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案例哪里有?鉴于有些同学写起论文摘要比较苦恼,这里为大家准备了5个体育论文的摘要范文,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论文摘要格式
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模板一:优秀羽毛球女双攻封配合能力评估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攻封配合是两名运动员为实现得分目的而采取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杀球与封网的协同性技术组合,它是羽毛球双打特有的配合性进攻方式和重要得分手段。因此,研究攻封配合的实现机制与表现规律,对丰富我国羽毛球双打训练理论和竞技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单目三维数据采集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世界排名前八位的优秀女双运动员为研究样本,以省市专业队女双运动员为实验被试,探讨了攻封配合对女双竞技制胜的影响,分析了攻封配合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规律,指出了中国女双攻封配合能力表现与竞技实力变化的关系;对攻封配合能力的量化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攻封配合能力综合评估模型》,并从技术诊断和实验干预两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和应用研究。主要结果:羽毛球女双比赛具有拍数多、时间长,攻防发生比例高的特点,攻封配合对女双制胜的作用相对于男双和混双具有更大的影响;中国女双的进攻方式过于倚重个人能力,攻封配合明显不足。进攻线路与封网站位具有最佳配合策略,其基本规律表现为:攻直线封直线的概率最高;封网宜在防守方击球后180毫秒启动、260毫秒举拍,早于或晚于这个最佳时机,封网发生率和得分率都呈现下降趋势。量化评估表明:中国备战奥运会的两对主力女双的攻封配合能力处在中等和及格等次,与日本、韩国主力女双的攻封配合能力比较,具有较大差距;技术短板主要表现在:封网启动时机和封网举拍时机偏慢,进攻线路与封网站位的配合策略欠佳,进攻线路比例不均衡等。依据《攻封配合能力综合评估模型》的诊断结果设计训练优化方案,实验干预结果表明:每周3次、每次40分钟、为期3个月的攻封配合能力针对性强化训练,能够有效提升省市专业队运动员的攻封配合能力,主效应集中在易封型攻封得分率的提高,难封型攻封得分率和发生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对照2组运动员的训练效益在3个组中最低,不但没有正效应,多数指标反而呈现下降特征。主要结论:攻封配合能力不足是限制中国女双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技术原因。攻封配合是一个多因素交互影响的复杂过程,其实现机制主要以两个配合过程为基础,并在若干独立要素的协同下,共同完成攻封配合过程;封网者是攻封配合的灵魂,由其表现出来的封网启动和封网举拍两要素,是影响攻封配合效果的核心要素。通过优秀女双运动员技术诊断分析和实验干预研究,验证了《攻封配合能力综合评估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的评估方法和诊断标准可以应用到训练实践中。主要建议:建议备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主力女双,重点加强攻封配合的技术训练,改进措施包括:加强封网启动时机和封网举拍时机训练、改善进攻线路的比例分布、调整进攻线路与封网站位的配合策略等。建议包括省市专业队在内的优秀运动团队,开发更多类似《攻封配合能力综合评估模型》的专项技术诊断方法,更好落实主动训练的三个基本环节:技术诊断、针对性训练计划、训练结果量化反馈。建议开展训练负效应的实证研究,“无量化诊断、无量化反馈”,很可能是“无效训练”的重要诱因,甚至导致训练“负效应”。学术界应高度重视训练负效应研究,并对具体的改进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模板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
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模板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
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模板四: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有效测评方法与运动改善健康的量效关系研究
研究目的明确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能量消耗特征,并构建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测评方法,为精准监测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提供方法学参考;应用建立的身体活动测评方法评估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阐明运动改善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量效关系。研究方法招募160名10~17岁肥胖儿童青少年。采用气体代谢分析仪测试肥胖儿童青少年静息状态和3~7 km/h场地走跑运动的O2量、CO2量;测试同步佩戴ActiGraph GT3X+三轴运动加速度计和Polar心率表采集运动加速度计计数(VM3)和心率等数据。根据静息耗氧量和运动耗氧量计算代谢当量(METs);耗氧量和二氧化碳量计算能量消耗(EE)、身体活动能量消耗(PAEE)。随机森林算法确定影响EE、PAEE和METs的关键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ANNs)构建EE、PAEE和METs的预测模型,ANNs、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构建身体活动强度诊断模型及适宜切点。均方根误差(RMSE)、Kendall系数及加权Kappa值检验所建方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采用所建方法评估96名肥胖儿童青少年运动减肥营期间的身体活动,根据身体活动量的四分位数划分不同组(Q1-Q4组),观察不同组的身体成分及心血管代谢风险(CMR)变化;并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s回归探讨身体活动与身体成分及CMR改善的量效关系。