润最大化,媒体不再重视新闻的客观性,而是一昧追求时效性,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刻板成见指导的报道一方面迎合了受众既有的情感设定,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能节省时间,缩短新闻的生产过程,从而尽快进入读者视野。

第二章网民原创新闻与刻板印象综述

2.1网民原创新闻
2.1.1网民原创的界定
本文所研究的网民原创新闻,即普通民众通过网络平台独立自主地进行新闻报道的行为。与传统新闻相比,网民原创新闻呈现出个性化、分域化、分众化的特征。它不依赖于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独立自主地向社会发布自己掌握的新信息;其次,它绕过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以网络为平台,形成自媒体。
2.1.2网络原创新闻现状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我国的网民原创新闻也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上世纪90年代,各大晚报纷纷设立“线人”,提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并且获得有偿报酬。网络媒体的冲击改变了传统的“爆料”模式,网络逐渐成为用户发声的工具。传统媒体在探寻如何将草根新闻与专业新闻建立某种联系的同时,在传统媒体上开设了网民原创报道板块。如龙虎网开设“我新闻”’市民将自己见证的新闻第一时间提供给网站,这些“线索”使该网站的许多新闻成了南京市的“独家新闻”。2013年6月,新华社开通“我报道”,作为一个集用户原创、现场报道和互动评论于一身的新闻集成交互平台,鼓励全体网民提供第一手资料。国家通讯社也开始注重与普通网民一一“草根”的互动。
除了专门的网民原创新闻网站,这类新闻还出现在以下媒介平台中:
博客:即网络日志,是一种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平台。2004年11月,“24小时博客在线”的作者“老虎庙”在王府井目击一场持刀伤人事件,用拍下十多张现场照片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第一街王府井惊现杀人一幕”的博文,被众多博客和媒体转载。
微博:即微型博客,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平台,其特点在于开放性、便捷性、原创性和草根性。在“723动车事故”、“721北京暴雨”、“微博打拐”等事件中,微博都发挥了信息传播和议程设置的重要作用,成为媒体监控和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百科: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包括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对词条进行编辑,所以也成为一种非常规的新闻爆料平台。2014年引起高度关注的芮成钢事件,在缺少正式报道的情况下,网民通过其维基百科词条了解到了相关信息。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技术的更新和用户参与意识的日渐增强,网民原创新闻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更是一次机遇。但是,在网民原创新闻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媒体和社会的有效监督和正确引导。

2.2刻板印象
2.2.1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概念来源于印刷业,沃尔特李普曼将其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指出媒体报道中存在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其最大特点在于主观超越客观、感性先于理性、共性超过个性,例如根据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群体类别对个人进行定性。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印象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刻板印象:我们为什么那样看别人,这样看自己》的作者克劳德斯蒂尔教授指出,刻板印象反映的是群体身份权变事件带来的情境困境,它威胁到个体受到的评价和待遇。社会身份权变者会暗自接受这种社会强加给自己群体的意向,他们认为这种意向不单适用于群体,也适用于他们自身。我们每个人都在与社会身份斗争。
2.2.2刻板印象的影响
李普曼认为,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在传播过程中,刻板印象不仅影响受众对个体差异的判断,其频繁使用也具有一定的传播效果广告中常使用刻板印象来促进联想,增强记忆,例如婴幼儿产品广告中大都是妈妈或外婆、奶奶等女性角色在照顾孩子,酒类广告中常设置美酒佳人相伴的成功男士形象。刻板印象的频繁使用,使传播效果累加,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既成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传播中还有一种对刻板印象的“反用”,即使用与人们心目中完全相反的形象、情节来引起关注和讨论。例如近期热播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釆用父亲照顾孩子的视角,与以往的亲子类节目形成鲜明反差,迅速赢得观众注意和讨论,塑造了“暖男”形象深受欢迎,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儿童产品广告策略的转变和产品热销。
客观地说,刻板印象对人们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过程既有利处,又有弊端。使用刻板印象指导认识,能够提高人们了解对象的速度,从而简化认知过程,迅速做出反馈,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但另一方面,根据群体特征和以往经验去推断个体,缺乏客观现实基础,忽视个体差异,容易产生错误的甚至有害的判断。刻板印象一旦形成,若不客观理解,则很难加以改变,亦可能造成同类型人的困扰。受认知偏差影响的个人,也会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评价和待遇。

第三章网民原创新闻中刻板印象的表现.........18
3.1刻板印象的主要类型......18
3.1.1性别刻板印象......18
第四章刻板印象形成的关键要素分析.........25
4.1网民原创新闻抽样分析.........25
第五章刻板印象的特征分析.........30
5.1刻板印象的特征......30

第五章刻板印象的特征分析

5.1刻板印象的特征
5.1.1来源复杂,包含传播者、媒体和受众
传统新闻传播中,由于信息呈现单向传播特征,刻板印象的来源主要是媒体机构的有意识引导和受众的选择性理解。在网络新闻中,由于参与者范围扩大和传播格局改变,刻板印象的来源较为复杂,传播者、媒体和受众都可能将自身的刻板印象带入传播渠道中。
新媒体时代,即使没有直接生产新闻,网民也可能无意中充当了突发事件的目击者和信源,只要记录和发布信息的行为存在,就可能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素材和线索。与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相比,新闻的数量、形式、广度和速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根据研宄,大多数充当了网民记者角色的网民只在遇到自己有兴趣的新闻时发布信息和观点,在好奇心和新鲜感逐渐褪去后,仅有极少数真正热爱新闻事业的网民能够坚持下来。这就决定了普通网民的媒介素养和报道水平远远不及专业媒体。网络中的报道者来源、身份较为复杂,遍布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且具有强烈的偶然性,相当一部分成员仅在一次或几次报道中承担了传播者的角色。其中,既有经过官方认证的市民记者,也有矛盾冲突事件的当事人和旁观者,还有出于对记者这一职业的爱好而进行报道的网民。在具体操作时,专业技能的缺乏、报道水平的限制和相关利益的左右,使网民原创新闻报道可能出现客观性缺失和虚假信息等问题,新闻暗含了传播者的固有成见和思维模式。普通受众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产生对特定群体的认知偏差。

第六章总结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媒介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分析和传播过程中。由于报道水平、媒介素养限制,以及个人经验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网民原创新闻中难免会出现标签式报道和刻板印象传播的情况,对新闻当事人和舆论发展的过程造成很大影响。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既受到来自现实社会环境中的负面信息的影响,也来自于认知主题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刻板印象的传播和移植所带来的相互偏见和扩大化的作用会引起网民的激烈争论和群体隔阂,造成广受关注的公共事件。
本文以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为背景,以刻板印象为研究对象,将网民报道网站和微博平台上的原创新闻进行抽样调查,用数据分析我国网络新闻中刻板印象的表现和形成的关键因素、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建议。
网民原创新闻中的刻板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来源复杂,传播者和媒体都可能成为刻板印象的来源;第二,伴随正面信息传播,拥有相同的传播途径;第三,信息公开和舆论领袖的引导是刻板印象的传播中的关键节点。
网民原创新闻的兴起,既是对传统新闻传播事业的补充,也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客观性不足和报道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导致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尽管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全民记者”现象风靡一时,但是,人们真正需要的新闻仍然是专业的、全面的、有深度的,普通网民尚难以达到这一标准。只要存在新闻生产,只要社会对新闻的基本需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是一个有效用的分析性概念。从业者仍然应该以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