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管理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工程质量管理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工程质量管理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中国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循证管理方法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住宅建设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人民的居住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就住宅而言,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已不仅考虑的是住宅的居住面积,更注重住宅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因而对住宅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由于住宅这一价高不动产的性能、功能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居住者的生命与安全,更关系到房屋产权人的财产增值与保值,因而住宅质量方面的问题就成为消费者最为关切的问题。尽管近几年来,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住宅工程质量,通过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使住宅工程质量稳中有升,但由于在住宅工程建设中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依然发生了许多工程质量问题,特别是由于一些住宅质量方面的问题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因而,住宅工程的质量问题就成为百姓重点投诉问题之一。为此,本课题以我国近年来住宅工程质量方面所出现问题的实际调查结果为依据,对我国近年来住宅工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以我国近年来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调查结果为依据,以数理统计为工具,全面地分析和描述了近年来我国住宅工程的总体状况,归纳和总结了我国住宅工程质量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规律。2、针对我国近年来住宅工程质量中出现的新问题,首次将循证管理的概念引入到住宅工程质量管理领域,以探讨和研究这一方法解决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在对近年来住宅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群因素分析,并建立了群因素的结构关系模型;通过对这一模型的分析,发现了对住宅工程质量起主要作用的倍效因素,这些倍效因素不仅具有自身对质量影响的直接效应,而且多数因素还具有通过其它因素将自身作用放大后对住宅质量产生更大影响的倍效效应。4、在对倍效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的过程中,依据对倍效因素二次调查结果的量化分析,对倍效因素进行了倍基划分,依据这一结果,明确表达了倍效因素给住宅工程质量所带来的影响程度。在对倍效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倍效因素组成的多因素效应复合模型,为探索倍效因素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5、为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倍效因素,对倍效因素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对住宅工程质量实施有效控制的实施程序和判定控制能力的方法,并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6、结合调查结果和我国目前住宅工程的管理现状,从工程项目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角度,就如何提高我国住宅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使住宅工程质量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进行针对性地探讨,为提高我国住宅工程的总体质量水平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性建议。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循证研究的概念及其思想的引入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2 我国住宅工程质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 在建设部的调查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2.1.1 我国近年来住宅工程质量的总体状况
2.1.2 各地区住宅工程质量的总体状况
2.1.3 住宅工程质量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2.1.4 住宅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2.2 在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调查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2.2.1 近年来国家质检中心住宅工程检测状况统计
2.2.2 近年来住宅工程质量检测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2.3 在我国六省市进行的实地调查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2.3.1 六省市近年来的住宅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2.3.2 六省市近年来住宅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2.4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结果及其初步分析
2.4.1 近年来我国住宅质量方面的投诉概况与初步统计
2.4.2 我国住宅质量方面投诉概况的初步分析
2.5 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2.6 小结
3 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群因素分析
3.1 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1.1 调查结果统计
3.1.2 调查结果分析
3.2 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调查与统计
3.3 群因素的理论分析
3.3.1 群因素的分类分析
3.3.2 群因素间的结构关系模型及其综效分析
3.4 小结
4 倍效因素的理论分析
4.1 倍效因素的调查分析及其倍基划分
4.2 倍效因素分析
4.3 倍效效应分析
4.4 小结
5 倍效因素的控制方法及其实证性分析
5.1 控制方法的理论分析
5.2 控制方法的理论模型
5.3 目标工序控制的实施程序
5.4 工序控制能力的分析与判断
5.5 实例分析
5.6 小结
6 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6.1 实施住宅工程质量保险制度
6.1.1 住宅质量保险的涵义
6.1.2 住宅质量与住宅质量保险制度的关系
6.1.3 当前我国住宅质量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6.1.4 国外住宅质量保险制度的运作情况
6.1.5 国内外住宅质量保险制度的对比分析
6.1.6 我国住宅质量保险应考虑的几个新问题
6.1.7 我国开展住宅质量保险模式的选择
