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的国际合作机制与政策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9555 论文编号:sb2021022514170234698 日期:2021-03-1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通过演化博弈理论对碳金融国际合作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结合模拟仿真对中欧间合作情况进行研究,随后结合当前碳金融市场基本情况,设计了四种合作机制并提出三点政策建议,对碳金融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起,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污染物排放、环境气候恶化等问题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人类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在众多环境问题中,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问题尤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温室效应的日渐加剧,使得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大幅增加,南北极冰川消融引起海平面不断上升,严重危害到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气候之间日益恶化的矛盾,加速实现碳减排以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应对气候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进行各种尝试。1992 年 6 月 4 日联合国大会上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简称《公约》),为减排行动搭建了纲领性框架,希望能够通过各国共同努力将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可控的水平,并首次提出各国合作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即发达国家作为当前大气中存量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理应在减排行动中较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责任与义务。此外《公约》还指出应由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率先实行减排,且附件二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低碳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作为《公约》的补充条款与具体实施纲领,《京都议定书》于 1997 年 12 月制定,并在 2005 年 2 月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其具体明确的提出了各类国家所需要承担的减排责任与义务,并对各国减排承诺加以量化。此外,《京都议定书》还制定了三种减排机制——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 JI)、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IET)以及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 CDM),这三项机制通过行政手段赋予碳排放权以商品属性与产权属性,旨在通过市场手段协调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由此奠定了碳金融市场产生的制度基础。基于三大减排机制,2005 年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U-ETS)率先建立起来,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市场机制相对较为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1.2 国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碳金融发展的研究
自工业革命开始,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日益严峻。随着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逐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耗费大量传统能源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犷发展模式被逐步抛弃,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控制大气温度以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NORDHAUS(2006)通过研究分析《斯特恩报告》,从经济学角度全面审视了当时的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其认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负面影响[1]。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融合,国外学者率先提出运用金融手段实现工业的高效碳减排,碳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
关于碳金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末环境金融概念的产生,碳金融可以算是环境金融在低碳领域的一个分支,是环境金融在低碳经济领域运用金融手段创新的结果。环境金融的概念最早是由 SANDOR(1992)提出,其将金融手段在环境产业领域的创新称为环境金融,且认为通过金融创新手段建立的市场交易体系在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要比传统的政令和控制更为有效[2]。针对碳金融的发展模式和方向,LAMBE 等(2016)指出传统能源的无度使用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温室气体减排可以通过银行碳金融、碳融资以及清洁发展机制等方式来实现[3]。FARUQUE(2016)指出商业银行应当通过设立绿色银行的方式开展碳金融业务,在特定区域内开展能够帮助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银行业务以支持当地低碳经济的发展[4]。BOOTH(2017)以新加坡二氧化碳排放为因变量,以能源消耗、人口密度、人均 GDP、金融发展和贸易往来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发现金融和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5]。
图 1 论文基本框架图
............................

第 2 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碳金融的相关概念
2.1.1 碳金融
上世纪 90 年代,为了减轻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国外学者从经济理论出发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自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由此便产生“环境金融”的概念,即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碳金融”即是环境金融在应对低碳产业需求方面而延伸出来的概念,是环境金融在低碳方面的一个分支。目前国内外关于碳金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或定义,较为广泛、抽象的概念认为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一系列围绕低碳经济开展的投融资活动。LABATT 等(2007)曾在其著作《碳金融:气候变化的金融启示》中指出,“碳金融是为转移气候风险而开发的在碳金融市场中交易的金融产品”[44]。目前主流的关于碳金融的定义将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上的碳金融是指与碳排放权以及各种衍生品相关的交易,而广义上则包含了为达到减排目标、转移环境风险的各项金融活动与制度安排[45]。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碳金融的广义定义,认为现代碳金融体系是由市场、产品、机构以及政策等多个方面共同组成,其为改善环境气候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现实途径,也正是由于现代碳金融涵盖广泛,才会衍生出全方位的碳金融国际合作模式。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发展碳金融,希望能借助市场机制,依靠规范的法律法规,利用金融手段驱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国际上对于碳金融市场合作的机制和政策进行研究,通过描述性分析和模拟仿真为深化国际合作问题提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

2.2 碳金融合作的理论基础
2.2.1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又称外部性理论,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等行为会对另一经济主体产生某种无法以市场价格进行交易的外部影响,最终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根据外部影响的性质,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36]。根据该理论,在自由市场中,由于私人生产成本和社会生产成本、私人经济福利和社会经济福利并非完全吻合,完全自由经济市场“看不见的手”不能消除外部不经济的现象,因而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干涉,运用“看得见的手”帮助实现市场的最优配置。
环境资源就是非常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强制性以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其中非排他性导致“搭便车”行为,非竞争性引起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强制性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则使得对环境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都将由社会整体共同承担。正是由于环境资源的这些性质,为解决经济主体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英国福利经济学家曾提出设立“庇古税”的方法,通过根据污染物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将负外部性加以内部化,以此达到环保的目的[47]。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税率的确定难以合理化,且税收对实体经济影响较深,因而大范围实施难度较大。基于此,以欧盟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将产权理论引入减排领域,通过将二氧化碳排放转化为一种特殊的产权,并建立开放市场支持其流通,以市场和政府结合的手段达到对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
表 1 碳金融国际合作博弈收益感知矩阵
.............................

