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7877 论文编号:sb2020052500213831238 日期:2020-05-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硕士论文,本文从理论机理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出发,研究综合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从理论机理方面来看,普惠金融相比于传统金融的局限性,主要有降低门槛效应和消除排斥效应的两大直接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这两大间接效应。降低门槛效应主要通过筹集开发性金融债获取低成本资金以发放普惠金融贷款、对贷款费率进行差别化定价从而向低收入人群提供服务以及依托数字普惠金融减少网点铺建成本,实现贷款成本的缩减从而降低贷款定价来实现;消除排斥效应依托于扩大覆盖面、提升信用机制评估系统、设立专项部门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边际经营成本、创新金融产品降低投资起点以及提供教育宣传和技术咨询来分别针对地理排斥、条件排斥、评估排斥、价格排斥、市场排斥和自我排斥。经济增长效应主要借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整体经济的带动,通过提供更多农村就业岗位和增加财政支农力度来实现。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引入外援资金助力自身技术创新,从而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发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依靠经济的发展能将盘子做大,但很难兼顾收入分配问题。金融本是重新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和价值再分配的工具,但由于金融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总会导致传统金融无法为所有人群提供等质等量的服务,这也就是当前金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金融城乡二元结构,这一结构会使得传统金融企业具有逐利性,更愿意服务那些能为他们带来更多利润同时承担更少风险的高净值人群,而将资产量较少,征信报告较为空白的大多数农村居民拒之门外,使这部分人群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城乡收入差距也会由此进一步扩大。因此,为减缓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发展普惠金融刻不容缓。自2013年我国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到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不断提升和“三农”领域支持力度不断增大等众多成果。线下普惠金融相比于传统金融可以在偏远地区设立金融,将传统金融中因地理因素无法取得金融服务的人群包络进来,从而扩大金融服务面,但最终规模会受到设立实体金融机构所需的财力及人力成本的限制。而依靠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因无需设立实体网点,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遍及更广的地域,完美破除地理因素的限制,同时,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较发展线下普惠金融还能节约不少人力物力成本。不过数字普惠金融也因必须依托较为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而有其局限性,即无法服务到所有年龄层次的人群,所以,将数字普惠金融将传统普惠金融相结合必将是未来一大趋势。
.......................

第二节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一、研究内容
本文拟分为以下几个板块进行研宄。
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框架,以及提出本文同其他现有文献的区别,突出创新点,认识不足。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该部分将分为两大块内容,一是国内外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二是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上述两项分类中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述。
第三部分:普惠金融相关理论阐述及减贫机理分析。本部分内容将阐述普惠金融的概念内涵,分析普惠金融发展所必需的框架,从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点出发分析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减贫机理。
第四部分:普惠金融发展实践及城乡收入差距分析。本部分分析普惠金融在国际间和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特点,阐述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并就全国各省份的线下普惠金融指数进行测度。线下普惠金融指数的构造将考虑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及使用情况两方面考虑,选取了每百平方公里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及银行业从业人数、每万人拥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及银行业从业人数、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GDP比重、人均存贷款、保险密度及深度等十项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加权得出各省份的线下普惠金融指数。之后,再结合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熵权法,合成综合普惠金融指数。同时,分析近十年来全国各省份间的城乡收入差距情况,计算出相应泰尔指数。
第五部分:综合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宄。以2011年至2018年我国31个省份自治区的综合普惠金融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以相应年份及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被解释变量,并引入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外贸依存度、财政支出偏倚、财政支出结构改善情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几项控制变量设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选取系统GMM模型检验综合普惠金融指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附上相应结论。
研究思路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普惠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
普惠金融之所以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是因为普惠金融旨在为每一个人在其有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提供及时、有尊严、方便、高质量的各类型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也称为包容性金融,主要为那些长期被传统金融所排除在外的人群(如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提供金融服务,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金融业的一大特点。低收入人群与小微企业因还款能力弱、资金需求量小、担保品不足等因素,常常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歧视”,而信贷权作为人权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每个人都应当享有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规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特性,使得有限的金融机构常常被分配给资金量雄厚,还款能力强的企业与个人,这便形成了对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的挤出效应。
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要弥补市场的“缺陷”,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金融改革的福利。发展普惠金融,首先要考虑到如何为边缘个体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务,而发展小额信贷就是解决边缘个体的资金需求,而这正恰恰是他们所迫切需要的。
小额信贷的发展是发展普惠金融的第一步。发展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三步走”实现:第一步,发展小额信贷,满足资金获取、信用建立问题;第二步,拓展面向普惠金融受众服务的范畴,除满足资金获取外,也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农户对其他的金融服务的需要,提高他们对保险、理财等重要工具的认知;第三步,能力建设。这也是普惠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面向这些普惠金融受众,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不仅仅要解决他们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同时,要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好管理、展业。普惠金融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在普惠金融可以从使代理人能够制定长期的消费和投资计划、保护家庭和企业免受不良冲击、使人们能够利用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机会这三个方面促进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

