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9256 论文编号:sb2020072318010632366 日期:2020-07-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硕士论文研究,本文利用 2011-2018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并且在异质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因素,得到了以下的结论。第一,通过对 Theil 指数分解和收敛性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中国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存在地区差异的。东部地区的 Theil 指数值总体呈现一个缩小的趋势,说明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差异是在减小的;中部地区的 Theil 指数数值较小且都基本保持稳定,说明中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差异较小,且不平衡性是基本稳定的;西部地区的 Theil 数值则呈现一个总体扩大的趋势,说明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在扩大的。在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下,σ 收敛和 β 绝对收敛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低水平的地区是可以实现对高水平地区的“追赶”的。 即使考虑了外部因素的影响,β 条件收敛的结果也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发展差异是可以逐渐消除的,低水平区域不可能一直落后于高水平区域,而是最终可以实现一个共同稳定的状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金融在经济的运行中起着不可撼动的作用,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坚强保障,是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的厚重基石。但是,在市场化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只是一味的追求自我的利润最大化,极少顾及其他人的福利和剩余。金融变得日益趋利化、虚拟化、精英化、歧视化、缺乏人文关怀精神,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逐渐背离了为最广大社会大众服务的初衷,伴随而来的则是系统风险不断累积而导致的金融危机,贫富差距的越来越大不断蚕食弱势者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全球经济都陷入了“弱复苏、慢增长”的时期,各国开始反思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呼吁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繁荣的包容性金融体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普惠金融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响应,各国坚信普惠金融可以为金融领域的升级变革注入新的活力,而不遗余力的探索并发展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在过去,各个国家的行动政策都已经有所涉及,但是其概念的正式具体化是在 2005 年联合国(UN)“国际小额信贷年”上。“普惠”即“普遍而优惠”,普惠金融体现的是人人都有平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这一理念,涉及到社会上的所有阶层和群体。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和使用正规金融服务,这意味着正规金融系统需要能够可持续的为国家的弱势人群、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提供他们可负担得起的金融服务,包括储蓄、贷款和保险等基础服务,也包括投资、理财、养老等较专业的金融服务。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对民生一直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致力于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所以在普惠金融提出后的第二年就正式将其理念引入到了国内,并不遗余力的践行普惠金融的发展。2013 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了要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全国金融工作改革的方向,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普惠金融理念正式纳入了党的决议。201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放到了突出位置。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2016 年,我国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同年 9 月在我国杭州召开的 G20 峰会,通过了《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对“数字普惠金融”(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做出了明确的定义,鼓励各国根据各自具体国情制定国家计划,建立法律监管框架、数字基础设施和消费者保护体系,倡导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发挥数字技术为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巨大潜力。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对数字化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了梳理,找出其中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方向。其次,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做了分析,讨论了我国在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劣势问题。并比较分析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经验,找出别国发展的侧重点和优点。之后结合我国的发展情况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相对应的提取了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各影响因素理论上的作用分析。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的加以研究,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从东部沿海地区到内陆高原地区的各种现实和自然状况等差异巨大,在对中国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做了定量研究的前提下,再进行了全国范围和分区域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最后,结合国内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国外的实践,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针对性的对发展中国数字化普惠金融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本文的整体框架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内容是引言,论述了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对文章的整体框架进行描述,并阐明了在研究中采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了研究的思路、创新点。
第二部分内容是文献综述和理论梳理。对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普惠金融、数字化普惠金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发现在现有研究中需要补充的地方,作为自己文章写作的出发点。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同时对国外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数字化普惠金融中发展的劣势,和国外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为后面章节影响因素的提出做铺垫,并作为后面章节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前提。
第四部分参考前面章节的内容,对应的选取了影响因素的各个代表变量,针对各个变量的来源和计算做了说明,并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
第五部分在定量分析了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对影响因素的各个变量进行了全国范围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回归,并根据实证输出的结果进行分析。