研究结果(1)肥胖儿童青少年 1MET 约为 4.35mL/kg/min(男:4.51 mL/kg/min,女:4.19mL/kg/min),随青春发育进程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3 km/h(散步)的METs是 2.82,4 km/h(慢走)的 METs 为 3.31,5 km/h(正常步行)的 METs 为 4.1,6km/h(慢跑)的METs为6.43,7km/h(跑)的METs为7.17。相同项目的EE和PAEE男生高于女生,青春期后和青春期后期显著高于青春期中期。(2)随机森林筛选出HRR(%)、VM3、体重/年龄对EE、PAEE和METs的贡献度最大。分别以“HRR(%)、VM3、体重”,“HRR(%)、体重”,“VM3、体重”为自变量建立EE预测模型,R2依次0.820、0.759、0.706,RMSE依次为1.45、1.77、1.98;建立的 PAEE 预测模型的 R2 依次 0.823、0.767、0.700,RMSE依次为 1.49、1.54、2.04。以“HRR(%)、VM3、年龄”,“HRR(%)、年龄”,“VM3、年龄”为自变量建立METs预测模型,R2依次0.780、0.755、0.608,RMSE 依次为 1.05、1.13、1.47;EE、PAEE、METs 的 ANNs 预测模型的 RMSE依次为 1.34、1.31、0.78。(3)采用ROC曲线确定3 METs和6 METs的单一指标VM3适宜切点为3687(counts/min)和 5247(counts/min),HRR(%)适宜切点为41.66%和 63.05%。以“VM3+HRR(%)+年龄”建立低、中强度的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是:Y=10.666-0.097*HRR(%)-0.001*VM3(counts/min)-0.290*Age,对应的 3 METs 的预测概率值适宜切点是0.315;中、高强度的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是:Y=-1.534+1.274*HRR(%)+6.316*VM3(counts/min)+1.760*Age,对应的 6METs 的预测概率值适宜切点是0.248。VM3、HRR(%)、“VM3+HRR(%)+年龄”和ANNs诊断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64.81%、74.69%、79.62%和83.95%,加权Kappa值分别为 0.471、0.626、0.686、0.741。(4)与Q1组相比,Q4组的体重、BMI、身体成分、围度、血压的变化更显著(p<0.05);总METs值、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低强度身体活动均与身体成分的改善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p<0.05),低强度身体活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改善无关显著关系(p>0.05)。以Q1组为参照,Q4组改善CMR-Z评分的OR值为8.33,CMR因素聚集改善的OR为8.25;每增加1METs-h/天,CMR-Z评分改善率增加13%(OR=1.13,p<0.05),CMR因素聚集改善率增加5%(OR=1.05,p<0.05);每增加10 kcal/天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CMR-Z评分改善率增加5%(OR=1.04,p<0.05),CMR 因素聚集改善率增加 5%(OR=1.06,p<0.05)。研究结论(1)肥胖儿童青少年的静息耗氧量高于成年人3.5 mL/kg/min的约定值;对于肥胖儿童青少年3 km/h运动属于低强度身体活动、4~5 km/h运动属于中等强度身体活动,6~7 km/h运动属于高强度身体活动。(2)以体重结合VM3或HRR(%)建立的EE、PAEE线性回归模型及以年龄结合VM3或HRR(%)建立的METs线性回归模型均成立;体重或年龄同时结合VM3、HRR(%)建立的EE、PAEE、METs的模型预测准确性更高,采用ANNs建模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3)VM3诊断身体活动强度标准是:低强度<3687(counts/min),3687(counts/min)≤中等强度<5247(counts/min),5247(counts/min)≤高强度;HRR(%);HRR(%)诊断身体活动强度标准是:低强度<41.66%,41.66%≤中等强度<63.05%,63.05%≤高强度。低、中强度的多指标联合模型诊断低强度的预测概率标准是>0.315;中、高强度的多指标连联合诊断模型诊断高强度的预测概率标准是≥0.248。多指标联合的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指标的诊断价值,ANNs建立的诊断身体活动强度的准确性更高。(4)身体活动量与肥胖儿童青少年健康改善存在量效关系,每增加1METs-h/天的身体活动量,CMR-Z评分和CMR因素聚集改善率的分别增加13%和25%;每增加10 kcal/天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CMR-Z评分和CMR因素聚集的改善率均增加5%,低强度身体活动与心血管代谢风险改善无关。

论文摘要模板
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模板五: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和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都赋予了体育社会组织新的任务与使命。然而囿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现阶段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既不规范也不成熟,这必然导致其难以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评估是监管的重要抓手,做实做强评估工作对于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监管水平、引导和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理论探索还较为滞后,难以为评估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为此,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系统论理论、评估相关理论、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育社会组织为对象,围绕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这一主题,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在过去的实践当中,虽取得了评估意识有所提升、评估运行逐步常规化、评估效用逐渐显现等成效;但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评估推进动力不足、评估约束薄弱、评估协调不畅、评估主体有待培育、评估指标体系有待完善、评估程序与方法有待改进等。