第 3 章 碳金融国际合作演化博弈模型构建............................20
3.1 碳金融国际合作动态博弈 .............................. 20
3.1.1 博弈关系分析及基本假设................. 20
3.1.2 收益感知矩阵的构建 ............................ 21
第 4 章 碳金融国际合作演化博弈模型应用——以中欧为例............................29
4.1 中欧模拟仿真参数取值分析........................ 29
4.1.1 参数θ的初始值分析 .......................... 29
4.1.2 参数γ的初始值分析 ........................ 30
第 5 章 碳金融国际合作机制建议 .............................38
5.1 退出与惩罚机制...................... 38
5.2 碳价格调节机制............................. 39

第 3 章 碳金融国际合作演化博弈模型构建............................20
3.1 碳金融国际合作动态博弈 ................................. 20
3.1.1 博弈关系分析及基本假设....................... 20
3.1.2 收益感知矩阵的构建 ................................. 21
第 4 章 碳金融国际合作演化博弈模型应用——以中欧为例............................29
4.1 中欧模拟仿真参数取值分析........................... 29
4.1.1 参数θ的初始值分析 ........................ 29
4.1.2 参数γ的初始值分析 ........................... 30
第 5 章 碳金融国际合作机制建议 ..................................38
5.1 退出与惩罚机制................................... 38
5.2 碳价格调节机制............................ 39

第 6 章 碳金融国际合作政策建议

6.1 设置门槛与提高违约成本
根据方式三,违约成本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合作的稳定性,结合建立退出与惩罚机制的设想,碳金融国际合作应当在谈判时期预先设置一定的退出门槛,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不合理的退出行为。首先,需要明确允许退出合作协议的各种情况,防止缔约方仅以抽象的利益受损等为理由任意破坏合作关系,在明确一方具有退出权的同时确保该权力不被不合理放大,例如可以事先将退出合作的条件限定为无法履约、经济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不得损害他方利益等,对于日后多方合作协议还需得到一定数量的缔约方同意,以此规范退出方退出行为的合理性。其次,在制定碳金融合作条约时还应当针对退出行为制定实质性的限制条件,明确在不同情况下退出合作协议分别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并制定损失补偿措施,当缔约方退出时,需要补偿合作方为构建合作付出的成本以及合作破裂后遭受的必要损失,以量化手段确定赔偿条款,明确违约行为的经济成本,以此保障合作关系的稳定。
除了针对退出行为的限制外,还可以采取辅助手段实现碳金融合作关系的稳定。如可以通过施加政治压力、国际舆论等方式,采取谴责和抵制手段,提高单方面退出行为造成的国家信誉方面的损失。此外,还可以在国际合作的其他方面对退出方进行一定的反制,如碳金融合作破裂会影响到双方在经贸方面合作等,通过对合作双方国际利益的捆绑促进合作关系的稳定。
......................

结论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加之 2020 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全球低碳合作比以往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为实现碳金融国际合作关系的稳定,本文通过演化博弈理论对碳金融国际合作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结合模拟仿真对中欧间合作情况进行研究,随后结合当前碳金融市场基本情况,设计了四种合作机制并提出三点政策建议,对碳金融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具体研究总结如下:
1)演化博弈理论分析
通过结合演化博弈理论和前景理论,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对合作策略的进化稳定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得出五个关于进化稳定性的结论,具体包括建立惩罚机制增加背叛者成本、建立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分配均衡、提高违约成本、降低合作成本以及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等。即在碳金融的国际合作过程中,这五个方面的实现将有助于达到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
2)合作机制与政策建议
通过演化博弈理论的稳定性分析与模拟仿真情况,结合主要碳金融市场基本情况,总结提出关于建立碳金融国际合作的机制与政策建议,其中四项合作机制具体包括:退出与惩罚机制、碳价格调节机制、碳配额分配机制以及沟通与对话机制,根据合作机制提出设置退出门槛与提高违约成本、打通市场联系稳定碳价格以及碳配额分配侧重公平原则等三点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