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海外通讯特色与贡献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5147 论文编号:sb2017111011022917511 日期:2017-11-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在邹韬奋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那就是1933-1935 年的海外流亡生活。海外通讯《萍踪寄语》初集、二集、三集与《萍踪忆语》,完整记录了这两年流亡生活。57 万字的海外通讯在他短暂一生著作和译著中,不仅是颇具特色的,而且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作用的。对于邹韬奋这个时期的作品,人们给予了更高的评价,比如《新生》说它充满了爱与力量的新征程;当前新闻学界对邹韬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办报思想、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对邹韬奋的海外通讯提及的较少,少量海外通讯的研究是从邹韬奋思想发展变化轨迹去研究它。
20 世纪 3、40 年代,海外游记作品到了繁荣期,当时的刊物报纸几乎都有刊登国外通讯,代表性的通讯有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1931),林克多的《苏联闻见录》(1932),曹谷冰的《苏俄视察记》(1932),郑振铎的《欧行日记》(1934),邹韬奋《萍踪寄语》(初集 1934,二集 1934,三集 1935)和《萍踪忆语》(1937)等等。从以上这些海外通讯可以看出,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政治倾向、社会背景、价值观念、个人喜好。他们考察国外的途径、语言习惯、衣食住行、访问时间长短等,还有各种潜在的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目的国的选择,有的选择欧洲国家,有的选择苏俄国家,而邹韬奋的海外通讯欧美苏联都涉及,面更广,对了解世界大势,更具客观公正性。因此在此研究邹韬奋的海外通讯就变得特别有意义。
​从 1933 年 7 月 14 日上海离开中国,到 1935 年 8 月 27 日再回到上海,他途径了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苏联、美国等 9 个国家,共写作了 163 篇海外通讯,除了《萍踪忆语》38 篇是回国后回忆所写(称忆语),其他 125 篇都是在国外时边看边采访边写好寄回中国(称寄语)刊登或者出版的,总字数达到 57 万字。仅仅两年多的时间里,其中路途上花费不少时​间,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听讲几个月,莫斯科暑期大学一个月,到大英博物馆研读大量马列主义著作,与此同时,邹韬奋还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四集海外通讯的任务,可见其是一名新闻业务能力出色的记者。
.....................
 
​1.2 文献综述
经细致的检索,邹韬奋作为新闻工作者,大多数的世界都放在办报编辑上,在对他的办报思想、编辑方针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丰富,而对邹韬奋海外通讯的研究极少。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其发展演变是连贯、整体性的,国外游历中的著作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1) 关于邹韬奋新闻思想
这一类研究是对邹韬奋一生中新闻思想的研究,大多都有提及邹韬奋国外流亡前的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为国外探知,奠定了基础。龚鹏(2009)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邹韬奋的启蒙思想变化进行细化,启蒙期是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为启蒙理论”和胡适坚持的“资产阶级的启蒙理论”,邹韬奋从“立人”到了寄希望于社会上有更多的“健康分子”多为社会做贡献。“九一八”事变是一个分水岭,邹韬奋思想巨变,转变为“唤起民众”抗敌救国的思想。①陈黎(2014)在他研究生学位论文《邹韬奋新闻思想研究》中专门在第 2 章节中指出邹韬奋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其中提及邹韬奋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主要包括了梁启超报刊思想及黄远生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影响。
(2)关于邹韬奋媒介经营管理
吴东洁(2013)在硕士论文对邹韬奋思想的媒体管理的探讨中,邹韬奋指出,报纸和杂志的书店,有一套独特的经营策略,对时效性的追求,保证刊物质量,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陈勇(2005)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邹韬奋的经营管理实践,是“事业性”与“商业性”的成功链接,在事业性的基础上,扩大发行,通过增加广告收入的同时,非常对书店人员选择做到十里挑一,重视出版人才管理。芦莉菲(2005)则提出,邹韬奋媒介经营管理理念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提出“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经营理念,使用民主集中制的形式来管理,开发员工的创造力,培养主人公意识。
.......................
 
第 2 章 邹韬奋海外通讯概说
 
2.1 通讯的定义
通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新闻写作样式,作为一种新闻文体,出现的比消息、评论等晚。在报纸上运用得比较多,我国许多优秀人物、重大事件、突出问题都是通过通讯得以详细的报道;许多重大问题也是通过通讯得以反映。
在甘惜分从通讯的表现手法、报道对象、表现方法等三个方面下定义:“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深入而详细的报道真实的客观事物的新闻文体。主要报道范围是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新闻人物的成长经历、某项工作的详细情况及某地风貌的概括特色等,是常用的报道形式之一。常见的表现方法由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
​.....................
 