6.1.8 实施住宅质量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6.1.9 推进住宅质量保险制度实施的若干建议
6.2 实施住宅工程差异化管理
6.3 实施住宅工程质量监督社会化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1]住宅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预防措施[J]. 曾昭灼. 四川建材. 2007(04)
[2]住宅小区建筑配套设施质量管理[J]. 石峰.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7(07)
[3]住宅装修后甲醛的危害及其控制措施[J]. 陈艳萍. 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7(02)
[4]住宅给排水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J]. 李守元,孙启光. 建筑工人. 2007(06)
[5]住宅装修工程质量控制分析[J]. 蔡东标. 科技资讯. 2007(17)
[6]楼面裂缝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 钱幼良.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7)
[7]健康住宅声环境探讨[J]. 商书满,凌顺利. 山西建筑. 2007(08)
[8]构建我国住宅质量保证保险体系[J]. 张仕廉,马亭,王锋. 土木工程学报. 2007(01)
[9]浅议住宅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J]. 李明安. 建筑. 2006(22)
[10]住宅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黄晓霞.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10)

工程质量管理博士论文怎么写
工程质量管理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建筑工程质量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呈现出高发、频发的态势,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生命与财产损失。由于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他们都是相对独立的主体,具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和诉求,同时彼此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如何进行充分沟通与协调,如何在管理决策和行为选择上加强协作,这是优化利益相关者关系、促进共同利益最大化、全面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要求。为此,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研究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并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在利益相关者、质量管理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阐述与借鉴,在此基础上从工程建设全过程对建筑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识别,重点归纳出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勘察设计单位、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媒体、用户等在内的八类利益相关者,并对这些利益相关者在工程建设中的质量管理责任进行了初步分析。然后,通过分析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关系,构建了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质量管理关系动态模型。其次,根据有关文献和前述理论分析,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取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由于这些影响因素是利用规范研究法进行演绎的结果,所以为了验证这些影响因素的科学合理性,笔者以这些因素作为测量题项进行了问卷设计,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采用粗糙集工具对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因素进行筛选,进一步获得了其中的28个关键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关键的影响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作用机理仍需要通过实证检验来证明。再次,通过借鉴以往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该模型把勘察设计单位因素、施工单位因素和供应商因素归纳为直接因素,它们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把建设单位因素和监理单位因素归纳为驱动因素,它们虽然不会对建筑工程质量发生直接影响,但会对直接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对工程质量发生作用;把政府部门因素、社会组织和公众媒体因素、用户因素归纳为根本因素,它们对工程质量有根本性的影响,也会对驱动因素和直接因素产生影响。根据该理论模型,本文对各利益相关者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一系列假设,然后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因素与建筑工程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修正,得出了建筑工程质量与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关系检验结果,从而得到描述建筑工程质量与利益相关者因素之间影响关系的最终模型。然而,结构方程描述的各影响因素间关系及其与建筑工程质量的关系是一个静态的关系,而现实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演化的。因此,本文随后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利益相关者因素与建筑工程质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建筑工程质量水平与各利益相关者因素水平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正向关系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仿真结果还显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供应商等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系统中承担着相对重要的角色。因此,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保障程度,可以从整体上推动建筑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最后,本文综合前述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障机制:一是完善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律监管与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机制,三是建立工程质量信息传递保障机制,四是落实建筑工程质量责任追溯机制,五是构建基于激励与约束的建筑工程质量合同管理机制,六是实施建筑工程质量多方联动机制,七是优化建筑工程质量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质量管理与保障国内外研究综述
1.3.3 建筑质量管理与保障国内外研究综述