以日本、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慈善事业起步较早,在体育社会组织监管与评估方面较早地进行了实践,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以评为重,将评估作为组织管理的核心环节;严格约束,构建全方位评估法律规范体系;多元协调,基于整体管理效应推动评估发展;因地制宜,评估主体的选择与本国国情相符;多维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全方位考量。第二,评估实践发展亟待理论指导,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理论界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是不够的,而且还存在一些误区。不少研究都只是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当作一项技术性工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评估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实施操作层面的完善,弱化了评估工作的复杂性。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必须在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工作机制下开展,否则评估只能是零散的一般评价活动,而不是一项系统的监管工作,评估的价值作用也难以真正实现。第三,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借助系统论基本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和结构进行了厘清。研究认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主要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客体、其他相关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与方法、评估制度以及评估环境。同时基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困境和发展目标考量,本文提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主要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这四方面结构内容组成。这四大机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形态和特定功能。第四,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提供了科学分析框架。通过ASD理论指导,解析了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构造策略,即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评估的牵引力;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第五,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在评估主体模式上,研究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模式优化的策略建议。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上,通过两轮专家德尔菲法完成了指标遴选和权重设置,最终确立了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和体育基金会三类体育社会组织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程序与方法构建环节,研究设计了七个评估步骤;同时选取了适用于本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第六,针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行为,提出了相应的约束思路,并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进行了构建,具体包括: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等。第七,通过对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存在的协调困境的分析,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启示,提出了整体性理论视角下评估协调机制的构建策略,那就是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整合法规,增强协同制度保障;整合平台,推进信息交流共享。第八,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最理想的效果是达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功能涌现。系统论揭示了整体效应、构材效应、协同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形成“整体功能涌现”。这决定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必须遵循整体化、层级化、协同化、动态化的机理;采取整体着眼、统筹推进,部分着手、层层转化,依循规律、多维协同,常态实施、动态调整的方式;且需把握好一些关键要点,包括坚持系统思维、科学组织管理、优化外部环境、用好政策调控。
以上是体育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案例,大家可以从中对照出写作的要点,如果需要其他论文写作素材,欢迎上随时查阅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