2.2 通讯的源流
由于近代报业的兴起晚于西方媒体,在中国新闻的风格受到西方新闻文体的影响,而通讯文体则是继承了中国古代纪实文学的精髓。我国是“散文”,“音乐与文学”的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学和纪实文学的历史,对中国的报纸传播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记中有大量对人物的刻画,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有着大量的研究史料、体验和感受,才对人物进行深刻的分析,提炼人物语言,展现人物性格,这对人物通讯的写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游记文学对通讯文体的发展形成,也起了很大作用,如陆游的入蜀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徐霞客游记、苏东坡的赤壁二赋,古代的游记文学不仅单纯写山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情景交融,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对旅游通讯及风貌通讯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而通讯并不是古代的史传文学和纪实文学的必然产物,从取材范围、新闻性、真实性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通讯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特性、传播环境、政治斗争、社会生活、经济状况等等多方因素互动的产物。它有古代文学的底蕴,且以报刊为媒介,报道方式从单一到多样,质量从低到高,数量满满的多了起来,对社会的影响变大,最终从传统纪实文学的依附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体。通讯将新闻报道的真实目标和文学语言的生动融合,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得到观众的喜爱,所以被称为“报纸中的珍珠”。
最早的通讯,是指外阜新闻,“某地通信”或“某国通信”,也简称为 “通信”,在那个时候还与消息没什么区别。到了 19 世纪 70 年代,电报的广泛使用,新生事物在初期时都伴随着高额的费用,电报仅被用于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消息上。而通信仍通过邮局寄信的方式来实现。随着电报技术的发展,电报费用降低,通信也能通过电报来实现,为了与消息区分开来,遂改名为“通讯”。
.......................
 
第 3 章 邹韬奋海外通讯的特色.......................14
3.1 风貌与人情兼具........................14
3.2 外观与内审并行.......................16
第 4 章 邹韬奋海外通讯的历史贡献....................24
4.1 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24
4.2 传承了纪实文体的优良传统...................26
第 5 章 结论..................35​
 
第 4 章 邹韬奋海外通讯的历史贡献
 
​4.1 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20 世纪 30、40 年代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使新闻记者投身战斗前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重要阶段,在反对外来侵略势力的经济掠夺、政治压榨;同时对西方文明大胆的引进,传播,在吸收外来文明与从洋媚外之间,在爱国者与顽固派之间,邹韬奋十分准确的把握好度。与国内通讯发展相呼应,这一时期的海外通讯获得了大丰收,用中国人的视角详细地将国外这段历史情况记录下来,为研究国内外历史、分析中国都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支撑。邹韬奋描写的欧美苏联社会的通讯与国外记者给的信息不同,西方记者的报道,有可能添加了西方的意识形态,报道的事实就有可能不是事实本身。国内涌起了一阵驻外记者的潮流,国内的记者艰苦游历各国,深入社会底层,所挖掘出来的资料,就是一手资料,是很好的历史资料。在《寄语》《忆语》中,邹韬奋把他在国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都细致的表现出来,难能可贵的是,邹韬奋在介绍世​界大势时,还能结合中国的实际,做出议论分析。
​丰富的背景资料是邹韬奋海外通讯写作的先决条件,他运用作者新闻的敏感度,不断的通过图书馆书籍、当地报纸、国外报道或者采访地所提供的资料进行不断收集,有意识的记录下来,都成为了他丰富的背景资料。他认真搜集所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新闻出版等情况,搜集了很多材料,他不仅将材料运用到写作当中,还与他奔走在欧美、苏联的大街小巷,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获得第一手资料融合在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材料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解释,这些通许也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世界的事能够更加深刻全面,这都得益于丰富的背景材料与精准评价的融合渗透,加深了邹韬奋海外通讯的厚度。
......................
 
第 5 章 结论
随着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而今的新闻通讯不断适应新形势需要,通讯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通讯本身仍是新闻文体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在新闻事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信息 “快餐化”“碎片化”的年代,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快餐文化,同样也需要能够反映社会风貌的各式各样的通讯,通讯也正以更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形式表现在不同媒介中,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与写作国内通讯不同的是,驻外记者在报道海外通讯时,受到更多的挑战,力争使国内读者能够通过海外通讯对复杂的世界有一个清晰、客观公正的认识。本论文概括我国通讯渊源、海外通讯发展、邹韬奋海外通讯的发张进程,对海外通讯的发展做了整体梳理;对邹韬奋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海外通讯进行了特色研究,论述分析其海外通讯的风貌与人情兼具、双重视角并济、行文畅快语言隽永、不拘一格表现手法等特色总结概括;突显邹韬奋海外通讯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希望能够促进现代我国海外通讯进一步繁荣。​
​邹韬奋膜拜梁启超,对黄远生文章追随,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记者中,不畏艰难期而不舍的坚持新闻事业。在国难当头,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受到国民党的迫害后,第一次的流亡,他立志一定要成为了“更勇猛的战士”再回来,在国外期间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参加学校课程学习,不断丰满自己的羽翼;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中考察,洞悉世界大势,对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写下的海外通讯,不断通过邮寄方式寄回国家,即使在遥远的国外,邹韬奋也没有停止过“报刊救国”的脚步。他明确了---依靠大众必有光明前途,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最伟大的力量莫过于大众意志的力量”。在他的海外通讯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国内的忧思,但在忧思和激论中,不失对祖国美好的愿望和坚定祖国必将美好的理想信念,“中国必有光明的前途,所以侨胞也必有光明的前途,不过这光明的前途自己不会自己来的,必须我们共同努力,促成它的实现。”邹韬奋海外通讯全篇以此结尾,投射出了作者高瞻远瞩的见识。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