1.3.4 利益相关者与建筑工程管理相关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1 利益相关者的涵义
2.1.2 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模型
2.1.3 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分析
2.2 质量管理理论
2.2.1 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涵义
2.2.2 产品质量形成的过程及规律性
2.2.3 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原则
2.2.4 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
2.2.5 全面质量管理
2.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理论
2.3.1 建筑工程的界定
2.3.2 建筑工程质量的涵义
2.3.3 建筑工程的质量特征
2.3.4 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2.3.5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过程(质量形成的过程)
2.3.6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工程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3.1 建筑工程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3.1.1 建筑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范围界定
3.1.2 建筑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3.2 建筑工程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及其质量管理责任
3.2.1 建筑工程质量的利益相关者识别
3.2.2 利益相关者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责任
3.3 建筑工程质量利益相关者关系分析
3.3.1 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3.3.2 建筑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质量管理关系动态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4.1.1 建设单位因素
4.1.2 施工单位因素
4.1.3 供应商因素
4.1.4 勘察与设计单位因素
4.1.5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因素
4.1.6 监理单位因素
4.1.7 社会组织、公众、媒体等因素
4.1.8 用户因素
4.2 数据获取
4.2.1 量表与问卷设计
4.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3 基于粗糙集的建筑工程质量重要影响因素筛选
4.3.1 粗糙集理论与方法介绍
4.3.2 重要影响因素的筛选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EM的建筑工程质量理论模型构建与分析
5.1 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5.2 变量的质量和结构分析
5.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2 信度分析
5.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和假设检验
5.3.1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介绍
5.3.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3.3 模型修正和检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SD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演化分析
6.1 系统动力学(SD)理论与方法介绍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6.1.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6.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6.3 基于SD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演化分析
6.3.1 仿真目的和系统边界确定
6.3.2 影响因素因果关系分析和系统流图构建
6.3.3 模型参数确定
6.3.4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障机制设计
7.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建筑工程质量保障机制的内容
7.1.1 政府法律层面的质量监管与保障机制
7.1.2 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机制
7.1.3 质量信息传递保障机制
7.1.4 质量责任溯源机制
7.1.5 合同激励与约束机制
7.1.6 质量管理多方联动机制
7.1.7 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
7.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障机制设计
7.2.1 完善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律监管与保障机制
7.2.2 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机制
7.2.3 建立工程质量信息传递保障机制
7.2.4 落实建筑工程质量责任追溯机制
7.2.5 构建基于激励与约束的建筑工程质量合同管理机制
7.2.6 实施建筑工程质量多方联动机制
7.2.7 优化建筑工程质量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1]基于质量链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协同管理研究[J]. 黄莹,周福新,李清立. 工程管理学报. 2016(04)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性分析及研究[J]. 邓进良. 建筑知识. 2016(05)
[3]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与创新[J]. 张虹. 科技经济导刊. 2016(12)
[4]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问题研究[J]. 任超. 科学中国人. 2016(09)
[5]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机理及实证检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J]. 王清刚,徐欣宇. 中国软科学. 2016(02)
[6]利益相关者显著性的整合研究框架——主观感知与主体属性[J]. 盛亚,李春友.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01)
[7]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研究[J]. 刘佳鑫,谢吉勇. 建筑与预算. 2015(11)
[8]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现状与治理[J]. 宋悦华. 工程质量. 2015(11)
[9]复杂重大科技工程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J]. 张晓倩,武赛赛,江燕,侯光明. 科技与经济. 2015(05)
[10]建筑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J]. 何宁. 民营科技. 2015(08)