第六部分内容是根据之前的研究讨论和第五章的实证结果进行总结,并针对我国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图 1.1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普惠金融与数字化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缘起于金融排斥,正是由于克服金融排斥的刚性需求,相对应的才出现了金融普惠的概念。虽然“普惠金融”的概念直到 2005 年才被联合国首次正式提出。但是对于金融排斥的现象,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就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Galor 与 Zeira(1993)曾指出,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使得穷人在明确知道教育具有较高边际收益的情况下,也无法获得资金来投资教育,以改善自己的现状。Baneijee 和 Newman(1993)以及 Demirguc-Kunt 和 Levine(2004)从职业选择的角度指出,金融服务会影响人们的职业,进而影响人们的风险承受能力。这些研究都说明了金融包容性的欠缺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阻碍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普惠金融的理念则是所有人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涉及到社会上的所有阶层和群体,同时也要求金融服务是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并且有利可图的。杜晓山(2006)认为普惠金融是致力于向过去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群体提供正常金融服务的包容金融体系,体现的是金融的优惠性、广泛性和公平正义性(焦瑾璞,2010;高霞,2016)。星焱(2016)用“5+1”界定法对普惠金融做了表述,普惠金融应当具有五个核心:可获得性、价格合理性、便利性、安全性和全面广泛性,因为其针对的是弱势长尾群体,他们是非自愿的被金融机构所排斥。但是普惠金融也是金融,没有摆脱金融的本质,是需要考虑扩大金融覆盖面的各项成本的,需要保本微利且可持续(郭田勇和丁潇,2015)。黄益平(2017)指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两方面的难题:一是政府的政策推动难以保证商业可持续性;二是弱势群体还是难以达到传统金融信用评估的门槛。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金融排斥理论
金融排斥理论最早是由 Leyshon  和 Thrift(1993)所提出的,它是引发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源头,金融普惠就是为了解决金融排斥,所以早期包括现在的众多学者在对普惠金融进行研究时,都是以金融排斥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便更深入的理解普惠金融的急迫性和优势性。
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金融排斥是指人民缺少享受和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甚至完全脱离金融体系的一种状态。金融排斥的对象不仅仅指偏远贫困地区的低收入人群,老人、病残人员、单亲妈妈、失业人口、犯罪人员等都会受到金融排斥。正规金融机构的逐利本质是造成金融排斥的主要原因,但是收入分配、劳动力供求变化、社会福利等也会造成金融排斥的现象。对于如何评价一个地区是否存在金融排斥,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定义和理解,包括地理视角、自我视角、结果视角和社会学视角等。金融的地理排斥是指金融机构对于营业场所有意识的选择性布局,导致了一些人难以进入正规金融机构而无法享受金融服务。自我排斥是指人们由于曾经被金融机构拒绝或者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或者是由于自身金融知识匮乏以及贫困和病弱,导致其认为金融机构不会为其提供产品服务而主动放弃了自己参与到金融活动中的权利。随着金融排斥的研究深入,学者们还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扩展了金融排斥的界定范围,但是社会排斥和金融排斥具有双重的因果关系,综合性的社会排斥使得群体边缘化,造成了其剧烈的金融排斥,而金融作为现代生活的经济重心,又会进一步强化弱势者的社会排斥。
Kempson 和 Whyley(1999)针对金融机构和消费者将金融排斥的评价标准更加具体化,除了之前的金融地理排斥和需求者的自我排斥外,还加入了营销排斥、价格排斥、接触排斥和条件排斥的内容。营销排斥是指金融机构为满足其营销定位和策略,有意识的将部分客户划分到目标群体以外。价格排斥是指使用信贷产品和服务的代价太高,导致一部分需求者无法承担成本而主动或被动的被排斥在金融活动之外。条件排斥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供给金融商品时,会增加某些附带条款和门槛条件,对部分客户进行剔除。接触排斥(评估排斥)最主要涉及信贷业务,考虑到风险和成本,金融机构主动将评估后不符合条件的人排除在外。总体来看,金融排斥在供需双方都可以分为主动排斥和被动排斥两种。
............................

第三章 国内外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实践经验 ...... 19
第一节  国内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19
一、金融科技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高 ............................... 19
二、目标用户的权利意识和金融知识不足 ................................... 20
第四章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取及说明 .......................... 28
第一节  被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 28
第二节  主要解释变量 ............................................. 30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38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38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9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的数据选取了全国 31 个省和直辖市2011-2018 年 8 年间的年度数据。各项变量指标的数据都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各省的《统计年鉴》、《金融年鉴》、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官网、教育部和工信部官网、各省人民政府官网和 wind 数据库等。结合第四章的内容,考虑到和其他变量相比,地理因素(GEO)和经济发展水平(AGDP)的数值太大,为了缩小和其他几个变量尺度上的差距,这里采取了对数化处理的方式,用 LNGEO 和 LNAGDP 来分别衡量地理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变量通过表格的形式罗列如下表 5.1 所示。
表 5.1 各变量的具体指标和计算方法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利用 2011-2018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并且在异质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因素,得到了以下的结论。 第一,通过对 Theil 指数分解和收敛性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中国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存在地区差异的。东部地区的 Theil 指数值总体呈现一个缩小的趋势,说明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差异是在减小的;中部地区的 Theil 指数数值较小且都基本保持稳定,说明中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差异较小,且不平衡性是基本稳定的;西部地区的 Theil 数值则呈现一个总体扩大的趋势,说明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在扩大的。在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下,σ 收敛和 β 绝对收敛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低水平的地区是可以实现对高水平地区的“追赶”的。 即使考虑了外部因素的影响,β 条件收敛的结果也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发展差异是可以逐渐消除的,低水平区域不可能一直落后于高水平区域,而是最终可以实现一个共同稳定的状态。
第二,在全国范围内,传统金融的发展水平对于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数字化普惠金融脱离了传统金融的物理网点限制;总体而言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能够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受教育程度反映了金融素养的高低,可以在供给和需求等层面改善金融的发展;政府的干预程度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正向作用,考虑到金融约束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我国的政府干预是适度的,政府的有效作为推动了金融的发展;互联网发展水平与数字普惠金融是息息相关的,移动支付、手机银行、在线信贷、扫码支付等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在供给层面和基础设施上优化了整个金融体系,加快了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的步伐;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够显著地推动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