第二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同传统普惠金融之间的区别,在于引入了互联网技术。借助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大数据、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促进普惠金融整体水平的快速发展,使金融能够更好的服务大众。相比于传统的普惠金融,在“三农”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补足农村金融的“短板”。通过打破农村普惠金融的服务空间壁皇、降低农村普惠金融的准入壁皇、突破农村普惠金融的价格壁皇、满足“三农”领域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推进农村经济活动的信息化,使金融真正惠及于民。
张子豪通过对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测量,得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空间聚集性,局部表现为高高空间聚集和低低空间聚集。同时,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指标进行拆解,得出了数字普惠金融指标的各项分解指标均能显著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其中,互联网金融覆盖广度这一项对缩减贫困差距尤为明显。
在数字普惠金融环境下的小额信贷发展方面,秦洪涛认为,小额信贷产业可以通过运用线上风控审核和线下信用审查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差异化定价、将线上电商与线下服务提供商进行生态融合等方式来促使自身发展。
4-1我国普惠金融的供给体系
..........................

第三章普惠金融相关理论及指数构建................11
第一节普惠金融的内涵及架................11
第二节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减贫机理...................13
第四章综合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45
第一节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45
第二节实证检验过程..............47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58
第一节研究结论...................58
第二节对策与建议...................58

第四章综合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一、变量选取
本文把以泰尔指数代表的2011年-2018年全国31个省份自治区城乡收入差距水平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泰尔指数越高代表相应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将全国31个省份自治区综合普惠金融指数作为解释变量,综合普惠金融指数反应各省份综合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指数数值越高则代表其相应的发展水平越高,并预期其同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相关关系。
表5-1控制变量的计算方法及含义
.........................

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文从理论机理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出发,研究综合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
从理论机理方面来看,普惠金融相比于传统金融的局限性,主要有降低门槛效应和消除排斥效应的两大直接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这两大间接效应。降低门槛效应主要通过筹集开发性金融债获取低成本资金以发放普惠金融贷款、对贷款费率进行差别化定价从而向低收入人群提供服务以及依托数字普惠金融减少网点铺建成本,实现贷款成本的缩减从而降低贷款定价来实现;消除排斥效应依托于扩大覆盖面、提升信用机制评估系统、设立专项部门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边际经营成本、创新金融产品降低投资起点以及提供教育宣传和技术咨询来分别针对地理排斥、条件排斥、评估排斥、价格排斥、市场排斥和自我排斥。经济增长效应主要借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整体经济的带动,通过提供更多农村就业岗位和增加财政支农力度来实现。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引入外援资金助力自身技术创新,从而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发展。
从实证检验方面来看,本文以基于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综合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对比各省2018年的综合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北京位于全国领先水平,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北京较为发达的线下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上海具有全国最高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其综合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二;浙江省基于杭州市的带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三,但综合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排行第六,传统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有待进一步增强。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的综合普惠金融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西部地区同中部地区在传统普惠金融方面发展水平差距相对不大,主要差距在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上,陕西、河南等地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近乎是甘肃青海等地区的三倍。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综合普惠金融的发展的确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综合普惠金融指数越高,相应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减缓城乡收入差距是长期有效且效果可观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