工程质量管理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工程质量管理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研究
核电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造成的核泄露引发了世界各国对核电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视,如何提高核电企业的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核电建设安全、高效进行,确保万无一失地综合利用核能是各国政府及核电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核电提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核电安全发展、核电建设规范化、核电工程管理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电工程项目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安全、质量与环境要求高、基建技术复杂,所需资源多样、过程不确定性较多等特点加大核电项目管理的难度。要保证核电工程的安全性,必须要各参与方者来协同各部分间的安全标准,使建成后的核电工程作为一个整体,能够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因此,建立协同管理机制是核电工程项目实现核电安全的内在要求。论文从当前核电工程项目的特征出发,结合运用质量链管理理论与协同学理论,从方法层的协同、过程层的协同以及主体层的协同等三个层次构建核电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具体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核电工程项目的质量链分析。分析归纳了核电项目的非线性、多元主体、梯级协调、有效性系统等特征;基于质量链视角,从核电项目的基本链节分析入手,确立了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的基本构架;重点分析并明确了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过程中供应商选择、质量诊断以及质量风险控制等关键节点;基于过程控制视角,对核电工程质量链过程控制的内容与一般措施进行了分析;对核电工程项目参与的多元主体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基于质量链的核电工程项目网链结构。2.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管理的一般框架构建。从协同理论出发,分析了基于质量链的协同管理思路,对比分析了传统核电质量管理的直线思维与基于质量链协同管理的网络思维,明晰了核电企业在质量链协同管理中的地位;基于核电企业的核心“链主”地位,进一步对核电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基础环境层、技术平台层、过程实施层以及价值目标层进行分析,并运用"PDCA"模型对核电工程质量链管理的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整体构架进行了构建,并从方法层协同、过程层协同、主体层协同以及信息层集成等层面,对整体构架进行了分析。3.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方法层协同研究。基于微观工序的视角,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方法层协同进行研究。着重针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的关键节点,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具体而言,针对核电项目建设供应商管理与评价,论文选择力量矩阵理论对核电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进行设计,并运用AHP评价方法构建了核电供应商评价的基本模型;针对核电工程建设中的质量诊断问题,从不同质量测度的内涵出发,分别介绍与分析了控制图诊断、过程能力指数诊断以及关键质量链诊断等质量诊断方法;分析了微观工序控制中的核电项目质量风险传递的链节特征,构建了核电项目两阶段质量风险传递模型,并分析了核电项目质量链风险控制的基本途径;针对核电工程工序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将核电建设中相互关联的不确定过程作为随机过程的研究对象,利用随机网络图示评审技术,构建了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随机变量的网络优化模型,从概率和系统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核电项目质量链定量计算和优化方法。4.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过程层协同研究。基于中观能力的视角,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过程层协同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过程能力及基本过程能力的一般内涵与计算方法;以过程质量损失函数为基础,定义了反映工序过程质量水平的过程能力指标;针对核电工程复杂多变的特征,分别构建了标准差随时间变化、平均值随时间变化以及两者均同时随时间变化的三种动态过程能力指数模型;重点研究了基于过程能力的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基于静态过程能力指数的工序质量控制方法、基于复杂工序的多过程能力指数及评价方法以及基于过程网络的关键质量链的控制与实现方法。5.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主体层协同研究。基于宏观利益的视角,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主体层协同进行了研究。重点针对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各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协调问题进行分析与策略设计。具体包括,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对质量链参与主体的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并对各主体收益激励的一般模型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明确声誉激励在核电质量链协同管理中的必要性:分别从基于信任的伙伴关系、基于互利共赢的约束关系、基于信息共享的反馈合作关系等不同层面,进一步详细分析了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主体进行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要素以相关的协调解决机制;基于声誉理论,构建了两阶段最优动态激励契约模型,并对不考虑声誉因素的显性激励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论文的研究,确立了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一般构架及实现思路与操作方法,对于指导与推动我国核电工程项目协同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理论上,将质量链管理理论与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与过程相结合,构建了基于质量链理论的核电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的一般方法与理论,深化了质量链理论方法的应用,同时也拓展了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与理论;实践上,从管理方法、过程控制以及利益协调等方面为当前核电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现实理论指导,对于优化核电资源配置、保障核电安全,促进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核电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1.2.3 关于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逻辑结构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论文逻辑结构
1.4 论文创新点
2 基础理论
2.1 质量链与质量链管理
2.1.1 质量链的概念及其特点
2.1.2 质量链的结构形式
2.1.3 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2.2 协同理论与协同管理
2.2.1 协同理论的内容
2.2.2 协同学理论的相关原理
2.2.3 协同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2.3 激励理论与委托代理
2.3.1 激励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声誉激励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分析
3.1 核电工程项目特征分析
3.1.1 核电工程项目的非线性特征
3.1.2 核电工程项目的多元利益主体一体化特征
3.1.3 核电工程项目的梯级协调管理
3.1.4 核电工程项目的有效系统性特征
3.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基本构架
3.2.1 核电工程的链节
3.2.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的构成
3.2.3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的经济学意义分析
3.3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关键节点分析
3.3.1 质量链供应商选择
3.3.2 质量链质量诊断
3.3.3 质量链风险分析
3.4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控制过程分析
3.4.1 核电项目质量链过程控制的内容分析
3.4.2 核电项目质量链过程控制的一般措施分析
3.5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参与主体分析
3.5.1 基于质量链的核电工程项目网链结构
3.5.2 核电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的主体层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管理的一般框架
4.1 质量链协同管理的思路
4.1.1 传统核电质量管理直线的思路
4.1.2 基于质量链协同的网络思路
4.1.3 核电企业在质量链管理中的角色
4.2 核电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集成
4.2.1 核电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层次划分
4.2.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管理的运行模式
4.3 核电工程质量链协同管理的整体构架
4.3.1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的基本要素架构
4.3.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协同的运作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方法层协同:核电工程质量链关键节点控制方法
5.1 核电项目建设供应商管理与评价方法
5.1.1 基于力量矩阵的供应商关系管理
5.1.2 基于AHP的核电供应商评价
5.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诊断方法
5.2.1 两种质量的测度
5.2.2 控制图诊断
5.2.3 过程能力指数诊断
5.2.4 关键质量链诊断
5.3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质量风险传递
5.3.1 核电项目质量风险传递的链节特征
5.3.2 核电项目两阶段质量风险传递模型
5.3.3 核电项目质量风险控制途径
5.4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优化方法
5.4.1 随机网络的基本模型
5.4.2 质量链随机变量的矩母函数
5.4.3 随机网络中质量流图计算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过程层协同: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过程能力控制
6.1 过程能力及过程能力指数
6.1.1 过程能力
6.1.2 基本过程能力指数
6.2 过程能力指数与质量水平
6.2.1 两种质量损失函数
6.2.2 过程能力指数的相关关系
6.2.3 过程能力指数与质量合格率间的关系
6.3 核电项目动态过程能力指数
6.3.1 标准差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能力指数
6.3.2 平均值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能力指数
6.3.3 标准差和平均值均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能力指数
6.4 基于过程能力的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控制
6.4.1 基于过程能力指数的工序质量控制
6.4.2 复杂工序的多过程能力指数及其评价
6.4.3 基于过程网络的关键质量链控制
6.5 本章小结
7 主体层协同: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主体激励机制
7.1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7.1.1 核电工程质量链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7.1.2 基于委托代理的收益激励契约的一般模型分析
7.2 核电工程项目质量链主体利益协调机制基本要素分析
7.2.1 基于信任的伙伴关系协调机制
7.2.2 基于互利共赢的激励约束协调机制
7.2.3 基于信息共享的反馈机制与技术解决方案
7.3 基于声誉激励的质量链主体利益协调机制
7.3.1 问题描述
7.3.2 基本假设与符号定义
7.3.3 基于声誉因素的两阶段最优动态激励契约模型
7.3.4 与不考虑声誉因素的显性激励机制的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核电工程项目中的文档管理与控制[J]. 范艳秋. 价值工程. 2015(26)
[2]建设工程项目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 贾现召,康振强,王永飞. 建筑经济. 2015(09)
[3]核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探讨和研究[J]. 李晓慧. 山东工业技术. 2015(17)
[4]基于大数据的质量链协同效度研究[J]. 李博阳,李皓然.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14)
[5]过程能力指数体系的构建设想[J]. 孙小素.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5(S1)
[6]基于Box-Cox变换与Johnson变换非正态过程能力分析[J]. 李长江,邓文平,曹元元,鲍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7]大型复杂项目质量链视角下参建方博弈研究[J]. 杨益晟,乌云娜. 建筑经济. 2015(01)
[8]农村基本医疗卫生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设计[J]. 魏留强,魏更宇,张凯. 软件. 2014(10)
[9]核电工程项目档案分阶段验收模式探析[J]. 纪红卫. 档案学通讯. 2014(06)
[10]EPC模式下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 鲁永苍,杜国凯. 科技视界. 2014(31)
以上是工程质量管理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